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恐怖的現代標槍:個人反坦克導彈的發展簡史,可怕的攻頂打擊!

2024-10-27軍情

俄烏沖突爆發後,烏軍士兵在面對俄軍的「鋼鐵洪流」時,如果你要問烏軍士兵最想得到的是什麽武器,他們肯定會回答你:「標槍」反坦克導彈。因此,現在西方國家給烏軍最多的個人武器就是「標槍」了。

標槍反坦克導彈究竟具備怎樣的吸重力,以至於烏克蘭軍隊的士兵對其如此「鐘愛」?

一切為了反坦克!反坦克導彈的雛形:德軍的「X-7」。

1916年9月15日清晨,馬克1型坦克首次在戰場上亮相,令英軍倍感驕傲。德國士兵看到這些坦克後,驚恐地喊道:「這簡直是戰場上的魔鬼!」

英國馬克I型坦克

自從坦克出現在戰鬥中,步兵如何有效對抗坦克便成為各國軍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當時軍方首要考慮的就是讓步兵使用反坦克步槍來對抗坦克。對於當時那些裝甲較薄的坦克而言,反坦克步槍勉強能夠發揮一定作用。

然而,進入二戰後,隨著坦克裝甲的加厚,反坦克步槍已變得無能為力。反坦克炮又過於沈重,根本不適合個人使用。於是,美國在1942年開發了一種個人反坦克火箭筒:M1巴祖卡。

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後來,德軍推出了自己的個人反坦克武器「鐵拳」。但嚴格來說,這款「鐵拳」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火箭筒,它實際上是一種無後座力的榴彈發射器。

有了這些反坦克火箭筒,前線的普通步兵終於能夠對敵方坦克構成一定威脅了!然而,當時的火箭筒射程有限,威力也較小且不夠精準。於是,德國人隨後產生了一個新點子:如果能為步兵配備一種更加精準、威力更強的反坦克武器就好了!

經過多次實驗,德國人最終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國家:1944年9月,德軍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反坦克導彈「X-7」,通常被稱為「小紅帽」。該導彈由彈頭、動力部和制導部三部份構成。

「X-7」反坦克導彈的理論射程為1000到1500米,能夠穿透最大200毫米的裝甲。士兵在發射導彈後,需要透過目視追蹤導彈與坦克,同時不斷調整控制箱上的兩個操縱手柄,修正導彈的飛行路徑,直到目標被擊中。

「X-7」反坦克導彈經過數月的測試和改進後,終於進入了大規模生產階段。然而,由於當時的制導技術尚不成熟,加上納粹德國迅速戰敗,這款導彈並未在戰爭中得到實際套用。不過,德國人所創造的這一技術基礎,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後反坦克導彈發展簡史,攻頂模式和全天候成為「標槍」的殺手鐧!

二戰結束後,各國軍隊開始重視反坦克導彈。戰後,法國首先推出了首款實戰用的「ss-10」反坦克導彈。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開始朝著「個人化」發展,像蘇聯的AT-4系列就因體積更小而能夠由個人操作。

"比爾"反坦克導彈系統

隨後德法合作的"米蘭",美國的"陶式"和瑞典的 "比爾"反坦克導彈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特別是瑞典的 "比爾"反坦克導彈系統,它首創了 「登頂」攻擊模式,也就是飛行到坦克防護最薄弱的上方時,垂直向下發起攻擊。

烏克蘭戰場上頻繁出現的「標槍」,是一種能夠進行 「登頂」攻擊的反坦克導彈!

「登頂」攻擊

美軍在1996年裝備的 「標槍」個人攜帶反坦克導彈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攻擊模式:一種是直接射擊模式,通常用於摧毀敵方工事和非裝甲目標;另一種是「俯沖攻擊」模式,專門針對坦克進行作戰。

「標槍」個人攜帶反坦克導彈

「標槍」反坦克導彈的總重為22.5公斤,其瞄準系統具備全天候晝夜作戰能力。白天可提供4倍的放大視野,而在夜間則可達到4至9倍的放大效果。「標槍」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發射後不管」,這意味著發射後射手能夠迅速撤離,以降低遭受敵方坦克炮火反擊的風險。

射手在發射「標槍」反坦克導彈時,首先需要拆下發射筒的前蓋,並借助紅外瞄準裝置對準目標。如果目標是正在移動的坦克,射手必須確保坦克位於紅外瞄準器的十字中心,實際上稍微有些偏差影響不大!只需確保坦克在十字指示框內即可。

導彈發射後,其制導系統會自動檢測肉眼無法察覺的紅外線,持續辨識和跟蹤目標,並自我調整飛行路徑和姿態以接近目標。然而,如果在瞄準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就會超出制導系統的修正辨識範圍,從而導致導彈無法成功擊中目標。

此外,在「標槍」發射時,其尾焰可能對後方的人員造成一定的傷害。導彈的尾噴口左右各有30度,後方約26米的範圍被認定為「危險區」。

這種個人導彈配備了兩個引擎,一個用於起飛,另一個用於續航。點燃起飛引擎後,導彈會旋轉並飛出3米的安全距離,接著續航引擎點火,此時導彈停止旋轉,直至擊中目標。

此外,「標槍」個人導彈的彈頭設計為串聯式,即一個副彈頭負責引爆目標坦克的反應裝甲,而另一個主彈頭則可以直接穿透坦克的主裝甲,從而最終實作摧毀。

「標槍」是一款全天候的個人反坦克導彈,具備「發射後不管」的特性。它使用紅外制導和攻頂模式,理論上幾乎能夠擊中任何釘選的目標,甚至是高速飛行的武裝直升機。

在俄烏沖突期間被擊落的武裝直升機。

在這種情況下,坦克也必須進行改進,例如加裝更厚的裝甲,變成真正的「鋼鐵烏龜」。此外,還在坦克頂部增設了鋼絲柵欄,以防止「標槍」的垂直攻擊。

結語

然而,世上始終不存在完全完美的武器,「標槍」反坦克導彈也同樣如此!

首先,這款裝備的22.5公斤重量對個人而言顯得過於沈重。其次,「標槍」反坦克導彈的攻擊範圍限制在2000米以內,超出這個距離,紅外瞄準裝置將難以有效辨識和釘選目標,並且其攻擊目標的高度不得超過60米。

此外,它的「攻頂模式」雖然繞過了主戰坦克防護最強的前方,但在射程、制導、引信和彈頭的設計上都需作出一定的妥協。

因此,某些訊息指出:未來美軍將對「標槍」個人進行一系列改進,包括將重量降低至大約15.9公斤,射程提升至4000米,並增強其抗幹擾能力等。

最終,我又想起了那句常被人們玩笑的話:如果個人反坦克導彈不斷升級且愈發普及,那麽「陸戰之王」坦克是否真的會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