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轉發那張「火星照片」時,我腦中立刻閃過了兩個畫面:一個是東大的第六代戰鬥機翺翔藍天,另一個是NASA曾經的「穿幫照」。這樣的對比,說不復雜也復雜,說不微妙也微妙——這既是現實的較量,也是某種象征。
東大的飛機飛上了天,憑借自主研發的技術和精準的設計,從地面到高空再到隱身,凝聚著無數人的努力。這不是什麽象征,而是看得見的實打實的成就。而那張號稱「火星」的照片呢?它或許有真實的技術支撐,但總有一種光怪陸離的戲劇感,仿佛從好萊塢大片中走出,讓人心生疑問:這真的是火星嗎?
馬斯克的「照片外交」,確實有點意思。他似乎在傳遞一種資訊:看,我們的未來在星辰大海。可這張照片,不論從畫質、色調,還是從地貌特征上看,都讓人感到熟悉,甚至懷疑它的真實性。也許他並不關心「火星」到底是什麽樣,重要的是用這張圖營造出「未來感」。這是一種典型的輿論手法,用看似超前的畫面制造心理優勢。
這種心理優勢對黴國人尤其重要。東大的飛機試飛成功,對他們來說,既是對科技追趕的直接回應,也是對他們「技術霸權」的潛在挑戰。他們一向以太空探索和航空航天領域的絕對領先自居,現在卻不得不面對新的競爭者。這樣的照片,既是給本國人壯膽,也是一種對外的態度:我們的目標已經超越地球了。
可是,他們真的超越了嗎?NASA之前的多次「穿幫照」,已經讓人對某些「太空奇觀」產生懷疑。火星上的老鼠,光滑如雕刻的石頭,這些細節一次次暴露了特效的影子。有人說,那是NASA的疏忽;也有人說,這是為了激發民眾的興趣。但無論出於什麽目的,這些穿幫都會削弱一個重要事實:當技術與敘事混雜在一起時,真實感就開始崩塌。
好萊塢確實是「遙遙領先」,這種領先不在技術,而在講故事的能力。馬斯克顯然是這種能力的繼承者,他用火星的「未來故事」回應現實中的壓力,這是一種巧妙的對沖策略。但問題是,故事終究無法代替現實。火星的照片可以調整,但東大的飛機,是真正飛起來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技術的意義不在於它能創造多麽美的幻象,而在於它能改變現實。我們曾經也有過自己的「照片時刻」,用圖片和概念來描繪未來,但這些「未來」往往和現實脫節。今天,我們的戰鬥機在藍天上畫出的軌跡,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數以萬計科研人員、工程師、工人的心血。每一次成功試飛,都是一次突破,而這背後是無數次失敗的積累。這樣的進步,才是真正值得驕傲的。
有人說,美國人對東大的成就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在「星辰大海」。這聽起來很有格局,但細想一下,他們的「格局」更多是在講故事。他們喜歡用「未來」來掩蓋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制造業的空心化,比如內部份裂的加劇。而我們,盡管還未完全走出科技追趕的階段,卻已經在實實在在地用技術改變生活,用努力改變格局。
未來會如何?這次試飛,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勝利,也是我們逐步找回科技自信的一個標誌。星辰大海固然重要,但每一片藍天的突破,每一次試飛的成功,都是我們通往未來的基石。
而馬斯克的照片呢?它或許代表了另一種選擇:用未來的虛影安撫現實的不安。這樣看來,我們其實不需要擔心「火星上的老鼠」去了哪裏。我們更需要問的是,我們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我們能不能堅持走一條紮實的路,不被虛幻的未來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