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0月8日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6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海軍隱秘的歷史教訓:倉促創新有風險】,作者是占士·荷姆絲。文章摘編如下:
創新應該目標明確,不可異想天開。這是美國海軍歷史與遺產司令部歷史專家泰勒·皮特羅夫在【一時興起:美國海軍高蒸汽推進系統的局限】一書中所傳達的資訊。
皮特羅夫對技術創新的希望與危險進行了案例分析。危險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他認為,領導者不能一味追求光鮮亮麗的新技術,必須要求透過現場實測來證明其優點。簡而言之,必須以科學方法為主導。這是當代美國武裝部隊必須聽從的智慧箴言。
但在追求「下一個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被沖昏頭腦。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會帶來提升。僅僅是某些部件、策略、技術或程式與過去大相徑庭,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它們,也不意味著這樣做有什麽好處。事實上,有些創新存在諸多弊端。它們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卻只能帶來很少回報。或者正如皮特羅夫所觀察到的那樣,就算一項創新在某些方面有所幫助,還是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不必要、甚至致命的後果,而這些後果可能超越其價值。他寫道,二戰前和戰時美國海軍的高壓蒸汽系統就是如此。該系統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同時給艦隊操作和負責為艦隊提供船體、彈藥和各種戰爭物資的工業復合體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壓力。
針對這種動力裝置作出的看似無害的技術選擇,卻產生了重大戰略影響。美國海軍投入研發高壓蒸汽減少了其在兩大洋的(軍力)建設,讓日本帝國得以在太平洋肆意橫行。如果不是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取得奇跡般的勝利,太平洋戰爭可能會走上一條截然不同、更令人不安的軌跡。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水面艦艇中推廣「高蒸汽」推進系統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是由一個人作出的,這個人就是海軍中將老哈羅德·鮑恩。鮑恩在20世紀30年代末是美國海軍工程局負責人。實際上,他是海軍的總工程師。他孜孜不倦地以各種理由(主要是後勤方面的理由)支持新系統。「橙色戰爭計劃」代表了海軍橫跨太平洋的反攻藍圖,目的是解救遭日本人襲擊的菲律賓群島。但實施該計劃可能使美國海軍後勤超負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海軍軍備控制時代,美國海軍既沒有航程夠遠的戰艦,也沒有數量夠多、能力夠強的戰鬥後勤艦隊,更沒有海軍基地來支持美國太平洋艦隊向西行進與日本帝國海軍算總賬。
皮特羅夫認為,鮑恩的觀點之所以權威,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名精通「高蒸汽」技術的美國海軍軍官,其他軍官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推翻他的狂熱主張。他們看重通才,而不是工程師或其他小眾學科專家。1938年底,由白發蒼蒼的權威人士組成的海軍總務委員會召開聽證會,審議高壓蒸汽推進系統的利弊。委員會在最終報告中無可奈何地表示:「海軍部門一時興起走得太遠,已經無法憑直覺回頭了。」
鮑恩那個時代與我們的時代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現如今,美國海軍和工業界再次面臨來自一個雄心勃勃的亞洲對手的挑戰,再次遇到了強勁逆風。海軍和更大範圍的海事工業綜合體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沒有哪項創新不需要投入成本和權衡利弊。對新型戰爭工具進行實測能夠揭示這些問題,有助於立法者和軍隊領導人作出明智的選擇,決定哪些可以部署,哪些需要放棄。
不可異想天開,不能依靠直覺。(編譯/胡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