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海南島解放,好多人第一個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韓先楚吧。
韓上將的功勞真的很大,之前不顧眾人反對堅決主張打這一仗。後來知道部隊士氣不高,又明確表示所有正職幹部都得登船。在登島作戰的時候,他也一直靠前指揮,這才確保了戰役勝利。
但是,海南島真的是韓先楚帶著40軍徹底解放的嗎?在海南解放30周年紀念活動的時候,15兵團原來的司令員、韓先楚的上級鄧華就明確說了:光寫韓先楚可不行啊,43軍的功勞可不能忘!
一、鄧華的堅持
1979年10月,鄧華身體不太好,經中央批準到廣州療養,巧的是當時當地正在籌備海南島解放30周年的活動。
鄧華以前在前線是最高級別的指揮者,籌備組特別看重這一點,就盼著鄧華能寫幾篇回憶文章,把當年的戰況還原出來。
這種活動能宣傳革命,鄧華沒理由拒絕啊。在之後的兩個多月裏,他可認真了。除了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他還翻看別的歷史資料,找參戰的戰友詢問情況呢。
兩篇文章寫好以後,鄧華把文章拿給有相同經歷的同誌看,在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交給籌備組。
原本這是件讓人挺高興的事,可鄧華到籌備組交流的時候卻發火了。
他發現別人寫的紀念文章裏,全在大寫特寫40軍的功勞,而另一支參戰的主力部隊43軍呢,要麽就簡單提一下,要麽壓根兒就不提,就好像解放海南沒43軍啥事似的。
鄧華馬上把籌備組的負責人叫了過來,他指著別人寫的文章問道:「這是怎麽個情況啊?怎麽只寫了韓先楚同誌,43軍的內容呢?」
負責人也滿是苦澀,回應道:首長,您也了解43軍軍長的啊。
鄧華聽到這話,一個勁兒地搖頭。
李作鵬在建國後確實犯了錯,可功歸功,過歸過啊,戰爭時期的事難道就當沒發生過嗎?再說了,怎麽能因為他一個人,就把43軍的功勞全給抹掉呢?這是對歷史不負責任啊。
李作鵬屬於「金剛」那類人,曾經身份特別敏感,籌備組的負責人不敢提及也能理解。但鄧華沒理會這些情況,他就堅持實事求是,後來在活動中才總算有了一些紀念43軍的文章出現。
那當年解放海南島是怎麽個經過呢?43軍都有啥功績呢?
二、戰役的籌備
1949年底的時候,國民黨的薛嶽帶著好幾萬的殘兵敗將退到海南島去了,他想著靠著瓊海海峽來擋住沒有海軍裝備的解放軍呢。
到1950年春的時候,國軍一直在增加兵力,這樣一來,薛嶽在海南島上能夠指揮的兵力就有5個軍19個師了,加起來一共是十多萬人呢,而且還有很多空軍、海軍。
有了這個底氣,薛嶽表示自己已經構建起一條海陸空三位一體的「伯陵防線」,這道防線能把解放軍擋在海南島外面。
同一時間,解放軍15兵團接到了解放海南島的重要任務,兵團司令員鄧華開了很多次會,商量怎麽進攻。
1950年2月,鄧華在作戰會議上講,15兵團打算6月對海南島發起軍事行動。這是海南本地武裝瓊崖縱隊參謀長符振中提議的,他說那時候大軍偷渡到海南,瓊崖縱隊能更好地配合。
可是,鄧華剛一講完,韓先楚馬上就站起來表示反對。韓先楚稱自己這段時間做了深入調查,瓊海海峽在4月20日之前會有季風,渡海的時候能借助這個天時。
反過來講,要是過了這個日期才渡海,那就只能靠船自己的動力了。而且海水會漲起來,要是真拖到6月才發動進攻,就會多出不少不利的情況。
鄧華特別穩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覺得當時好多方面都還沒準備妥當,這時候進攻的話風險超級大,於是就沒答應韓先楚的提議。
兩人誰也沒能說服對方,韓先楚的性子也很剛。他一回40軍,就對下屬幹部著重強調,不準下達6月渡海的作戰指令,所有的戰備工作都得提前,一定要在3月之前把作戰需要的準備都做好。
截至2月末,40軍已經征集到了1058艘風帆船,還有1417名船工,部隊的物資也都準備好了。
韓先楚又試著跟鄧華討論了一回,結果還是沒變化,他就直接向軍委和毛主席請示,說出4月20日前作戰的必要性。
在內容裏他還講了這麽一句:要是43軍沒準備好,40軍自己就能完成渡海作戰任務。過了不久,毛主席批準了韓先楚的作戰請求,還調來了一批重炮和高射炮給予支援。
就要開戰的訊息讓韓先楚興奮不已,可部隊的想法卻不一樣。金門戰役剛打輸,一線的指戰員們普遍害怕跨海作戰。
「革命得革到底,要一直革到海底去」、「打了這麽多年仗,最後就落得個烏龜王八的棺材」這種牢騷話慢慢在軍隊裏傳開來了,就連軍參謀長都故意弄傷自己來逃避打仗呢。
作戰計劃中的登陸名單差不多全是副職,根本看不到主官。就因為這樣的情況,韓先楚發火了,他說道:「都不敢上是吧,行,那我上。」
之後,他在登陸名單裏成了第一個正職人員。為了鼓舞士氣,他開了好多次動員會,說自己會和大家一起向前,這都是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要拿出不怕犧牲的勁頭。
在他的努力下,情況好歹有了轉機,最後解放海南島戰役於4月20日前就打響了。
三、兩個軍隊之間的協同配合
總的來說,韓先楚確實是解放海南的第一功臣。不過呢,43軍還有李作鵬也不是在旁邊幹看著的。
實際上,43軍也一直在認真訓練,沒有放松過。李作鵬雖然傳達過6月作戰的指令,可他也要求「渡海的準備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
40軍進行訓練、籌船的時候,43軍也在做同樣的工作。1950年3月5日起,解放軍有小部份部隊登上島與瓊崖縱隊會合,為接應主力做好了準備。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4月10日的時候鄧華又一次召開了作戰會議,決定在中旬展開大規模的渡海作戰。渡海作戰的第一梯隊是40軍的6個團以及43軍的2個團,43軍另外的4個多團則作為渡海第二梯隊。
4月16日那天,40軍軍長韓先楚和43軍副軍長龍書金分別帶著自己的部隊渡海去打仗了。過了七天,李作鵬帶著第二梯隊也渡海登上島了。實事求是地講,在渡海作戰的時候,40軍是主力;可到了島上進行決戰的時候,43軍卻成了主角。
敵人在海南島的防禦重點在海口及以東地區,而這恰好是43軍的登陸地點。
於是,43軍的第一梯隊以及先期偷渡過去的部隊,成功地把敵軍的主力吸引過來,還把他們拖在了美亭附近。激戰了三十多個小時之後,韓先楚帶著40軍的主力趕到了,這兩個軍相互配合,一場戰鬥就把問題解決了。
打那之後,「伯陵防線」就徹底垮掉了,國軍基本上就沒再組織起什麽有效的抵抗了。這麽說吧,登島之後,那些大仗、硬仗主要都是43軍打的,戰果也以43軍的為大。
四、復雜的兩面性
九一三事件之後,李作鵬和龍書金都被處理了,結果好多人就連43軍的貢獻也都避而不談了。
但鄧華全程都參與了指揮,他覺得這麽做既對43軍的指戰員不負責任,也對歷史不負責任,所以他執意要體現出原來的樣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像黃克誠、洪學智這樣出身四野的一批幹部,他們也覺得對於那些犯過錯的將領,得從兩方面去看待,不能一竿子打死。打這之後,好多人的歷史功績才被宣傳開來。
人本身就是復雜的,不是非黑即白那麽簡單。全面地去看待、論證,這樣才能真正把歷史還原,後人也才能從中吸取教訓或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