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美國「暗黑龍」—美國M1型240毫米榴彈炮

2024-07-24軍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是大口徑重炮最輝煌的時代,美國雖然在最後才加入一戰但依然對大口徑重炮在戰場上的作用十分重視,在當時有一種病叫「 彈震癥 」就是前線士兵在被重炮轟擊後 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震懾後留下的後遺癥,現在改名叫「應激性創傷後遺癥」 ;在美國剛剛加入一戰的時候美軍並沒有大口徑重炮,最早接收了40門來自英國的BL9.2英寸攻城炮,實際上當時美國對法國M1917型240毫米榴彈炮很感興趣。

上一期介紹的英國BL9.2英寸攻城炮

一戰末期美國從法國人手裏買來了M1917型240毫米榴彈炮的專利權在國內進行仿制,從1918年到戰後1919年美國共計仿制了330門,其中144門在1940年時還可以使用;1925年針對這些火炮暴露出來的問題開始進行改進,收到經費緊縮的影響改進工作到1934年時才正式開始,其中有48門改進了炮架可以用車輛牽引定型為M1918M1A1型,這些火炮被用在了本土防禦隨後在1944年全部退役。

法國M1917型240毫米榴彈炮

1940年,針對老式240毫米榴彈炮已經不能滿足美軍需求,新式火炮的研發工作正式開啟;研發工作的重點在於炮架,M1918型240毫米榴彈炮采用的是箱式單腿大架,雖然做了鏤空設計但水平射界影響很大,為此新式炮架改為分離式大架。

單腿大架做鏤空可以增加垂直射界但水平射界並沒有改善

美軍一開始打算采用整炮牽引但實際問題就是火炮太重導致牽引車根本拉不動,最終改為炮架和炮管分離運輸才解決了問題;1943年5月定型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正式加入二戰,最早在1944年裝備位於意大利的第5集團軍。

由M3型中型坦克改造的M31型牽引車

M1型重榴彈炮,口徑240毫米,炮管長8380毫米(倍徑34.9倍),全重21648公斤;垂直射界+15°~+65°,水平射界左右共45°;最大射程23100米,炮口初速700米每秒,射速2分鐘1發;操作人員14~25人。

M1型重榴彈炮

M1型重榴彈炮是一種非常需要重型牽引車的火炮,1943年冬天該炮在紙面上裝備給了美軍在意大利的第5集團軍,但火炮真正抵達要到了1944年2月,由於過於笨重美軍一開始對該炮保持很濃的懷疑態度,畢竟現有155毫米火炮足以勝任現有的任務。

二戰美軍155毫米加農炮,射程與M1型240毫米榴彈炮不相上下

M1型榴彈炮不被受歡迎的一點就是展開時間特別長,平均展開時間在2個小時;首先該炮的組裝和拆分都需要借助M2型20噸起重吊車來搬運,同時還有掩體挖掘車在布置火炮前挖好掩體;做好這一切後士兵需要在起重機的配合下將160公斤重的炮彈放在裝填導軌上並用長桿塞入炮膛,48公斤的發射藥由2名士兵搬運並由1名身體強壯的士兵放在導軌上同樣用長桿塞入。

M2型20噸起重吊車吊運炮身

M1型榴彈炮雖然一開始不被美軍第5集團軍指揮官看好但實戰表現卻是非常亮眼,在卡西諾山戰役期間M1型榴彈炮充當了美軍遠端「清道夫」的任務,該炮在打擊強化堅固工事以及打擊遠距離重要目標的任務中表現出了驚人的精準度和威力,美軍士兵將其稱作「暗黑龍」來表達對其的喜愛。

M1型重榴彈炮開炮

雖然M1型榴彈炮十分強大但是機動性並不能讓美軍滿意,為此,美軍寄希望於在「潘興」坦克底盤基礎上結合M1型榴彈炮改造出一款自行火炮,這就是二戰末期的T29型自行火炮,全重58噸,搭載8名成員;1945年3月下達小批次訂單供給制造出來5輛,原本是打算用於登陸日本本土時摧毀混凝土工事,但日本投降使得這些自行火炮沒了用武之地,僅有1輛進入了博物館其余4輛被融化成了鐵水。

T29型自行火炮

美國將M1型榴彈炮投入實戰是在韓戰中,當時美軍155毫米火炮無法摧毀誌願軍的坑道工事,為此美軍從本土將12門M1型榴彈炮調來北韓組建了2個重炮營。

韓戰期間美軍M1型240毫米榴彈炮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向退守台灣島的國民黨提供了30門M1型榴彈炮用於強化金門、馬祖等島嶼的岸方力量,這些火炮都被安置在固定炮台裏;隨著精確制導武器時代的來臨,這些火炮已經變成了一種雞肋,由於不便轉移很容易成為第一波打擊中被摧毀的目標。

台灣省還保留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