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接近一年的沈寂後,終於在10月1日晚上對以色列展開了猛烈的攻勢。
四百枚導彈齊刷刷地朝著以色列境內多個目標發射過去,整個過程悄無聲息。
防空警報在以色列全境拉響,各大網站紛紛呈現導彈攻擊畫面。
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伊朗此次攻擊的強大威力。
伊朗明確表示,此次攻擊是對以色列多次行動的回擊。
如果以色列不停止行動或對伊朗進行報復,伊朗將會把攻擊範圍擴大到以色列的基礎設施。
伊朗此次行動幾乎向以色列下了最後通牒,難道中東地區的局勢真的要演變成全面戰爭了嗎?那麽,未來中東的局勢將會如何發展呢?
導彈從天而降。
目前還不清楚以色列方面的損失情況,但我們知道的是,伊朗的導彈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統。
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導彈幾乎是暢通無阻的,幾乎沒有受到有效攔截。
更令人震驚的是,導彈落地時的爆炸場面將以色列的夜空映得通亮。
伊朗的導彈未必全都準確擊中目標——這對於伊朗的技術能力來說不太現實,但能夠突破以色列的防空體系已經是伊朗的一大勝利了。
當談及以色列的防空系統時,人們常常會忽視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以色列的防空預警系統並非完全依賴自身,而是得到了駐中東美軍部隊的重要支持。
在中東地區,美軍至少擁有64個軍事基地。
盡管我們尚不清楚這些軍事基地是否全部處於執行狀態,但中東地區的美軍確實擁有一張龐大而復雜的防空預警網絡。
比如,美軍在中東地區廣泛部署了薩德防空系統,僅在沙特就部署了44套,而以色列也部署了該系統。
除了這些地面防空預警系統外,美國海軍從前還曾派遣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和林肯號航母打擊群前往中東地區。
盡管前者由於部署時間接近極限而不得不返回美國進行休整,但在中東地區,美國仍然維持著一個航母打擊群來支持以色列。
此外,美國海軍還至少派出了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並且還抽調了一些F-22戰鬥機,而以色列還可以獲得約旦軍隊的支持。
這樣一來,以色列不僅能提前接收到訊息,還能有效地攔截伊朗發射的導彈。
然而,實際情況與理論分析相去甚遠。
伊朗聲稱其導彈突破了80%的防禦率,根據目前流出的影片來看,這很可能是事實。
以色列在美國發出直接預警四小時內就得知了伊朗的攻擊,但由於以色列軍隊反應遲緩,直到導彈抵達以色列本土上空,它們才匆忙進行攔截。
伊朗的導彈襲擊無情地證明了以色列的防空體系並非堅不可摧。
無論以色列在這次襲擊中取得了多少戰果,這次襲擊本身對以色列來說無疑是一個沈重的打擊。
導彈襲擊的目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本輪伊朗攻勢的目的是為了實作具體的戰略目標,甚至對這些導彈能否達成戰術目標也沒有太大期望。
那麽,伊朗本次襲擊想要傳達什麽態度呢?其實很簡單,伊朗只是想表達一個立場而已。
自去年10月7日巴以沖突開始以來,伊朗組織的「抵抗之弧」表現得異常英勇,可以說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無論是黎巴嫩對以色列北部的轟炸、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道的封鎖,還是哈馬斯在加沙城的激烈戰鬥,都對以色列造成了嚴重打擊,尤其是在聲譽方面。
以色列被貼上了「中東小霸王」的標簽,但這次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是把這個形象徹底擊碎了,就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也遭遇了挫折。
然而,以色列的反擊同樣猛烈,也許以色列國防軍無法占領加沙,但卻能有針對性地對哈馬斯、真主黨,甚至是伊朗革命衛隊的高層和軍官實施斬首行動。
舉例來說,哈馬斯前領導人哈尼亞和真主黨前領導人納斯魯拉都是這樣的例子,而且還有許多真主黨高級軍官和伊朗革命衛隊的高級官員也在空襲中喪生。
對於伊朗來說,如此頻繁地在盟友中失去高級官員和軍官是不可接受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與抵抗之弧成員過去一年來的活躍相比,伊朗的表現一直被認為是克制的。
從宏觀角度看,伊朗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給以色列制造攻打新一輪中東戰爭的機會,盡量透過「切香腸戰術」來逐漸削弱以色列的實力。
從較為陰暗的角度思考,伊朗或許還有保存實力,利用真主黨、哈馬斯等作為墊腳石的可能性。
從伊朗的國家利益出發考慮,伊朗的這一舉動並不可恥,問題在於伊朗無法長期保持靜默不動。
盡管伊朗一直向盟友提供資金和器材,但盟友更希望看到伊朗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
如果伊朗袖手旁觀,即使繼續讓盟友流血犧牲,那麽結果就是盟友會這麽認為:「腦血栓」。
而伊朗則認為這是「大局觀」。
因此,伊朗必須采取某種形式的應對措施,發射導彈襲擊以色列軍用目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一行動不僅能夠在將來以色列策劃「斬首行動」時對其構成一定的遏制,還具有強大的威懾效果。
伊朗對抵抗之弧成員們也有一個交代,證明自己並非袖手旁觀、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參與其中,從而防止抵抗之弧因離心離德而發生內部瓦解。
中東會爆發新一輪大戰嗎?
那麽,在伊朗對以色列實施導彈襲擊後,最關鍵的議題是中東局勢是否會因此失控,甚至引發新一輪中東戰爭?
鑒於當前中東各國的實際情況,2024年之前中東地區不可能爆發新一輪戰爭。
不管是對於以色列還是中東其他國家,實際上都沒有能力去打一場全面的中東戰爭。
中東各方實際上都沒有為全面戰爭做好準備,無論是以色列還是伊朗,甚至是黎巴嫩、胡塞武裝和敘利亞,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我們必須註意到,除了沙特等少數國家外,大多數中東國家的經濟狀況實際上非常令人擔憂。
經歷了多年的制裁、戰亂,以及持續了數年的新冠疫情的影響。
中東各國的現狀並不容樂觀,尤其是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其經濟長期低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和農業體系,更缺乏一個能長期支持他們的大國作為盟友。
目前,中東國家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無法團結一致,因此它們根本無法挑起戰爭。
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去年爆發的巴以沖突已經導致其經濟水平大幅下滑,甚至一度瀕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以色列自身的工業水平實際上不足以支撐一場戰爭,其武器裝備和彈藥物資大部份依賴於美國方面的支持。
在當前美國需要同時支持烏克蘭並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投入的情況下,很難想象美國有足夠的實力支持以色列展開一場新的中東戰爭。
因此,目前中東地區並不存在引發新一輪中東戰爭的可能性,盡管目前以色列正在攻擊黎巴嫩,並於10月1日對其發動地面進攻,但這場攻勢註定不會有實質性的成果。
無非就是以色列占據下一些黎巴嫩的土地,然後雙方經過漫長的拉鋸戰後,以色列會宣布結束軍事行動並結束黎巴嫩。
伊朗將不斷向抵抗之弧提供支持,並盡力阻止以色列進行更多斬首行動。
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伊朗擔心以色列持續不斷地對真主黨、哈馬斯的高級官員和軍官進行斬首行動,這不僅會給抵抗之弧內部帶來巨大壓力,還可能導致真主黨、哈馬斯等組織的瓦解。
即使這些組織是否承認,它們實際上都是由少數有識之士凝聚起來的團體。
如果高級官員和軍官大量傷亡,那麽組織離瓦解也就為期不遠了。
事實上,以色列也擔心伊朗繼續向他們發動導彈襲擊,特別是擔心基礎設施遭到攻擊。
由於以色列的國土面積仍然顯得過於狹小,其經濟形勢也非常不妙。
倘若伊朗未來對以色列的基礎設施發動大規模襲擊,即使伊朗只達成了其目標的一小部份,對以色列也將造成巨大的災難。
因此,目前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雙方目前都只是發表強硬言論。
伊朗方面警告以色列,如果它再次采取行動或發起報復,將襲擊以色列的基礎設施。
以色列也回應稱,伊朗犯下了一項重大錯誤,並將為其後果承擔代價。
然而,兩國都表達了不想讓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意願。
伊朗方面表示本輪襲擊即將結束,而以色列則確認了伊朗方面的說法。
這種態度表明,目前雙方都處於一種忐忑不安的狀態,可以說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中東未來的局勢走向基本上可以用這種心態來解釋,以色列和伊朗的相互報復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中東地區也將長期陷入動蕩和沖突,然而新一輪中東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