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先治邊,治國必治邊。」邊疆治理關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邊疆民族地區肩負著特殊使命和重大責任。國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20多年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始終高度重視、高位推動興邊富民行動,邊境地區經濟發展、民生保障、開放合作、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成效顯著。
以廣西為例,經過四次邊境建設大會戰和新時代興邊富民三年行動,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圍繞強基固邊,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總體達87%,用電問題全面解決,光纖網絡通達邊境地區全部行政村。
二是圍繞民生安邊,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高。邊境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辦學條件得到有效改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基層群眾就醫一定範圍內實作了「大病不出縣」。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三是圍繞產業興邊,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並重,基本形成以邊貿加工為主的沿邊特色產業經濟帶。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連續多年排在全國前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等試點領先全國。
四是圍繞團結穩邊,民族團結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層面同時發力,不斷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幹部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
五是圍繞開放發展,沿邊開放水平顯著提升。用好用活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優惠政策,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著力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推動邊境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受益於國家的好策劃,邊境地區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於起步晚、起點低、基礎差,相對於其他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交通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設施建設滯後、口岸設施難以滿足高質素發展需要、產業發展水平還較低等。為此,還需加大力度、精準施策。
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政策扶持、資金傾斜支持力度。在邊境地區轉移支付中,充分考慮邊境縣(市、區)的實際困難和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加對邊境縣(市、區)的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規模。同時,在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預算內資金等專項經費方面給予傾斜,減少或免除興邊富民專案的地方配套資金,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加大沿邊臨港產業園區建設資金、用地用林等要素保障,適當減少邊境地區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夯實邊境地區產業發展基礎。
加大對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邊境沿邊高速公路和國道線等交通基礎設施專案建設;提升邊境地區電網、農村水利等公共服務能力,完成智慧廣電固邊工程建設;加快智慧邊海防建設,完善邊海防管控設施。同時,支持各省開展邊境縣(市、區)小城鎮建設試點,補齊邊境城鎮和邊境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夯實邊境地區高質素發展基礎。
加大對邊境地區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充分發揮沿邊優勢,建立中越邊境產業園區,從國家層面推動中越邊境地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同時,出台鼓勵邊小貿易、互市貿易商品落地加工減免稅的優惠政策,擴大可用於加工貿易的互市貿易品種,全力支持邊境地區發展對內的邊貿落地加工產業和對外出口加工貿易產業。
加大對邊境地區對外開放的支持力度。支持緊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RCEP生效實施等重大機遇,推動與東盟的合作向縱深發展。支持廣西自貿試驗區、中馬「兩國雙園」、中國—東盟資訊港等開放平台創新發展,推動建設中國—柬埔寨產業園、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中國—東盟應急管理合作基地,加快推進中越友誼關和浦寨智慧口岸等專案。推動營運好中越(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加強跨境口岸、跨境商務、涉外法治、綠色電力等合作,構建中越命運共同體。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原文刊登於2024年2月1日【人民政協報】第3版
作者:楊遠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