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軍用5G基站
解放軍正在打造「無人陸軍」,一個基站能指揮1萬台機器人。
最近有香港媒體說,中國的一個學術雜誌【電信科學】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中國已經研發出了全球第一個軍用移動5G基站。這個基站現在還在測試中,測試完就可以給部隊用了。
新型移動基站效能揭秘
據說這種移動基站的訊號能傳到3公裏外的地方,還能同時給最多1萬台聯網器材或軍用機器人提供超高速、低延遲和非常安全的數據交換服務。
而且,這種基站能在各種復雜地形中正常工作,抗電磁幹擾的能力也很強。香港媒體說,就算解放軍帶著這種基站,在山區或者城市裏有很多障礙物的情況下,以每小時80公裏的速度移動,即使遇到電磁幹擾,數據傳輸速度也能達到每秒10吉位元,延遲只有15毫秒。
5G軍事網絡對比
這到底是什麽概念呢?要知道早在2020年,五角大廈就啟動了一個「5G技術軍用化計劃」,呼籲各大軍工企業為美軍開發一種基於5G技術的戰術網絡指揮系統。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積極響應,並展示了一套名為「5G.MIL」的技術方案。在100米的距離內,5G.MIL的資訊傳輸延遲大約是30毫秒。港媒報道說,五角大廈對這個測試結果相當滿意,但也提到這種效能指標甚至達不到解放軍的基本要求。
如果我們把5G.MIL和這次港媒曝光的國產5G移動基站做個比較,你會發現港媒的說法並不誇張。
在延遲方面,我們的基站是15毫秒,而5G.MIL是30毫秒。在傳輸距離上,我們的基站能達到3公裏,而5G.MIL只有100米。雖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沒有公布5G.MIL的具體器材上限,但考慮到我們的基站能接入至少一萬台器材,相比之下,即使在前面兩項效能上不占優勢,5G.MIL也很難在接入器材數量上超過我們的基站。
無人陸戰武器的發展歷史
換句話說,在建設軍用5G戰術網絡方面,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已經比美國快了一步。這種優勢在未來戰爭越來越趨向無人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將為中國解放軍打造「無人陸軍」提供很好的條件。
首先,「無人陸軍」的基礎——也就是「無人陸戰武器」這個概念,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物。早在二戰時期,各國就開始研究類似裝備了。
到了冷戰時期,隨著電子技術的首次大規模發展,美國和蘇聯在這個領域投入了很多精力。比如,他們研發的月球探測車就是該技術的一部份成果。
無人裝備戰場失靈謎團
但是無人駕駛車上得了月球,並不意味著它們就能在軍隊裏大展身手。無線數據傳輸的技術限制和戰場上復雜的電磁環境,讓操控者很難有效地控制無人地面裝備。通常情況下,這些裝備不是失靈就是癱瘓。
這些問題一直到俄羅斯參與敘利亞戰爭時都還沒完全解決。在敘利亞戰爭期間,俄軍不止一次在戰鬥中使用「天王星-9」戰鬥機器人。不過,這些機器人只能在防禦戰中發揮作用。一旦要發起進攻,它們往往開出陣地幾百米後就會失去訊號。要知道,「天王星-9」的設計遙控距離可是有3公裏的。
無人裝備訊號傳輸基站
事後調查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地面環境太復雜了。樹木、樓房和地形起伏等各種可見的障礙物都可能幹擾機器人的遙控訊號。此外,還有看不見的電磁幹擾,也會進一步影響訊號的傳輸。
所以,要想讓無人陸戰裝備從試驗性質的武器變成每個部隊都能使用的主力裝備,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訊號傳輸距離和抗幹擾的問題。而這次香港媒體曝光的國產移動基站,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不錯。
這個移動基站不僅能在半徑3公裏的範圍內傳輸訊號,還能連線多達1萬台器材。有了這個基站,解放軍理論上可以在基站周圍建立一支完全由無人裝備組成的地面作戰單位。
別以為3公裏的距離太短,會限制無人部隊的行動。這個基站之所以能有效抗幹擾並適應復雜地形,是因為它沒有使用傳統的車載伸縮天線,而是用無人機來充當天線。基站內建4架無人機,起飛後用來中繼傳輸數據訊號。
無人機接力與基站無人化
一般來說,這4架無人機是互相作為備用的。前面那架要是被擊落或者沒電了,後面的無人機就能馬上頂上去。但在特殊情況時,這些無人機理論上還可以擴大訊號中繼的範圍。
我們甚至可以把移動基站也改成無人操作的,然後在不同的基站之間建立中繼網絡,這樣就能在更遠的距離上控制無人陸戰裝備。
而且,對於要求高、延遲低的5G戰術網絡來說,控制無人武器只是其中一部份功能。
如今,隨著個人對資訊化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種技術還能為作戰部隊提供更大的資訊流傳輸能力。這樣一來,後方的指揮官就可以透過前線士兵身上的網絡攝影機,直接看到前線的情況,從而制定更詳細的作戰計劃。
畢竟在現代戰爭中,像制空權和制海權這樣的傳統戰場要素,正逐漸被制電磁權和制資訊權等新要素所取代。而要掌握制資訊權,關鍵在於戰術網絡是否順暢,能否及時把資訊傳達到需要的地方。
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移動基站技術已經比美國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