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乃台灣海峽西岸之小島。往昔,它是兩岸對峙之前沿,如今卻成兩岸交流合作之橋梁。近日,金門縣議會組建兩跨黨派聯盟政團,共同釋出四大宣言,「永久非軍事區」倡議尤為矚目。此舉措意義何在?反映金門民眾何種心聲?對台灣去軍事化行程有何啟示?本文將從歷史、現實、未來角度予以分析。
歷史:金門這片土地,曾經歷過戰火的洗禮,那熾熱的硝煙仿佛還在空氣中彌漫;如今,它卻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金門,往昔歸屬於福建省,乃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起源之地。清朝時,它曾是對外貿易的關鍵港口,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站。民國時,金門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軍事基地,抵禦日本侵略。1949 年,國共內戰終結,國民政府退往台灣,金門便成了兩岸對峙的前沿。1950 年至 1979 年,金門歷經多次戰事,尤以 1958 年的金門炮戰聞名,44 天內交火近 60 萬發,致數千人傷亡,金門島遭嚴重損毀,金門人民在戰火中苦不堪言,卻展現出頑強抵抗精神與愛國情懷。
1979 年,中美建交,兩岸關系開啟新征程。1987 年,台灣當局準許金門居民赴大陸探親,打破 38 年隔絕。1992 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確立一個中國原則,為和平發展奠基。2001 年,實作「小三通」,包括海上直航等。2008 年,達成「大三通」。2018 年,福建向金門供水,解其淡水之困。這些舉措促進交流合作,改善發展,增進福祉,增強親近認同。
現實情況:金門正面臨著諸多困境,同時也懷揣著滿滿的期待。這些困境與期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金門獨特的面貌。金門在困境中努力前行,期待著美好的未來。
盡管過去數十年兩岸關系取得顯著進步,金門仍面臨困境與挑戰。其一,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兩岸沖突高危區,台灣當局「台獨」活動致大陸采取軍事措施,給金門帶來戰爭陰影,民眾擔憂安全與環境。其二,金門經濟發展受台灣當局限制幹擾,未獲足夠支持與優惠政策,阻礙與大陸更深入合作,經濟潛力未充分發揮,與對岸差距拉大。
在此情形下,金門民眾有著怎樣的期待呢?那便是和平與發展。金門民眾不願再充當兩岸對抗的犧牲品,也不想錯失兩岸合作的契機。他們期盼兩岸能和平對話,化解分歧,避免戰爭。他們希望台灣當局尊重金門民意,解除對金門的限制,助力金門發展。他們期望大陸持續給予金門關懷與幫助,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活品質。他們渴望金門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典範,實作與廈門一體化發展,共沐兩岸繁榮富強。
【未來:金門之倡議及其啟示】金門,這座獨特的島嶼,其倡議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它如同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未來的方向,帶來諸多啟示。
正是懷揣著這般期望,金門縣議會的兩大聯盟政團發起了構建「永久非軍事區」的提議。此提議囊括了金門縣議會中涵蓋民進黨等的所有政治派別,體現了金門的主流民意,也契合了金門的實際需求。其目的在於和平發展與軍事安全間找到平衡,既不丟自衛之權,也不引對抗之險,既不損國防之力,也不礙經濟之活,既不違國家之利,也不忽民眾之福。其意義在於為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營造有利氛圍,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有益平台,為兩岸和平統一開啟新窗。
這一倡議給台灣去軍事化行程帶來哪些啟示呢?其一,彰顯了台灣民眾對和平的向往與發展的追求,其勢不可擋。台灣民眾不願被「台獨」活動綁架、外部勢力利用及戰爭威脅恐嚇,渴望與大陸和平友好,共享大陸紅利,實作兩岸共榮。其二,表明台灣當局對兩岸關系的錯誤態度與政策難以為繼。其堅持「台獨」路線,否定「九二共識」,破壞政治基礎,挑釁大陸底線,危害和平穩定。
台灣當局的錯誤行徑,引發了大陸的強烈反對與堅決回擊,還遭國際社會普遍譴責並被孤立,激起了台灣民眾的不滿與抗爭。台灣當局應認清局勢,尊重歷史,順應潮流,回歸「九二共識」基礎,停止「台獨」分裂活動,恢復兩岸對話協商,維護和平穩定。這彰顯大陸對兩岸關系的正確方向與主張堅定不移,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等,有信心和能力擊敗「台獨」勢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作統一。
總而言之,金門提出構建「永久非軍事區」的倡議,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益,也利於台灣去軍事化行程。此倡議值得兩岸各界重視與支持,也可為台灣其他地區借鑒效仿。唯有在和平環境中,台灣方能獲得真正安全與發展,兩岸才能達成真正和諧與統一。願金門成為兩岸關系的和平先驅、台灣去軍事化行程的開創者以及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