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美媒一度誤報杜林普遇襲案槍手為華裔,被華裔社區要求公開道歉

2024-07-15新聞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綜合美國中文媒體【世界日報】和美國亞裔資訊網站NextShark報道,美國前總統、共和黨人杜林普當地時間7月13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競選造勢時遭「未遂刺殺」,震驚全美,槍手已被美國特勤局證實為一名20歲白人男性。然而,【紐約郵報】網站事發後第一時間卻將槍手誤報為「華裔」,雖在一個半小時後修改為「白人男性」,仍引起美國華裔社群憤慨。
在X平台上擁有超過100萬粉絲的波蘭媒體「Visegrád 24」起初也援引了【紐約郵報】信源誤報「槍手為華裔」,其後雖在評論區作出更正,但原帖瀏覽量近67萬次。
此事引起了美國華裔民選官員的不滿,紐約州共和黨華裔眾議員鄭永佳(Lester Chang)和該州民主黨華裔參議員曲怡文(Iwen Chu)要求【紐約郵報】道歉,擔心這會助長針對華裔社區的仇視言論或行為。
目前,【紐約郵報】及撰寫錯誤報道的記者仍未公開道歉,也未在修改的文章後附上適當的更正說明。
【紐約郵報】錯誤報道截圖
【紐約郵報】更正後的報道
據美國特勤局通報,當地時間13日18時15分許,一名槍手從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的集會現場外高處向杜林普所在的演講台「開了數槍」,被特勤局人員當場擊斃。槍手身份已確認,為賓夕法尼亞州20歲男子杜文·馬修·克魯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
此事件導致現場一名觀眾死亡,另外兩名觀眾重傷。杜林普事發後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子彈穿過他右耳上方部位。
槍擊事件發生1小時後,當地時間13日19時19分,【紐約郵報】網站刊出一篇報道,第二段開頭稱,據訊息人士透露,「槍手被確認為一名華裔男性」,這段對訊息源語焉不詳、未經美國當局證實的報道發出後,立即遭到美國華裔社區質疑。
槍手被擊斃【紐約郵報】
波蘭媒體「Visegrád 24」於美東時間13日19時51分援引【紐約郵報】訊息聲稱「槍手據報是華裔男性」,此類媒體的轉發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錯誤資訊的傳播範圍,評論區不少人對該訊息提出質疑。
X平台截圖
有人稱「他看起來不像華裔」,還有人留言「傳聞滿天飛,我還聽說槍手是antifa(反法西斯行動)成員」。
但評論區不乏被誤導後開始散布陰謀論的網民,有人猜測槍手的國籍,有人聲稱這是「不控制移民的結果」,還有人妄稱:「中國幹涉美國事務?」「這算(發動)戰爭嗎?」
被假訊息蒙蔽的美國亞裔網民則擔心起了自身命運,留言稱:「我當然希望不是。這對於不關心政治的亞裔美國人來說不是好兆頭。」
NextShark稱,【紐約郵報】的錯誤首先被美國記者Jeff Yang發現,他在Instagram發文怒斥這則不負責任的錯誤報道,稱「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媒體準備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把數百萬亞裔美國人當作靶子」。
另據【世界日報】報道,【紐約郵報】錯誤報道釋出後不久,美國民眾何女士就致電撰寫該篇報道的記者喬·馬里諾(Joe Marino),詢問其具體信源,馬里諾立即承認:「實際上(槍手)是一名白人男性,這篇報道‘印錯了’(misprint)。」
該篇報道在當地時間13日20時51分更新為「槍手被確認為一名白人男性」,距離【紐約郵報】網站最初釋出「槍手被確認為一名華裔男性」的訊息已經過去了一個半小時。
何女士表示,在電話交談中,馬里諾稱願意道歉,但他並未說明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道歉。何女士後來再詢問馬里諾什麽時候願意向華人社區道歉,對方則請她與【紐約郵報】編輯聯系。
這起誤報事件引起了不少美國華裔民選官員的關切,紐約布魯古連區首位華裔州眾議員、共和黨人鄭永佳第一時間致信【紐約郵報】,但尚未得到回復。
鄭永佳稱,此事令他感到擔憂,「身為一個華裔,我們總是被當成目標釘選,並不希望此事引發另一波‘仇華潮’。」他表示,雖然文章在一個多小時後修正,但這遠遠不夠,他會繼續聯系【紐約郵報】,希望得到一份官方道歉聲明。
紐約布魯古連區首位華裔州參議員、民主黨人曲怡文則釋出聲明譴責【紐約郵報】的錯誤報道。
曲怡文表示,這篇未經證實便發表的錯誤報道在華裔社區引起了極大的困擾,她要求【紐約郵報】向華裔社區正式公開道歉,「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助長歧視和恐懼的言論或行為」。
宣布參選紐約州眾議院49選區民主黨州委員會成員的高應達(Tony Ying Ko)當地時間14日在X平台發文怒斥,稱【紐約郵報】記者的錯誤報道只顧著透露所謂的內幕訊息,不管真假,不考慮這會給華裔社區帶來什麽影響,「我們需要道歉」。
波蘭媒體「Visegrád 24」於美東時間13日21時12分在X平台更正了帖文,稱槍手實為「一名白人男性」,但未刪去出現資訊錯誤的原帖。
評論區有人直言:「煽動種族(仇恨)他X的是個悲劇。這些記者……」
NextShark指出,【紐約郵報】更新後的報道未在適當位置標明該文章進行了更正,尤其在「反亞裔情緒日益高漲」之際,這一錯誤凸顯了此類錯誤資訊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