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從俄烏沖突看中國空軍轉型:殲20戰機絕不能再打火箭彈了

2024-05-17軍情

俄羅斯空軍曾掌握烏克蘭的絕對制空權,按現代戰爭法則,本應發揮優勢,對烏克蘭地面部隊實施強力打擊,一舉摧毀其戰鬥力。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俄羅斯並未完全利用這一優勢。

然而,現實卻與此大相徑庭,俄羅斯如今深陷與烏克蘭的地面激戰之中。令人震驚的是,地雷竟已成為當前的主要破壞性武器。

掌握了制空權的俄羅斯,為何未借空中優勢徹底擊敗烏克蘭?這場俄烏沖突又為中國軍隊帶來了哪些深刻的警示?探究其中緣由,我們不禁要深思,現代戰爭中的戰略決策與力量運用究竟需要怎樣的智慧與策略。

【俄空軍暴露出來的問題】

海灣戰爭拉開了現代化戰爭的序幕,遠端武器率先出擊,重創敵方關鍵設施,尤其機場與油庫,一舉削弱對方空軍實力。此戰術展現了現代戰爭的精髓,即精準打擊,迅速制敵。

接下來,我們部署空中殲擊機,殲滅敵方殘余的空中部隊,掌控制空權。隨後,轟炸機升空,殲擊機護航,對敵方地面部隊展開密集轟炸,以摧毀其有生力量,確保勝利。

美國憑借獨特的戰略模式,僅40日便讓昔日中東軍事霸主伊拉克土崩瓦解。此舉令全球矚目,深刻揭示了一個現代戰爭的真理:制空權的掌控者,將成為戰場的最終勝者。

然而,這條長期以來被廣泛認同的定律似乎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中失效了。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空中較量中,雙方實力懸殊明顯。無論是在飛機數量、效能優劣,還是在飛行員的技術經驗與素養上,俄羅斯均展現出壓倒性的優勢,遠超烏克蘭一籌。

烏克蘭原有152架戰鬥機,短短三月間悉數被俄羅斯擊落。機場、油庫盡毀,戰機產線亦遭重創。烏克蘭空中力量遭受淪陷性打擊,如今已無力與俄羅斯在空中一較高下,可謂一敗塗地。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原以為會迅速進入碾壓階段,然而至今卻仍陷入激烈的纏鬥之中。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雙方激戰正酣,勝負難分。

俄羅斯空中作戰體系顯然滯後,竟至於派遣戰鬥機掛載火箭彈以實施地面轟炸任務,這種戰術不僅顯得原始,也凸顯了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技術短板和戰略局限,亟待改進與升級。

火箭彈作為無制導的軍事利器,若要實作精準打擊,戰機必須采取低空飛行姿態,並巧妙調整攻擊角度。這種戰術要求飛行員具備高超的駕駛技巧和判斷力,方能確保火箭彈能夠準確無誤地擊中預定目標。

這一問題極其嚴峻:一旦在低空飛行,無疑置身於地面火力覆蓋之內,那先前嘔心瀝血建立的空中統治力豈非化為烏有?如此一來,我們辛苦構築的優勢豈非瞬間瓦解?

烏克蘭借助美方援助的「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成功擊落數架蘇-35戰機,這一連串的戰績令俄羅斯痛心疾首。盡管面臨重重困難,烏克蘭仍頑強抵抗,展現出了不屈的戰鬥精神。

盡管我們努力尋求解決方案,但始終未能找到理想之法。最終,我們無奈舍棄了那巨大的空中優勢,轉而投身於地面激戰,以期在另一戰場上尋找勝利的曙光。

俄羅斯緣何采用這般落後的空對地戰術?背後有三重因素作祟。首先,這種打擊方式或許符合其戰略考量;其次,技術限制可能迫使俄羅斯選擇此法;最後,經濟因素亦不能忽視,有限的資源或許制約了更先進戰術的運用。

盡管制導導彈價格昂貴,但火箭彈卻相對廉價,二者價格差異源於制導裝置。俄羅斯擁有大量火箭彈儲備,繼承自蘇聯時期,為冷戰對美領先而制造。然而,俄羅斯對制導武器研發興趣不高,一方面受蘇聯軍工大威力觀念影響,另一方面受限於落後的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

絕大多數的衛星都是蘇聯時期發射升空的,早已無法滿足現代制導武器對精確度的嚴苛要求。這些老舊的衛星在技術和效能上均顯陳舊,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高精度需求,亟需更新換代。

受限於三方面因素,俄羅斯作出了一個令人咋舌的決策:使用戰鬥機搭載火箭彈對地面部隊發起攻擊。然而,這一輕率的舉動卻讓他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彰顯了決策者的短視與失誤。

【帶給中國空軍的警示】

自對越自衛反擊戰落幕以來,中國已有長達44年的和平歲月,未曾涉足大規模軍事行動。而那場戰役所采取的傳統大軍團作戰方式,對於現代戰爭的復雜多變而言,已顯陳舊,參考價值不再。

海灣戰爭的爆發,令中國從「第三軍事大國」的迷夢中驚醒。國防部長緊急召集三軍首腦,共同探討戰局。當被問及若是中國面臨同樣戰爭,勝算幾何時,會議室內竟陷入一片沈默,無人敢於輕易回應。

這是中國在久違的和平歲月後,首次得到的深刻啟示。中國軍事戰略逐步轉型,摒棄過去單純依賴大兵團陸軍作戰的模式,轉向陸海空三位一體的協同作戰體系,並著力強化空中與海上力量的建設與發展。

如今,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強盛,現代海軍的雄壯力量更為凸顯。備受矚目的003航母已成功下水,即將加入戰鬥序列,實作現代海軍航母「三三制」的完美運轉:一艘執行戰備,一艘礪劍深藍,一艘維修保障,共同捍衛國家海疆。

中國空中力量日益壯大,20系列戰機中僅轟20尚待揭幕。其余型號皆已滿足服役標準,尤其是搭載國產發動機的殲20,其卓越效能更是傲視全球,彰顯中國航空工業的輝煌成就。

殲-20,雙引擎重型隱身戰鬥機,以其卓越的隱身技術傲視群雄,幾乎能完全規避雷達探測,展現出超凡的隱蔽能力。其隱身效能甚至超越了公認最佳的F-35戰機,成為空中之王者。

殲20換裝國產發動機後,動力效能顯著提升,已然超越F-35。這款國產發動機不僅效能穩定,而且推力強勁,為殲20賦予了更強大的作戰能力。如今,殲20已成為空中霸主,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實力。

殲-20震撼登場,其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7噸,輕松駕馭1.8馬赫巡航速度。更令人驚嘆的是,它還能沖刺至極限2.8馬赫的超音速飛行,僅需一分鐘便能穿越52公裏的廣闊天空,盡顯中國空軍之威。

殲20的卓越速度使其在空中格鬥中能夠遊刃有余地擺脫敵方戰機的釘選追蹤,其靈活機動性更是讓它能夠輕松繞至敵後,發動精準而致命的火力打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戰鬥實力。

殲20戰鬥機配備了尖端相控陣雷達,與預警機協同作戰,能夠迅速捕捉500公裏範圍內的目標,實作超視距精確打擊,千裏之外決勝疆場,展現了中國空軍的卓越實力與戰略威懾力。

中國的海空軍實力在紙面上已然位列世界前茅,甚至可與第二媲美。然而,由於長時間缺乏實戰歷練,僅停留在訓練層面,外界開始質疑其真實能力,甚至戲稱為「紙上談兵,缺乏實戰檢驗」。

盡管殲-20在2022年3月與美國F-35有過一次不期而遇,但美方對此僅透露了零星資訊,而中方則保持了一貫的沈默態度,未對此事作出任何公開回應,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猜測與討論。

中國空軍現擁有53個殲擊航空旅,戰鬥機總數達1700架。其中,頂尖的殲20戰鬥機至少已有150多架投入服役。如此強大的紙面實力,讓中國足以與任何國家一較高下,毫不畏懼。

然而,俄烏沖突為中國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技術雖重要,但運用之道更為關鍵。

首要之點,中國應審慎運用殲20這款專為擊落敵方空中力量與摧毀關鍵目標而設計的戰機,避免將其降格為執行基礎空對地支援任務的工具。殲20的力量應得到充分利用,以彰顯其戰略價值。

殲-20,第五代戰機的翹楚,以其卓越的隱身技術和超視距打擊能力獨步天下。它如同一位隱身刺客,在你尚未察覺之際,已悄然發動致命一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突圍斬首實力。

殲滅20應精準釘選敵方關鍵目標,如空中預警機、轟炸機,充分發揮其高機動性優勢,實施戰場支援,力求發揮最大效能,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第二點,關於機載制導武器取代火箭炮的緊迫性。隨著地對空防禦力量的持續升級,戰場形勢日趨嚴峻。在俄烏沖突中,一枚僅五萬美元的毒刺導彈便能擊落價值高達1.04億美元的蘇35戰機,凸顯了制導武器的戰略價值。

戰鬥機一旦涉足地面部隊的射程,優勢盡失。因此,明智之選是利用具備距離優勢的機載制導武器,以確保戰鬥機的安全與效能。這樣的策略,方能確保戰鬥機在戰場上發揮最大作用。

目前全球範圍內,僅有中俄美三國具備制造機載制導武器的實力。其中,美國尤為突出,不僅是首個套用制導武器的國家,更在機載制導武器的使用上遙遙領先,展現其強大的科技實力與軍事優勢。

盡管中國在某些領域起步稍晚,但我們的北鬥衛星系統已強勢崛起,成功打破了美國對制導武器核心制導技術的壟斷地位,展現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中國在導彈研發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無論是空對空的PL-15、PL-21導彈,還是空對地的鷹擊系列導彈,均展現出卓越的效能,充分彰顯了中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精神。

空軍應摒棄俄軍所顯露的輕敵和陳舊觀念,務必在交鋒中運用能夠充分發揮空中優勢的精確制導導彈,精準打擊目標,確保每一枚導彈都發揮出最大效能,以絕對優勢贏得空中之戰的勝利。

美國的軍事力量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多樣化,這實則是一種精細化的戰略部署。在這一領域,美國的實踐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堪稱典範。其多元化的軍事策略,無疑為全球軍事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

簡而言之,我方將依照職責分工,對於敵方空中威脅,我們派遣殲20等戰鬥機予以迎擊;對於地面目標,則動用轟6等地面支援裝備實施精確打擊,確保全面應對,不留死角。

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卻充滿挑戰。由於要求空中力量的多元化,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和制造各種功能各異的飛機,以滿足不同任務的需求,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各個層面均需深入鉆研,務必追求卓越,唯有實作既定的戰略意圖,方可付諸實踐。此過程不容有失,每個環節都需精益求精,方能確保專案的成功投產。

當今世界,具備此項能力的國家寥寥無幾。俄羅斯之所以選擇使用蘇-35戰鬥機投射火箭彈,實則是其轟炸機效能有限所致。圖-160轟炸機數量稀少,且難以繼續生產,因此只能依靠戰鬥機來完成投射任務。

海軍方面尤為顯著,法國的戴高樂號之所以功能齊備、噸位龐大,實則源於法國無法針對各個領域分別研發。其渴求集反潛、反艦與空中力量投放於一艘航母,以形成一支強大的艦隊,展現其海軍實力。

法國和俄羅斯或許有所不足,但中國的實力不容小覷。多次實踐證明,軍事力量的豐富多樣、軍事裝備的完備齊全以及作戰體系的完善成熟,才是評判一個軍事大國的真正標準。中國在這方面無疑具備顯著優勢。

隨著軍事武器日益細分和專業化,那些無力維持龐大軍事體系的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逐漸衰弱。這種趨勢意味著,未來只有具備足夠資源和能力的國家,才能在軍事領域保持競爭力。

俄烏沖突顯露了諸多挑戰,這些挑戰為中國這一長期未經歷戰火的國家帶來了難得的啟示。這些經驗如同寶貴的明燈,為中國未來的軍事與戰略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助力我們更好地應對潛在的國際挑戰。

中國多年來的發展方向已然得到了充分驗證,證明其正確無誤。這一成果不僅令人振奮,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前行的信念。我們堅信,只要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必定能夠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

中國軍隊雖久未戰陣,但倘若烽火重燃,我們有信心他們定能挺身而出,英勇作戰!更堅信他們能以無畏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贏得輝煌的勝利!他們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和平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