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答案,要請。
這幾年能感覺到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首先,大眾審美確實有不小的提升,很多業主也更喜歡獲得比較有品質的生活狀態。其次就是設計行業可能也有些許「覺醒」,慢慢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設計師。
接觸到的兩類比較明顯的業主;
一類是改善性住房的,已經折騰了兩三次房子,不論是因為二孩三孩還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換房子,每次都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希望獲得比較專業的設計和指導。
第二類就是85後,當85後這類一直處於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人群,結婚生子又擁有一定消費能力,他們的居住理念、消費觀念以及知識付費的認可,也更願意接受付費設計。
以前比較陳舊的設計理念或者方式更趨於樣版化,什麽地中海、歐式、美式等等,每套的效果都大相徑庭。並且以前大家對設計的需求就是只要做的好看,並不過多的考慮「人文」。
現在我們卻反過來,更註重考慮「人文」。居住的業主本身的生活習慣,愛好、動線、使用舒適度、燈光、朝向采光與空間的關系、材質的肌理和質感、整體效果、預算的合理規劃、細節以及設計的落地性等等。設計這件事早已經不是只需要畫圖這麽簡單的了。
不過說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大部份沒有找設計的業主基本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沒這個需求也不願意花這個錢,二是預算不允許。
前者是打心底就不認可設計的價值,或者自己本身就有一定經驗覺得自己能搞定,還有就是簡裝也不太需要什麽設計。很多業主對設計的理解還停留在「設計師把圖做漂亮就行」的階段。
這種情況我遇到的比較多,很多子女想找設計師設計,來咨詢我們。一聊,父母不接受,他們覺得沒必要,所以子女只能妥協,因為主要是父母出錢。
第二類確實就是妥協預算,
這類也比較常見,每年都會勸退不少業主。以毛坯房為例我們建議的裝修預算是不低於3000/平,如果對器材、材料和家居的品牌及材質要求更高,那成本應該也會越高。以100平的戶型為例,如果你還準備裝中央空調、新風、暖氣,預算也才20W,可能這一堆器材就要六七萬,還能剩下多少錢了來買材料、家居、施工。
當然,並不是說預算低就沒有請設計師的必要,而是要合理核算成本。裝修總預算越低,在設計費上的投入就最好控制在5%以內。預算充足一點,設計費預算也最好控制在10%以內。
比如;
還是100平的戶型,設計費預算花了3W,不論動線、收納、燈光、材質、軟裝效果等等都做的非常好,最終受制於預算也只會出現兩種結果,要麽大振幅的超預算,要麽效果完全沒達到預期。
最現實的問題是,可能設計效果需要用的到無框筒燈、條燈、線型燈就要一萬多,而你只能把這個預算控制在3K以內。
所以, 如果有預算,我們就盡量不要想著省這個錢,
如果, 沒有預算,我們就要想怎麽才能省這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