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時期的法國,似乎怎麽都離不開38天光速投降這段屈辱的歷史了。之前有很多段子也都調侃過,最近比較火熱的就是,如果哪個國家想要加入五常,就必須要完成五大支線中的一個。其中噩夢級任務「鐵塔尚在」,就要求他們要在法國投降前占領巴黎。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中,23名蘇軍勇士堅守大樓58天,為何法國在戰爭爆發後迅速選擇投降?這還要從二戰開始前說起。
雖然一戰和二戰從各方面比起來都是兩場天差地別的戰爭,但其實前前後後它們才相隔18年。法國在二戰爆發前的軍事高層中,仍然還是一戰中那批驍勇善戰的將軍,雖然他們指揮部隊打贏了一戰,但這也導致在之後的二戰中核心的戰略指導思想,只能以過去的勝利作為參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有著自己的一套戰鬥信仰,癡迷於「75小組」這一戰鬥方式。軍官會一次又一次組織士兵在75毫米火炮的掩護下,近乎於自殺式地向德軍的陣地沖去,雖然最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這種戰法也讓法國失去了那一代人。
130余萬戰士犧牲,傷殘者高達280余萬,如果再加上後勤保障人員和生產人員,總共有500多萬法國人死傷在一戰。在用如此巨大的代價換來了勝利後,貝當元帥連同其他將軍共計13人,懷著沈痛地心情對戰爭進行了總結,在這期間還著出新的「聖經」。說白了就是要學德國人的戰鬥方式,透過構建堅固的防禦工事守株待兔,而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那個在1928年開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了。
可就在那些老將軍們還在痛定思痛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機械化部隊這一概念逐漸開始成熟。在1930年前後,英蘇和法國的戴高樂,幾乎在同一時間提出國家需要機械化部隊,用來應對未來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但是在法軍高層的眼中,坦克只是配合攻堅用的,現在部隊只需躲在工事裏堅守不出,要那些鐵王八有什麽用。雖然戴高樂在1934年,還專門把自己的戰略思想整理出版,但據說最後也只賣出了幾百本。不過那時候法國的老將軍們正逐漸被新一代先進軍官所取代,這些年輕人倒是很喜歡研究戴高樂的想法,但可能沒有人會想到,德國人在書中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1934年,德國開始量產1號坦克,組建了小規模的機械化教導部隊,讓手下的士兵能更快適應新型戰鬥方式。而德軍的一些建設檔中,就曾大篇幅參照戴高樂的文章,而這依舊沒有引起法國足夠的重視。等到了1935年上半年,德國開始了大規模擴軍行動,法國面對此等戰爭壓力下,才同意了戴高樂新建6個裝甲師的請求,並且開始大批次生產坦克。可盡管如此,這些人依舊認為坦克是一種防禦武器,而當時準備用作主戰坦克的雷諾FT17,你敢相信是1917年設計的老古董嗎。這輛坦克在平坦的路面上,甚至都追不上一輛單車,在野外條件下更加離譜,速度就像普通人散步一樣。而德軍在1937年服役的3號坦克,最高時速約為40公裏,是雷諾坦克的幾倍之多。而雙方對於未來戰爭不同的思維方式,似乎已經預見了法國的慘敗。
其實從1935年起,法國和德國便知道雙方必有一戰,於是便朝著各自的目標玩命擴軍。在法國戰役正式爆發之前,法軍在紙面上的數據,看起來再次達到了歐洲第一的高度。可是紙面畢竟是紙面,用力一戳就會破的,所以法國戰役開始之後,德軍可以說如入無人之境,一個月就幾乎打穿了法國,波蘭的表現都要甩他們一大截。可如果單從紙面數據上來看,法軍坦克的先行程度,在一定方面確實領先德軍,不管是從數量還是載具裝備上,相比之下都具有一定優勢。德軍在戰鬥開始前可供調派的坦克差不多有3400輛,雖然當時也有較先進的三號和四號坦克,但是卻只有300余輛。為了順利地進行閃電戰,德軍不得不把大量的一號和二號拉到前線。反觀法軍這邊,他們的手中差不多有3500輛坦克,雖然爺爺輩的雷諾FT17就有1500多,但是一些部隊還是裝備了眾多型號的先進坦克。
其中的夏爾B1型裝配了75毫米主炮,幾乎對德軍所有型號的坦克,都可以造成肉眼可見的傷害。而雷諾R35型坦克防禦效能優越,雖然主炮口徑只有37毫米,但仍然有力殺傷德軍一號坦克。最後就是索瑪S35型坦克最為先進,不僅重量達到了20噸,並且炮塔的正面也有55毫米的裝甲,再加上47毫米口徑的加農炮,從數據上來看碾壓德軍不成問題。不過戰爭又不是在地圖上比劃,所以就算擁有裝備上的優勢,如果不能進行很好地協同作戰,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而法軍將領更是直接僵在了指揮使用上,這才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
雖然德軍的大多數坦克在火力和防禦上存在劣勢,但是他們幾乎在每一輛坦克上都裝了無線電通訊器材,保證打起仗來各部可以及時溝通協同。不僅如此,德軍坦克的內部同樣分工明確,裝彈手、炮手和車長配合默契,使坦克的戰鬥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再加上德軍裝甲師中除了裝甲團外,還配有炮兵和摩托化步兵團,這也就表示坦克在向前沖鋒的同時,還能得到地面後方火炮和步兵的援助。除了標準化的地面部隊之外,德軍裝甲團不僅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同時還有強悍的空軍力量進行輔助。其實德軍在一戰結束之後,始終沒有停止空軍支援戰鬥的研究。在法國戰役爆發之時,德軍專門設立了用於地空聯絡的部門,每次都會和裝甲師共同行動,以便於隨時呼叫空中支援。
讓我們再看法軍這邊,他們那時仍然認為坦克要服務於步兵,所以沒有準備備用燃料,也沒有中途增添燃料的辦法。同時法軍坦克內部也沒有裝配無線電,所以當然也不會想和空軍配合作戰了。更加離譜的是,法軍坦克大多都是單人炮塔,車長不僅要判斷敵情,還要騰出手來控制火炮,這樣也就沒有什麽效率可言了。因此法軍坦克在現實戰鬥中,無法與其他兵種協同作戰,也就沒有辦法進行迂回包抄這種相對來說較為高級的戰術了,在戰場上有不少坦克都變成了德軍斯圖卡轟炸機的活靶子。在雙方戰鬥方式的巨大差異下,雖然法軍坦克在數據上占有優勢,但是在實際作戰中根本無法抵禦德軍,結果就是戰鬥進行了5天左右,法國高層就意識到這場仗怕是自己打不贏了。
雖說法軍在發展中出現了偏差,但不代表就絕對贏不了德軍。1940年5月12日爆發的阿呂坦克戰,也曾展現出了法軍頑強的一面,同時表現出了強悍的實力。那時法軍集結了558輛重型載具,其中坦克有411輛,後方還有100余門火炮和12門防空炮。德軍的手中有786輛重型載具,其中坦克有674輛,後方除了有400余門各類火炮外,天上還有空軍的絕對支持。和德軍沖過阿登森林不同的是,在阿呂駐守的法軍除了老爺坦克外,手中還有一批雷諾R35和索瑪S35。所以在戰鬥爆發之後,雖然德軍在強大的空中支援下,依靠絕對的機動性不斷進攻法軍側翼,想沖破法軍坦克薄弱點,進而將其分割包圍全部吃掉。
但是法軍依靠坦克效能的優勢集中反擊,讓德軍遲遲沒有在側翼撕開口子,為阿登地區的戰鬥爭取了寶貴時間。法軍在阿呂地區損失坦克105輛,一大半都毀在了德軍空軍手上。而德軍那邊也付出了極大地代價,不僅損失了160余輛坦克,還有140名裝甲兵不同程度地傷亡。所以綜合看來,德軍在還沒有裝備虎、豹等坦克時,法軍如果可以集中坦克進行反擊,憑借優秀的火炮和防禦效能,其實和德軍的數碼坦克是有一戰之力的。甚至都可以依靠厚重的裝甲,配合著法軍戰士們的無畏沖鋒,在德軍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甚至還有可能對敵造成大規模殺傷,只可惜這些都是上帝視角看到的東西罷了。戰爭始終不可能只有坦克對沖,或者飛機在天上互射,阿呂坦克戰在法國戰役階段實在太少,很多法軍坦克甚至都沒能參加戰鬥,就在不斷撤退和撤退中被消耗光了。
雖然法軍打贏了一戰,但是卻失去了風華正茂的一代人,之後可以說退步了十幾年。但是作為勝利者的法國人得到了什麽?海外的殖民地大不如從前,國際影響也變得若隱若現,而且英美為了能夠牽制法國,戰後給德國提供了大批次的援助,使其迅速發展從而超越法國。等二戰全面爆發之後,法國上下全是主張不要惹禍上身,一戰的代價實在是太沈重了,後來的戰局又發展至此,他們已經無法對抗德軍的鋼鐵大軍了。怕了,真的怕了,難道還要讓這一代拿著槍,沖向那群鐵王八嗎?再加上戰爭開始前國軍經濟已經崩潰了,光速投降怕不是當時的唯一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