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時候,有5名女誌願兵在北韓離奇失蹤了。過了50年,一個美國女記者把真相給說出來了。
韓戰的戰火紛飛之時,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悄悄發生了。1951年初,五個中國女誌願軍戰士執行秘密任務的時候突然沒了蹤影,她們的遭遇成了半個世紀都解不開的謎團。這五個女英雄是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戰後她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打動了好多觀眾。可是,她們最後到底怎麽了,一直被歷史的迷霧遮著。
過了50年,一個上了年紀的美國女記者瑪麗,帶著一份超驚人的證據來到中國,總算把這個被塵封許久的秘密給揭開了。她雙手哆哆嗦嗦的,把一沓發黃的紙遞給了抗美援朝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那可是五位女戰士的自畫像呢。瑪麗一來,這段被人忘掉的歷史就又被人想起來了。她到底看見了啥呀?這五位女誌願軍都遭受了啥磨難呢?在她們的故事背後,又藏著什麽樣的信念和犧牲呢?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正式進入北韓參戰。在這場保衛家園、捍衛國家的戰爭裏,不但有眾多男戰士英勇作戰,也有不少女英雄果敢地奔赴戰場。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便是這些女英雄中的典型代表。
王文慧在1930年生於河北保定。她來自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打小就對醫學特別感興趣。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18歲的王文慧果斷報名入伍,當上了軍醫。她醫術很高超,在部隊裏沒多久就獲取了戰友們的信任。
王招弟1932年在山東臨沂出生。她爸是個老革命,打小受這影響,王招弟對革命事業就特別熱心。1950年的時候,滿18歲的王招弟瞞著家裏人去報名參軍了,當上了通訊兵。她學習可快了,沒多久就把摩爾斯電碼學會了,成了部隊裏很棒的電報員。
張蘭1931年生於陜西延安。她爸媽都是革命幹部,她打小就在革命老區長大。1949年的時候,張蘭積極要求入伍,後來被分到了衛生部門。張蘭性格很開朗,待人熱情大方,老是用自己的歌聲去鼓舞戰友們的士氣呢。
李毅力1933年在江蘇南京出生。她來自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打小就接受了不錯的教育。1950年的時候,李毅力舍掉繼續念書的機會,堅決地參軍了。她被分到文工團,當上了宣傳幹事。李毅力文筆很棒,老是給部隊寫鼓舞士氣的文章和詩歌。
孫娜娜1932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她爸是鐵路工人,打小就教育她得熱愛祖國。1950年的時候,孫娜娜響應號召參了軍,被分到後勤部門。她幹活認真細致,沒多久就在部隊裏成了後勤方面的能手。
這五位女戰士呢,她們來自不同的地兒,成長背景也不一樣,可她們都有個相同的地方:熱愛祖國,還下定決心要為國家奉獻。抗美援朝戰爭一打響,她們就主動請求,要到北韓戰場上去。
1950年末,五個女戰士被編進了同一個小組,在北韓戰場上的征程由此開啟。剛到戰場的時候,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戰爭狀況就擺在她們眼前。寒冷的天氣、艱苦的生活狀況,還有隨時可能發生的敵人空襲,這些都是她們要應對的挑戰。
不過,這五位堅強的女戰士可沒被這些困難給打倒。她們彼此鼓勵、相互扶持,很快就適應了戰場上的環境。王文慧醫術精湛,在戰場上救了好多受傷的戰友;王招弟電報技術厲害,給前線指揮部提供了又及時又準的情報;張蘭歌聲動聽,讓戰友們疲憊的心靈得到了撫慰;李毅力寫的文章和詩歌成了鼓舞士氣的精神食糧;孫娜娜呢,把部隊的後勤供給給保障好了。
在戰場上,五位女戰士那真是巾幗不讓須眉,特別英勇,而且透過實際行動表明了女性在戰爭裏有著重要作用。她們的表現讓指揮官特別認可,也讓男性戰友們又尊重又欽佩。
1951年初,戰事不斷推進,有五位女戰士接到命令去執行一項秘密任務。這項任務到底是啥內容、啥目的,到現在也還是個謎,不過能確定的是,這任務對戰爭局勢的發展相當重要。就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這五位女戰士忽然就沒了聯系,打那以後就再也沒訊息了。
在那個時候,她們失蹤了,可沒多少人在意呢。畢竟是戰爭時期,失蹤啊犧牲啊都稀松平常。可是呢,慢慢的,隨著時間過去,她們的事兒就被大家忘得差不多了。直到過了50年,有個美國女記者冒出來,這才讓這段被埋了很久的歷史又被大家想起來了。
1951年2月15日,那是個寒冷的冬日早晨,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這五位女誌願軍戰士接到了一個機密任務。這個任務到底是啥呢?直到現在也還是個謎。不過呢,根據後來美國女記者瑪麗的證詞來看,這個任務大概和情報收集有點關系。
那時候,誌願軍正籌備第四次戰役呢,這就是後來特別有名的四戰四捷裏的第四戰。指揮部想得到更多敵軍情況的訊息,就打算派一支小隊伍到敵人後方去。有五位女戰士,因為她們各有專長,就被挑中去幹這個危險的活兒了。
這事兒得從1月下旬說起。當時美軍在李奇微將軍的帶領下,開始啟用新戰術了。他們不像之前那樣瞎進攻,而是變得謹慎起來,搞起防禦策略了,還把偵察和情報收集工作給加強了。誌願軍指揮部對美軍的這種變化可重視得很呢。
美軍有了新戰術,誌願軍得趕緊搞清楚敵軍的部署和意圖才行。指揮部尋思著吧,女性在一些方面搞隱蔽行動更方便,於是就打算組建一個全是女同誌的特殊小分隊。王文慧、王招弟、張蘭、李毅力和孫娜娜因為各自有特長,就被挑中了。
2月16日天還沒亮的時候,有五個女戰士,把自己喬裝成普通的北韓農民模樣,帶著假證件和必備的裝備,偷偷地跨過了前線。她們的任務呢,就是悄悄摸進美軍控制的區域,去搜集敵軍的兵力部署情況以及可能的進攻計劃。
剛開始的時候,任務進展得特別順利。這五個人靠著熟練的偽裝本事和一口流利的北韓語,順利地混進了當地的村子。她們一邊跟當地村民聊天,一邊悄悄觀察美軍的舉動,搜集到了許多有用的情報。
可是,就在她們打算回去的前一天夜裏,出岔子了。2月20號晚上,有一支美軍巡邏隊冷不丁地出現在她們躲著的村子裏。天兒冷,美軍士兵就打算在村子裏湊合一宿。這突然冒出來的事兒,把五位女戰士的計劃全給攪和了。
五個人打算連夜撤出村莊,這樣能防止身份暴露。可就在她們悄悄走的時候,一個美軍哨兵瞅見了她們的蹤跡。剎那間,警報聲響徹了整個村莊。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五個女戰士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勇氣和智慧。王招弟施展自己的通訊本事,很快就給前線發出去一條加密的求救訊號。張蘭與李毅力呢,就憑借在文工團的表演經歷,有意制造混亂,把美軍的註意力給吸引過去。
這時候呢,王文慧和孫娜娜拿著收集來的重要情報,借著混亂的局面往外突圍。她們心裏盤算著,哪怕其他人被抓了,也得保證把情報平平安安地送回指揮部。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五位女戰士跟美軍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追逐戲。她們在漆黑的夜裏來回穿梭,靠著對地形的了解,一個勁兒地把追兵甩在身後。可美軍沒多久就調來了援兵,直升機和裝甲車都來了。
黎明的時候,五個女戰士發覺自己被圍困在山區裏了。她們得做個艱難的抉擇:接著跑呢,還是找個地方藏起來呢?最後,她們打算躲進附近的一個山洞,盼著等美軍放松警惕了再沖出去。
就在這個時候,美軍搜尋的範圍一點一點地縮小了。五個女戰士心裏明白,她們的行蹤或許已經暴露了。為了保住收集來的情報,王文慧下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心。她把情報藏進一個防水的容器裏,接著讓王招弟趁著夜色掩護單獨沖出去,把情報帶回指揮部。
王招弟成功沖出了美軍的包圍圈,可另外四個人卻被堵在山洞裏了。美軍很快就發現了她們的藏身處,接著就開始了好幾天的圍困。
就這麽著,五位女誌願軍戰士執行那項神秘任務的時候意外失蹤了。她們去哪兒了成了個謎,過了50年,美國女記者瑪麗帶來的證據才把這個謎團揭開了一點兒。
2001年秋天的一天,快到古稀之年的美國女記者瑪麗·漢森登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這位昔日縱橫戰場的老記者這一趟來,就是想解開一個困擾自己半個世紀的謎團。
瑪豐·漢森的職業生涯是從韓戰開始的。1951年的時候,她才25歲,就以【紐約時報】戰地記者的身份被派到北韓前線去了。在那兒,她看到了戰爭有多殘酷,也見到了不少特別感人的事兒。不過呢,有一個事兒一直在她心裏打轉,就是五位中國女誌願軍戰士神秘消失這件事。
2001年的時候,瑪麗在北京下了飛機。她最先去的地方就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那兒,她見到了李文博研究員,李文博負責收集抗美援朝的史料呢。瑪麗把自己帶來的一沓泛黃的紙張拿給李研究員看,那上面是五位失蹤女戰士的自畫像。
這些自畫像的來路可夠曲折的。1951年2月下旬,瑪麗跟著美軍搜尋隊到北韓北部山區的時候,在一個很隱蔽的山洞裏瞧見了這些畫。那時候呢,美軍正在找幾個據說逃跑了的中國女間諜。瑪麗因為職業上的敏感,偷偷把這些畫給保存起來了。
李研究員把這些自畫像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他臉上的表情呢,一開始是懷疑,慢慢地就變成驚訝了。這些畫啊,不但把五位女戰士的模樣畫得跟真人似的,而且在畫的背面還寫著她們的名字和簡短的自述呢。這和檔案裏記著的失蹤女戰士的資訊是完全對得上號的。
瑪麗跟李研究員講了自己當年看到和聽到的事兒。1951年2月21日的時候,美軍得到訊息,說有幾個中國女間諜在北韓北部活動呢。接著,就派了一支搜尋隊到那個地方去。瑪麗當時是隨軍記者,就跟著這支隊伍進了山區。
美軍搜了好幾天,在一個特偏僻的山洞裏發現了些蹤跡。山洞裏頭有很明顯的人活動過的痕跡,像一些特簡陋的生活用品啊,還有食物殘渣啥的。最紮眼的是,山洞壁上刻著幾個中國字:「為祖國獻身,雖死猶榮。」
瑪麗講,那時候美軍指揮官猜啊,這些中國女間諜或許已經跑了,也可能是遭遇啥意外了。然後呢,搜尋行動沒多久就停了。可瑪麗對這個神秘的洞穴特別感興趣,她就自己悄悄去做更細致的調查了。
隨後的幾天,瑪麗去拜訪了周邊的北韓村民。語言不通也沒關系,靠轉譯幫忙,她還是獲取了些有用的訊息。有村民表示,美軍搜查的前幾天,看到過幾個年輕的陌生女子在山區晃悠。也有人講,聽到過從山上傳來的槍聲。
瑪麗搞的那個調查被美軍情報部門給盯上了。人家就警告她,別老在這個敏感話題上瞎摻和。沒辦法呀,瑪麗只好先把調查的事兒放一放。不過,這個沒解開的謎團她可一直都沒忘。
五十年的時光一晃而過,瑪麗總算又有機會深入探究這個案子了。在中國的時候,她一方面給軍事博物館提供了關鍵線索,另一方面還去了五位女戰士的家鄉走訪。在河北保定,她和王文慧的侄女見了面;到山東臨沂,她去拜訪了王招弟的弟弟;在陜西延安,她聽張蘭的老鄰居講以前的事兒;在江蘇南京,她去參觀了李毅力曾經念書的學校;在黑龍江哈爾濱,她看到了為紀念孫娜娜而設的小展覽。
經過這些走訪,瑪麗不但獲取了更多五位女戰士的資訊,還深切體會到了她們在中國民眾心中的分量。每到一個地方,當地人都會很熱情地給她講這些英雄的事跡,展示英雄留下的遺物和照片。
不過呢,瑪麗雖然給出了很重要的線索,可這五位女戰士最後的結局依舊是個謎。她拿來的自畫像還有別的證據,的確能證明女戰士們執行過秘密任務,但是她們後來發生了啥,還是沒有準確的說法。這個沒解開的謎團,就成了中美兩國學者接著研究的事兒了。
2002年春,中國軍事科學院有一個研究小組動身前往北韓考察。他們去考察呢,就是想接著追查五位失蹤女戰士到底在哪。這個研究小組是由軍史專家趙明遠教授帶著的,小組成員有考古學家、檔案研究員,還有退役軍人。
考察隊的首站是瑪麗·漢森以前發現自畫像的山洞。半個世紀都過去了,不過依據美軍當年的記錄以及瑪麗給出的資訊,還是能確定山洞的位置。在當地精靈的引領下,考察隊費盡周折,總算找到了這個隱秘的山洞。
山洞裏頭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歲月的消磨以及自然之力的影響,讓洞裏好多痕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不過,考察隊還是找到了一些有用的線索。在洞壁那兒,他們發現了瑪麗提到的用中文刻下的那句話:「為祖國獻身,雖死猶榮。」這一發現證明了瑪麗講述內容的可信度,也給接下來的調查指明了方向。
考察隊在山洞周邊仔細地勘察了一番。他們用上了先進的探地雷達器材,就想看看地下有沒有遺留的東西或者遺骸。費了好幾天的勁兒,在離山洞大概200米的一個山坡下,他們探測到了異常訊號。
考察隊仔細挖掘之後,發現了一個小地下室。這地下室明顯是人工建造的,或許被用作秘密藏身處。在地下室裏,他們發現了一些銹跡斑斑的武器殘片、幾枚認不出的徽章,還有一個金屬盒子。
這個金屬盒子成了解開謎團的關鍵所在。雖說盒子銹得厲害,可裏面的東西保存得挺好。有一本小筆記本、幾張照片,還有一封信。這些東西上顯示的日期表明,1951年2月下旬它們就被放進盒子裏了。
筆記本裏的內容展現了五位女戰士的一些經歷。據記載,她們在執行偵察任務的時候被美軍發覺了,只能趕緊撤離。在逃跑的時候,她們分成了兩撥。王招弟帶著關鍵情報沖出去,其余四人則負責把敵人的註意力引開。
照片裏有五位女戰士在不同場景下的合影呢。照片背面寫著日期和簡短說明,把她們執行任務時的一些重要時刻都記下來了。有一張照片是在她們離開大本營的前一天拍的,當時五個人站在一塊,臉上滿滿的都是堅定的樣子。
最搶眼的當屬那封信了。這信是王文慧寫給指揮部的,把她們的狀況和決定詳詳細細地說了一番。信裏講,被圍了好些天後,她們發覺可能沒法毫發無失真地撤出來了。為了保證王招弟的安全,也為了情報安全,余下的四個人就打算接著把敵人的註意力吸引住。
信的末尾透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計劃。四個女戰士打算拉響身上帶的手榴彈,跟敵人一塊兒完蛋。她們想這樣一來,既能避免被敵人抓住,又能給王招弟爭取更多突圍的時間。
這些發現一下子就引發了轟動。中國政府很快組建了一個跨部門的專門小組,深入地對這個案件展開調查。他們查閱了好多軍事檔案,去存取了當時參與相關行動還健在的老兵,就連和美方也進行了資訊交流。
專項小組費了好幾個月的勁兒,總算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1951年2月21日那天,五個女戰士去執行秘密任務,結果被美軍給發現了。突圍的時候,王招弟順利跑出去了,還帶著重要情報回到了誌願軍的陣地。剩下那四位呢,為了給她打掩護,就故意暴露了自己的行蹤。
美軍追著四個人好幾天。到彈藥用光、糧食也沒了的時候,四個女戰士就在2月26日晚上拉響了手榴彈。手榴彈一炸,美軍就被引過來了,可等他們到了地方,就瞧見一個被炸爛的山洞,還有一些七零八落的屍骨。
王招弟帶回來的情報,對誌願軍第四次戰役取得勝利有著重要意義。不過呢,因為任務特別機密,這五個人的事兒一直都沒公開。王招弟自己在戰後也一直保持沈默,到死都沒吐露過一星半點兒相關的事兒。
2003年的時候,中國政府把這個被塵封了許久的歷史真相正式公布於眾。五位女戰士被授予「特等功臣」的稱號,這是追授的。她們的事跡被寫進了教科書,成了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典型事例。在她們的老家,都立起了紀念碑,還建了紀念館呢,就為了紀念這些為國獻身的英雄。
這個被塵封了半個世紀的謎團總算被解開啦,五位女戰士的英勇事跡成了中國現代史上特別讓人感動的一段故事。她們的故事不但體現出個人的勇敢和犧牲精神,還成為那個特殊時期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一個縮影呢。
2005年,五位女戰士的事跡公布兩年之後,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紀念活動。中國的高層領導人參加了這個活動,並且還邀請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美國記者瑪麗·漢森也在受邀之列。
會議廳裏,掛著五位女戰士的大幅畫像,她們年輕又堅毅的臉朝著台下的觀眾。主持人宣告活動開始,全場的人都站起來,給英雄默哀一分鐘。接著,大螢幕上播放了一段中國國家檔案館精心制作的紀錄片,把那段好久以前的歷史展示給參會的人看。
紀錄片裏,頭一回公開了好些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呢。有五位女戰士入伍宣誓的畫面,她們訓練時的颯爽英姿,還有和戰友在前線上的合影。這些畫面不長,可實實在在地把她們生前的樣子記錄下來了,讓觀眾就像穿越了似的,一下回到了戰火紛飛的那個時候。
接著,五位女戰士的親屬代表走上台發言。王文慧的侄女王梅講起了姑姑生前的各種事情。她回想起來,王文慧打小就懷著一顆報國的心,在老家的時候就踴躍參加抗日活動。王梅說道:「姑姑老是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她拿生命闡釋了這句話的意思。」
李毅力的弟弟李強起身的時候,聲音有點發顫。他說道:「姐姐去參軍離開家的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怎麽懂得她為啥要走。如今我可算是明白了她的決定。她是想讓咱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啊。」李強還講了,家裏到現在還留著李毅力走之前寫的一封信呢,信裏寫著:「要是有下輩子,我還會選擇為祖國戰鬥。」
張蘭有個老鄰居張大叔,這大叔都90多歲了。他大老遠從陜西趕過來參加這個活動呢。張大叔哆哆嗦嗦地站到麥克風前面,就開始講張蘭小時候的事兒。「蘭蘭打小就是個熱心腸的丫頭,老幫著街坊鄰居幹活。她去參軍那天,全村人都來送她,哪知道這一送就成了永別啊。」張大叔一邊說著,眼睛裏還閃著淚花呢。
孫娜娜的妹妹孫芳講話時,講起了姐姐參軍之前的情形。「姐姐出發那天,正好是寒冬臘月,大雪漫天飛舞。她身上就穿著那麽幾件單薄衣裳,背著個簡易行囊,步伐堅定地朝著火車站走去。要分開的時候,姐姐跟我說:‘妹妹啊,你要好好照顧爸媽,我得去為國家出份力。’」孫芳表示,這麽多年來,家裏人一直盼著姐姐能平平安安回來,等到知道事情真相的時候,才曉得姐姐早就犧牲在異國他鄉了。
最後發言的是王招弟的兒子劉峰。劉峰是唯一幸存女戰士的後人,他這一發言可太受人了。他講道:「我媽活著的時候很少說以前的事兒,就老是自己偷偷抹眼淚。現在我可算知道了,她那眼淚裏藏著多少難受和自責啊。」劉峰還說,王招弟到了晚年老是做噩夢,做夢的時候還喊著戰友的名字呢。
親屬代表發完言之後,瑪麗·漢森就被請上台了。這個八十多歲的美國記者啊,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講起了自己半個多世紀探尋真相的那些事兒。她講道:「我呢,做記者就得追求真相;做人呢,就得敬重英雄。這五位女戰士的故事啊,讓我瞧見了人性裏最高尚的那一面。」
瑪麗還帶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就是她以前發現的那些自畫像的原件。她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物很莊重地交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代表。她說:「這些畫是屬於中國人民的,應該回到自己的祖國。」
之後呢,中國政府公布了一連串的紀念舉措。這五位女戰士的家鄉會修建紀念館,她們的故事也會寫進教科書。而且,政府還設立了用她們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用來獎勵在國防和外交方面表現優異的年輕學生。
會議快結束的時候,全場的人都站了起來,一起合唱那首專門紀念五位女戰士寫的【鐵血芳華】。歌裏有這麽一句:「青春獻祖國,熱血寫春秋。」在那悠揚的曲調裏,就好像能聽見歷史的回聲,瞧見那五位年輕姑娘堅定的模樣。
活動完事兒後,參加的人都一個勁兒地說,這次紀念活動可不只是對歷史的回顧呢,更是給未來的一種啟示。那五位女戰士的事兒啊,變成激勵後人的精神寶貝了,她們的名字會一直刻在中國的歷史大碑上。
往後的日子裏,五位女戰士的事跡在全國到處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反響很大。各地學校讓學生看紀錄片,還開主題班會;媒體做了好些深度報道和專題節目;藝術家們創作了詩歌、繪畫、雕塑之類的作品,用不一樣的方式解讀這段歷史。這個被掩埋多年的故事,總算在新時代有了新的活力,成了激勵國人努力向前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