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俄羅斯的實際「對手」,並非烏克蘭,隨著12個秘密基地的曝光,這一點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1、十年的布局終於浮出水面
最近,一些媒體采訪了來自烏克蘭、美國以及歐洲的200多名官員,他們共同透露了一條震撼的訊息。
在近十年的時間內,美國一直在秘密協助烏克蘭抵抗普京,自2016年起,美國便在俄烏邊境區域設立了CIA的特種情報部隊基地,對俄羅斯進行全面監控,構建反俄間諜網。
這些年間,美國在邊境地帶至少建立了12個秘密基地,其中配備了監聽和解密的先進器材,烏克蘭的官員們指出,這些基地的資金和器材全都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
此外,中情局還訓練了一批具備相關技能的烏克蘭間諜,他們的「工作」領域不僅包括俄羅斯,還擴充套件至歐洲、古巴等地。
當然,他們的主要關註點仍然是俄羅斯,為此還特別培訓了一支負責執行特種行動的薩滿特戰營,代號為2245部隊。
俄烏沖突爆發後,這些基地並未撤離,反而一直持續對俄羅斯進行情報收集,這些地點已成為烏克蘭軍事行動的秘密核心。
烏克蘭國家安全域的前局長巴卡諾夫聲稱,如果沒有這些基地的支持,我們根本無法抵抗俄羅斯人,更不用說打敗他們了。
據報道,近年來,俄羅斯的官員以及親俄派武裝指揮官連續遭到「斬首」打擊,正是這些基地發揮了關鍵作用。
2、所謂的「斬首」行動都依靠中情局?
例如,在2017年,頓涅茨克郊外的馬克耶夫卡的索馬里營指揮部大樓突遭熱壓彈攻擊,一名指揮官當場死亡。
事後查明,死者正是烏東親俄武裝的著名指揮官米哈伊爾·托爾斯特赫。
此後,烏克蘭還利用電梯炸彈,精確清除了烏東武裝的摩托羅拉營的知名指揮官帕夫洛夫。
2018年,俄控頓涅茨克共和國的總統紮哈爾琴科也被定點清除,同年,烏東親俄武裝指揮官米哈伊爾·托爾斯特赫上校,也遭受了攻擊。
但這些行動都只是小規模的沖突,中情局的12個基地在2021年才真正顯示了其強大的影響力。
當時,烏克蘭的軍情局與美國CIA在邊境監測到俄軍的訊號日益密集,判斷俄軍正在大規模集結。
間諜網絡隨即被啟用,成立了一個秘密聯盟以交換情報,直到2021年底,中情局才正式通知烏克蘭,這不是演習,因為俄軍正在大量準備血漿。
戰爭即將到來。
然而,澤連斯基並不相信這一切。
3、澤連斯基對普京的決心估計不足
澤連斯基認為俄羅斯不會搞大,他們目標僅限於頓巴斯地區,因此指示大部份主力集中在頓巴斯防禦。
這導致了基輔北部和赫爾松南部出現了大範圍的防守空白。戰爭一旦打響,俄軍傘兵部隊便直接突擊了基輔,這一刻,命運的「轉折點」就此形成。
當時的烏克蘭軍隊總司令紮盧日內隱瞞了軍事情報並拖延命令,在基輔附近保留了烏克蘭第72機步旅,這使得基輔戰役變得被動。同時,在南線,俄軍也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
而藏匿在情報基地中的美國人依然「堅守陣地」,他們拒絕撤往波蘭,而是開始向烏克蘭北部地區轉移,繼續利用電子器材搜集俄軍的情報,並對俄控制區進行破壞行動。
盡管美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援強度有所減弱,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仍堅定地站在烏克蘭一邊,向其提供「定心丸」,聲稱對烏克蘭的支持計劃不會停止。
這並不是美國「心地善良」,而是在俄烏戰場上,美國找到了比援助烏克蘭更有價值的東西,即實戰經驗。
4、俄烏戰場提供了美軍最渴望的資源
美國在俄烏戰場意識到,必須完全放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采用的治安戰戰術,在現代戰爭中這些傳統戰術已顯陳舊。
精確制導武器、無人機群和數碼監控系統才是真正的「大殺器」,它們能對前線部隊及其後方區域構成致命威脅。
因此,美軍設立了一個專門的辦公室,透過在俄烏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對其地面機動、空中力量、資訊站和遠端火力進行全面審視,以幫助美軍在現代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優勢。
特別是在烏克蘭軍隊逐步撤退的情況下,不少人認為美軍的介入遲早會結束。
從本質上講,烏克蘭只不過是美國在歐洲的一個代理而已,現如今俄烏關系迅速惡化,美俄之間的關系也顯示出了微妙的變化。
此前,普京曾這樣說過,抗議百次不如轟炸機揮動翅膀一次,這話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戰爭爆發後,無論俄羅斯如何抗議,北約的東擴步伐未曾放慢,反而是加快了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步驟。
再加上西方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裝備,試圖透過消耗戰策略來拖垮俄羅斯。
起初,俄羅斯本意是保持克制,避免與美西方直接沖突,但最近俄羅斯的態度顯然變得更加強硬。
就在不久前,在波羅的海上空,美俄發生了直接對峙,兩架美軍B52轟炸機接近聖彼得堡,俄方雷達偵測到後,緊急派出蘇35戰鬥機升空攔截。
俄方認為,這是美軍進行的模擬核攻擊。實際上,早在一年前,美軍B52已經針對俄本土進行了模擬核攻擊,當時美軍飛機離俄邊境只有幾十公裏。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俄直接對抗的可能性,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