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成功抓住戰機,5萬美軍卻打不過2.4萬誌願軍,李奇微無奈:談判吧

2024-07-20軍情

華爾頓·沃克的意外身亡,是美國在韓戰第二次戰役中最大的損失,這位二戰中縱橫法國中部的名將,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永遠留在了遠東的異國他鄉。他的繼任者就是創造了美軍夜間空降歷史的名將馬修·邦克·李奇微。

沃克的意外身亡,對美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美軍在西線走投無路的惶恐還沒有壓下,長津湖的絕望還縈繞在心頭,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中將又這樣沒了,美軍士兵多多少少都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

當時臨津江的防線還沒有完善,江對岸的中朝聯軍正虎視眈眈,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打過來了,「聯合國軍」又缺乏士氣,而且連續的慘敗打破了美軍在二戰中塑造的金身,這對沃克的繼任者李奇微來說,是一個難度不小的挑戰。

美國是一個奇特的國家,擁有反抗歷史的他們,尤為崇拜英雄,而力挽狂瀾本就是一個屬於英雄的壯舉,試問李奇微怎麽可能不心動,所以李奇微欣然接受了第八集團軍,接受了這次挑戰,並對戰局充滿了信心。

當李奇微見到麥克阿瑟的時候,面對這位二戰名將的勸告:「不要低估中國人,那是一個危險的力量。」李奇微的回話是:

「將軍,如果我到了哪兒後,發現局勢有利於我,您是否反對我發起反攻?」

麥克阿瑟本就是極富冒險精神的將領,不論是跳蛙戰術,還是仁川登陸戰,都具有危險性,又怎會拒絕李奇微,直接告訴李奇微:「馬修,第八集團軍是你的了,好好幹吧!」

麥克阿瑟的放權,讓李奇微有了更多的底氣,但李奇微也明白,要讓第八集團軍重新恢復戰鬥力,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首先士氣就不好解決,這時的第八集團軍幾乎全員缺乏戰心。

辭別麥克阿瑟,李奇微抵達北韓之後,首先拜訪了南韓領導人李承晚和韓軍將領。對於李承晚和韓軍將領來說,李奇微的這次拜訪,讓他們得到了兩點資訊,第一,李奇微和麥克阿瑟不同,這位美國將領更加務實,低調,第二,這位美軍將領有很強的勝負欲。

和李承晚等人分開後,李奇微第一次看到了屬於他的第八集團軍,也真正初步認識到了他所面臨的局面。經歷了第二次戰役慘敗的第八集團軍已經失去了勇氣,各部隊之間的無線電和電話也斷了,李奇微怎麽也不敢相信這是屬於他的軍隊,他知道,自己首先要解決的不是中朝聯軍,而是自己部隊的士氣問題。

這年,李奇微56歲,但他卻像個年輕人一樣,開始鼓舞自己的部隊。他在自己身上掛上了手雷,以身作則,鼓舞著第八集團軍,告訴士兵,他依舊有勇氣和中朝聯軍作戰。而且李奇微還經常乘坐飛機沿著兩軍對壘的邊界飛行,檢視地形,這種行為固然是建立在誌願軍缺乏對空武器的基礎上,但不可否認,李奇微的這種不怕死的身教模式,確實感染了美軍,這是一個崇尚英雄的國家,任何英雄式的行為,都會鼓勵一大批年輕人。

在李奇微的努力下,第八集團軍多少恢復了一些士氣,但作為二戰名將,李奇微明白,此時的第八集團軍並沒有多少戰力,戰場上的形勢並不是武器和士氣能夠決定的,還要看大勢,中朝聯軍攜第二次戰役的大勝而來,而第八集團軍還沒有徹底擺脫第二次戰役失敗的影響,並沒有能力和中朝聯軍作戰,所以李奇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逐步後撤,消磨誌願軍的優勢,誌願軍會越打越疲勞,而第八集團軍則可以乘機恢復戰力,尋找機會反擊。

為了盡可能消磨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的鬥誌,李奇微在臨津江、漢城一帶布下了五道防禦線。同時,他還通知李承晚,美軍將撤出漢城,這等於變相地告訴李承晚,他準備放棄漢城了,李承晚當然不接受,並且試圖激將李奇微,拿李奇微和沃克對比,沃克沒有撤出漢城,而李奇微上任一周就準備撤離了,但李奇微並不上當,他已經深切認識到,美軍現在沒有多少戰力,必須用空間換取時間,恢復實力。

從作戰意識來看,李奇微和麥克阿瑟有著顯著的區別,麥克阿瑟就像是一頭老虎,兇猛且胃口極大,總喜歡一招定乾坤,對自己的實力有著盲目的自信,而李奇微則像一頭狼,狡猾且知進退,懂得使用自身的優勢,這樣的敵人,比麥克阿瑟更可怕。

第三次戰役爆發,誌願軍強渡臨津江,占領了南韓首都漢城,此舉在國際輿論和政治上取得了主動。但李奇微也不是一無所得,他不僅在組織部隊後撤的過程中,讓部隊恢復了戰力,還發現了我軍的弱點:後勤薄弱。

第四次戰役,李奇微就著重在後勤下了功夫,利用美軍空中力量的優勢,對誌願軍後勤發起了攻擊,中國為數不多的汽車早就被美軍炸毀了,而他們連驢車都不放過,炸完公路、橋梁,就開始沿小路搜尋,只要發現可疑目標,立馬投下炸彈,最後誌願軍後勤部只能手提肩扛運輸物資,這就導致很多物資爛在了邊境的倉庫,而前線的戰士卻沒有東西吃。

第四次戰役幾乎就是誌願軍餓著肚子打下來的,前期,靠著我軍將領的優秀指揮,成功拿下了一城,但在後期,砥平裏之戰卻讓誌願軍損失慘重,因為缺乏攻堅武器,在美軍選擇拼死固守之後,誌願軍就打不下來了,這一場戰鬥也成為了韓戰的一個轉折點。

砥平裏之戰,誌願軍首次嘗到了美軍鋼鐵的苦楚,而美軍卻經此一戰,徹底恢復了士氣,意識到了自身鋼鐵實力的強大,為第五次戰役的反攻埋下了伏筆。

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戰役開始,這是屬於彭德懷和李奇微,誌願軍和美軍的決鬥。早就發現誌願軍後勤只能支撐一個禮拜的李奇微並沒有盲目進攻,而是選擇示敵以弱,主動後退,每天撤退20多公裏,既不脫離戰鬥,又不給誌願軍發動大規模戰鬥的機會,也就是著名的磁性戰術。

但李奇微還是低估了誌願軍,被誌願軍抓住機會,分別在龍華洞、白雲山地區和雪馬里地區打擊了「聯合國軍」,殲敵數萬人。但就在這個時刻,美軍也抓住了誌願軍的破綻,包圍了誌願軍180師,這是誌願軍入朝以來最為慘痛的戰鬥,整個180師近7000多人被俘,更是我軍唯二的成建制的師級失利,上一次還是長征時期的湘江戰役。

180師陷入包圍之時,誌願軍已經開始進行戰略收縮,彭德懷在5月21日就下達了停止進攻,後撤到三八線防禦的命令,但這道命令已經遲了,李奇微早在前一天就下達了反攻的命令。敵我雙方的焦點都集中到了鐵原這個地方。

鐵原位於北韓中部,有三條鐵路在這裏匯聚,在第五次戰役發起之後,這裏就成了誌願軍的交通樞紐,屬於誌願軍的「三所裏」以及「龍源裏」。鐵原是山地地形,但鐵原以北卻是平原,占據鐵原,就可以挾制鐵路,阻止美軍進入鐵原以北的平原,而丟掉鐵原,美軍的坦克、戰車將被釋放,阻斷西線十幾萬部隊的生路,鐵原已經成為了誌願軍的命脈。

在誌願軍執行彭德懷的命令,開始往三八線撤退的時候,李奇微已經派出了一支5萬余人的穿插部隊,朝著鐵原奔襲而來,不論是彭德懷還是李奇微,他們都明白,鐵原在誰的手裏,誰就是這次戰役的大贏家。

彭德懷的指揮部距離只有百裏,但手上卻沒有部隊能夠派到鐵原前去阻擊美軍,就在這時候,前線突然傳來訊息,楊得誌十九兵團63軍已經後撤到了鐵原附近,真正的雪中送炭,彭德懷立馬命令63軍趕往鐵原阻擊美軍,防守15到20天。

命令先發到了十九兵團楊得誌指揮部,然後再下發到了63軍軍長傅崇碧手中。19兵團是1950年底進入北韓的,當時還是毛澤東親自給彭德懷發的電報,告知彭德懷,如果需要用更多的兵力,可以考慮將楊得誌19兵團調入北韓,而就是這樣無意中的一封電報,現在卻成了誌願軍的草還丹。

經過一連串的戰鬥,此時的63軍還有2.4萬余人,裝備有240門火炮,彈藥還算充裕。可和美軍比起來,差距卻非常大,這次進行穿插的「聯合國軍」足有5萬余人,是63軍的兩倍,並且攜帶火炮1600門,更有三百多輛坦克,裝備完全碾壓63軍。

63軍上下都明白,這次阻擊任務很艱巨,全師打光的可能性都很大,但63軍從師長至下都做好了死戰的準備,這一點從傅崇碧的排兵布陣就看得出來,他將部隊三個師呈「品」字形布置在了鐵原,這樣的陣型,沒有預備隊,開戰即死戰,與陣地共存亡。

率領美軍穿插的是美軍名將範弗利特,參加過一戰、二戰,戰功卓著,而對於我們後人而言,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含義,即範弗利特彈藥量,範弗利特是北韓戰場最大限度使用炮火的一名美軍將領。在其趕到鐵原之後,首先就向最靠前的63軍189師陣地打了一個小時的火炮,足足4500噸炮彈,洗地一般摧毀了189師防禦工事。

隨即,戰鬥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美軍借助炮火優勢,在坦克的配合下,不斷向63軍陣地發起進攻。鐵原雖然有山地,但地形相對平坦,根本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阻擊戰,特別是阻擊美軍這種機械化部隊,美軍坦克可以直接開到誌願軍陣地,在這次阻擊戰中,63軍幾乎是用血肉之軀在阻擋美軍。

在古代戰爭中,部隊傷亡超過百分之三十還不潰敗就是精銳之師了,很少有部隊在傷亡百分之五十還不潰敗的,但在這場鐵原阻擊戰中,63軍往往是一個一個整排,一個一個整連地犧牲,188師的一個團,在開戰之後幾天時間裏傷亡就超過了90%,全團開戰前擁有兵員2700人,幾天之後,只剩下200余人,其余人全部犧牲,傷亡率簡直駭人聽聞。

每天夜裏,彭德懷總是會向南眺望,茫茫的夜空,看不到百裏外的炮火,但他知道,那裏有一群為了集體而死戰的士兵,誌願軍的功臣。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狠下心,不斷下達「不準退」的統帥,而是一個擔憂子女的父親,他愛著每一名士兵,就像他在戰爭勝利後一樣,拒絕北韓人民授予最高榮譽時說的:

「我不過在後方做了些具體工作,這個勛章應該授給那些戰鬥英雄,我哪能比得上他們的功勞大。」

63軍傷亡越來越大,傅崇碧等軍領導都開始擔憂,他們不是怕部隊打光,而是怕不能完成任務。集思廣益一直都是我軍的傳統,在鐵原阻擊戰中期,傅崇碧提出了調動官兵主觀能動性,有計劃、有智慧地阻擊敵軍,於是後半階段,63軍不僅傷亡有所下降,還有效阻擊了美軍,像上面提到的188師那個團,在傷亡了兩千多人之後,剩下的200人,又阻擋了美軍一個星期,成果非常大。

而且在傅崇碧的號召下,63師官兵還發明了不少戰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朵花」戰術,利用炮彈,在三個方位炮擊,將敵人趕到一個地方,迫使敵人在一定區域的人員密度增加,然後在這一地區進行炮火打擊,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亡。發明這一戰術的連長帶著十幾個人,硬生生殲滅了800多名美軍,創造了一項記錄。

在63軍的阻擊下,範弗利特所率領的美軍越打越疲勞,戰機也隨著時間消逝了,誌願軍各部有序結束了戰場,趕至三八線布下了防線。美軍在激戰13個晝夜之後,依然沒有拿下鐵原,最後帶著1.5萬的傷亡撤出了戰場,至此,鐵原阻擊戰結束了。

鐵原之戰是李奇微上任之後,占據優勢的一場戰鬥,也是誌願軍和美軍之間一場真正的亮劍搏殺。在此之前,李奇微對誌願軍的認識是比較片面的,認為誌願軍的勝利靠的都是人數和有效的戰術,在他看來,一切戰術在充足的火力面前都將化為烏有,但鐵原之後,李奇微真正認識了誌願軍,認識了這支裝備落後的部隊。

1951年6月30日,此前一直不願意談判的美軍妥協了,李奇微在戰場透過廣播告知中朝兩方,希望進行停戰談判。此後雖然戰鬥一直沒有徹底停止,但美軍再也沒有瘋狂地發動大規模戰鬥,哪怕是上甘嶺戰役,也是局部的戰役,目的也是打算取得戰場優勢,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一場進攻性強的戰役,可以說,透過鐵原一戰,打沒了李奇微的心氣,精神上已經敗給了誌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