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韓戰第三次戰役中的後期:應該繼續進攻還是停止進攻?

2024-07-13軍情

韓戰,是北韓半島上的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權與大韓民國政權之間,從1950年6月25日開戰至1953年7月27日協定停戰的一場戰爭。關於韓戰的起因和前二次戰役在此不多說了,或許由於各種其它原因,似乎沒有人去探討或檢討一下第三次戰役的其它可能後果,本文則聚焦第三次戰役的探討。

簡要過程: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全線進攻,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防線,使其於1951年1月2日全線撤退;中朝軍隊1月4日進占漢城,1月5日渡過漢江,1月8日收復仁川。至1月2日,誌願軍已突入聯合國軍防禦縱深15至20公裏,將聯合國軍部署打亂,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由於誌願軍與人民軍的進攻,聯合國軍於1月3日15時開始撤離漢城。

1月4日,第39、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各一部進占漢城。至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寧越、三陟一線,作戰過程中大批韓軍和少量美軍因撤退不及被中國人民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殲滅,而聯軍的重兵集團卻並未遭殲滅;彭德懷認為聯軍是在有計劃地南撤,企圖誘敵深入,重演仁川登陸故伎,故命令誌願軍停止追擊,戰役遂於1月8日結束。

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提出停戰建議,但毛澤東認為誌願軍有能力將聯合國軍逐出北韓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北韓半島。但由於軍需緊缺,誌願軍已難以即刻推進。

決策方面:

1)毛主席認為誌願軍有能力將聯合國軍逐出北韓半島,要求趁熱打鐵,統一北韓半島(有電文記錄參考[2])。

2)彭德懷認為聯軍是在有計劃地南撤,企圖誘敵深入,重演仁川登陸故伎,故命令誌願軍停止追擊(彭德懷有向毛澤東地提出兵員不足和後勤保障問題電文記錄參考[2])。

3)有人提出由於軍需緊缺,誌願軍已難以即刻推進[1]。

焦點問題:

現在看來的第三次戰役中的後期:應該繼續進攻還是停止進攻?

焦點問題或因素的分析:

1)重演仁川登陸故伎的問題,這個可能性有,但效果可能差。

第一,防禦方面不比從前,具體體現在陸軍,炮兵,空軍的力量不比從前;關鍵時刻,蘇聯空軍可能會更大的支援;第二,重演仁川登陸故伎已經失去其突然性或突擊性,其效果估計也就是紙上談兵而已;第三,對比第一次仁川登陸是單獨從其它地方調兵用兵,那麽,美軍當時是否有能力準備重演仁川登陸故伎,因為美軍在地面失利,而軍力還大量處於地面撤退中,從哪裏能及時再抽調兵力和運力呢?美軍即使想搞仁川登陸故伎,也是力不從心了。

2)由於軍需緊缺,誌願軍已難以即刻推進的問題。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都證明存在這種後勤緊缺問題;只不過,就誌願軍自身方面而言,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是否可以克服,以及解放軍過去遇到後勤緊缺問題是否就不能再戰三方面要回答清楚。

早在第三次戰役準備時期,毛的電文中提到蘇聯方面會增加二千輛汽車幫助後勤運輸,誌願軍攻城略地也必然有繳獲,解放軍過去就是從苦日子中打過來的,而且第三次戰役準備時期有從國內每連抽調二十老兵(大約四萬)參戰,等等,這些因素表明誌願軍整體上應該能繼續打,一些無糧的極端情況可能存在或會出現,但北韓就那麽大點的地方,撤退回來和繼續進攻的路程也就那麽點區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