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蘇德戰場曾比北京再冷20度,關於高寒作戰的一些事情

2024-04-29軍情

北京迎來最冷冬天,蘇德戰場曾比北京再冷20度

根據監測數據,2021年1月6日晚19點,北京大多數地區的氣溫在零下18度左右,東南五環(亦莊)的氣象站記錄的氣溫為零下17.9度。對東北地區而言,這樣的溫度算不了什麽,但對北京來說,這是本世紀頭20年1月初的最低溫記錄(之前的記錄為零下16.7度)。寒潮帶來的猛烈北風使得體感溫度降至零下30度左右,許多人感到寒冷刻骨。在和平時期,即使辦公族開啟所有網約車套用也難以叫到一輛車,但至少可以喝杯熱飲來鎮靜一下。然而在1941年的莫斯科郊外,情況卻發生了劇烈變化。

德國人因後勤補給緊張而陷入困境,一旦坐下就可能再也無法站起。

德國入侵蘇聯時勢如破竹,一路推進到莫斯科附近。1941年11月27日,蘇聯氣溫在兩小時內驟降20度,達到零下40度(也有說是零下20至30度)。原本幻想三個月內攻陷蘇聯的德國士兵缺乏棉衣,坦克無法啟動,擅長閃電戰的德軍被嚴寒天氣凍住,而寒冷頑強的戰鬥民族則利用勝利日紅場閱兵的勢頭發起反擊,最終在莫斯科戰役中取得勝利。

從帽子就能看出德國人和蘇聯人在抗寒方面的差異。

對德國人來說,勝利似乎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最接近的時候,他們已能透過望遠鏡看到紅場的屋頂和飄揚的紅旗。歷史的驚人相似性體現在100多年前(1812年),另一位「戰爭狂人」拿破侖帶領60萬大軍遠征俄國,幾個月內就到達城下,未料遭遇寒流重創,敗退莫斯科,拿破侖帝國由此衰敗。然而蘇聯人也非萬能,面對緯度更高、更不怕冷的芬蘭人,蘇芬戰爭同樣打得狼狽不堪。

法國和德國在俄羅斯的慘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的冬季。

寒冷的北極,隱藏著大國角力的秘密

沒有人願意主動置身於困境,但往往困難越大,收益也越大。天寒地凍的北極圈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航道的戰略價值,自冷戰以來,一直是大國間的博弈場。美蘇兩國長期在北極地區活動,1954年,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服役;1958年,美國核潛艇實作了在北極冰層下自由航行。此後幾年,美軍依靠核潛艇的效能優勢,長期潛伏在蘇聯北方艦隊的巴倫支海基地外,導致兩國核潛艇多次水下相撞。

「悄悄」從冰面下浮出的美國核潛艇,仿佛無人目睹。

1979年冬天,美國鱘魚級攻擊核潛艇「帕奇」號作為間諜潛艇改裝後從北極冰層下駛入巴倫支海,花了兩周時間在海底尋找並成功安裝竊聽器材在連線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與海軍基地的海底電纜上。後來,蘇聯透過情報網絡得知其遠東鄂霍次克海的海底電纜被監聽,找到並打撈了名為「蠶繭」的水下通訊電纜監聽裝置,盡管如此,美國已經竊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並成功撤回了巴倫支海底的竊聽器材。

帕奇號間諜潛艇利用水下通訊電纜監聽裝置進行竊聽。

與南極不同,北極沒有大塊陸地,為了盡可能接近對方,美蘇兩國在不斷變化的北極浮冰上建立了多個「考察站」,從事監聽和其他間諜活動。然而,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變化的氣象條件,以及不斷移動、破裂的冰層,使得這些行動充滿不確定性。1961年3月,一架美國偵察飛機在北極空域進行磁力測量時發現蘇聯人在浮冰上建立的「北極9號」科學觀測站因冰層變動而被緊急放棄。美國情報部門便打起了這裏廢棄檔、器材的主意,一個名為「冷足」的情報偵察行動隨之啟動。

為了對抗北極厚厚的冰層,蘇聯潛艇多采用可收放的水平舵、雙殼體結構。

美國情報人員在拉斯維加斯海岸附近的冰層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但北極惡劣的天氣使得計劃一再推遲。直到第二年春天,美國情報部門又接到了一份大禮——蘇聯人同樣匆忙放棄了位於浮冰上的「北極8號」觀測站,因此行動的目標轉移到了「北極8號」。美軍運輸機空投了兩名受過訓練的情報人員和三箱器材及物資,接下來的五天,這兩名情報人員在蘇聯觀測站搜刮了所有可以帶走的東西。就在此時,外面的天氣再次變壞,大霧彌漫,搭載富爾頓回收系統的運輸機無法按計劃到達,最終美國不得不派出核潛艇執行營救任務,最終兩名情報人員帶著21件特殊器材、83份檔以及大量照片安全返回。

左:冷足行動;右:氣球可將被救援人員升至約150米高空,MC-130E飛機的鼻部觸桿將繩索捕捉並回收飛行員。

冷戰期間,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蘇聯解體後,盡管俄羅斯實力大幅削弱,但並未放棄對北極地區的關註,近年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美國、英國等西方強國也持續關註北極地區,2018年,美英海軍出動了三艘核潛艇,在北極圈進行了長達五周的冰原演習,期間還在北極冰層下進行了魚雷發射演習。雖然沒有明說,但假想敵顯然只能是俄羅斯。

在嚴寒中攜帶彈藥發起攻擊的圖-22M「逆火」轟炸機

嚴寒是一種考驗,也是必須適應的環境

對於像俄羅斯(前蘇聯)這類位於寒帶或溫帶的國家來說,其武器裝備必須能夠應對嚴寒季節的挑戰,在設計和試驗武器裝備的過程中,低溫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在俄羅斯「軍隊-2018」國防展覽會上,卡拉什尼柯夫集團展示了一套北極戰鬥裝備,包括200多件裝備,如「納努克」雪地服、睡袋、藥品及食品運輸箱和口糧等,顯然這家輕武器巨頭已經妥善解決了在冰雪環境中無法開動槍栓的問題。

被大雪覆蓋的米格-25

不只是俄羅斯有用於除雪的戰鬥機引擎改造的暴力除雪車,瑞典的做法更為直接,將塔博-32改造成了跑道除雪車。

在大型器材方面,俄羅斯研發了DT-30PM鉸接式履帶全地形車,其關鍵部件均配備了加熱器,確保在零下50度的極端寒冷天氣中,機械器材能夠正常運作。在北極地區使用的「鎧甲」-SA和「道爾」-M2DT地空導彈系統也都使用了DT-30PM的底盤。為了在北極地區部署具備區域威懾能力的S-400地空導彈系統,俄羅斯對其進行了防寒處理,不僅使用了具有更強透過能力的特制底盤,還增加了取暖、啟動引擎和加熱器材的輔助燃氣輪機。俄羅斯在北極建立了堅固的基地,將器材存放在配備供暖設施的室內,確保器材能在短時間內啟動並正常運作。俄海軍已訂購了兩艘23550型護衛艦,這種戰艦具備1.5米的破冰能力;此外,還透過浮動核電站解決了北極部隊長期存在的供電問題。

氣溫不僅隨著緯度的升高而降低,也與海拔高度緊密相關,在中國西部地區,常見一山之差四季分明的景象。70年前,中國軍人在北韓半島的冰天雪地中,僅穿單衣,卻憑借鋼鐵般的意誌將美軍的恥辱永定在長津湖畔,但也付出了3個冰雕連和大量士兵凍傷的代價。隨著條件的逐步改善,我軍非常重視寒區作戰的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及其後勤保障。坦克裝甲車輛在定型前,通常會送往設在大興安嶺漠河附近的裝甲兵工程學院試驗場進行測試,以檢驗超過零下40度的極端低溫對動力、傳動、通訊和槍炮效能的影響,以及在低溫條件下車輛的人機效能,即便是大部份用於南方的兩棲裝甲車輛也不例外。

正在進行極寒天氣測試的槍騎兵轟炸機

俄軍的防寒措施非常到位,其服裝分為8個等級,最高可抵禦-40℃的嚴寒。

在西南邊陲,大量新型防寒被服和設施已投入使用。以新型防寒靴為例,它采用耐低溫的發泡中底和專業的高海拔登山橡膠大底,總重相比07式防寒靴有所減輕,還廣泛使用了防磨和防踢片,提升了使用壽命。戶外服裝常用的Gore-Tex防水透氣面料也在新型防寒裝備中得到套用,而且得益於從面料到零配件的國產產業鏈,這些裝備的價格較為合理。憑借強大的實力,我們絕不會坐視領土被他人占據,再也不會重現被俘並用作凍傷試驗的「馬路大」(731部隊)的恥辱歷史。

如新聞標題:配備新型營房方艙

左側印度,右側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