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色列國防軍(IDF)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尤其引人註目的是,以軍在軍事行動中多次將矛頭指向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這一舉動不僅加劇了地區局勢的復雜性,更引發了關於維和部隊安全與國際法準則的深刻討論。
根據聯黎部隊的公開通報,以軍士兵於周四向邊境線上的聯合國1-31陣地開火,子彈擊中了陣地內一處避難掩體的入口,造成車輛和通訊系統不同程度的損壞。與此同時,一架以軍無人機在聯合國陣地上空盤旋,監視意味濃厚。而就在前一天,以軍還蓄意將該陣地外圍的網絡攝影機擊毀,試圖削弱聯黎部隊的監控能力。除此之外,以軍的炮火還波及聯合國1-32A陣地,導致該陣地的照明器材和通訊中繼器遭到破壞。
周五,以軍的挑釁行為進一步升級。一輛以軍裝甲車在邊境線附近故意撞向聯黎部隊1-31號陣地的防爆墻,導致數排防爆墻坍塌。更令人震驚的是,以軍的梅卡瓦主戰坦克竟然直接向位於納庫拉的聯黎部隊總部的一座瞭望塔開火,造成兩名士兵墜落受傷。聯黎部隊的通報中還提到,以軍曾出動40多輛坦克和其他車輛,將一個由愛爾蘭士兵駐守的哨所團團包圍,其中一輛梅卡瓦坦克的炮口甚至直接對準了哨所的窗戶。
照片記錄下了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畫面,也揭露了以軍公然威脅維和部隊安全的惡劣行徑。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沖突升級,該哨所的30多名士兵被迫撤離,前往其他規模更大的哨所尋求庇護。以軍為何敢於如此肆無忌憚地挑釁聯黎部隊?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顧一下聯黎部隊的歷史和職責。
1978年,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第425號決議和第426號決議,決定設立聯黎部隊,並將之部署至黎巴嫩利塔尼河以南地區,以建立緩沖區,監督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此後,聯黎部隊的職責不斷擴充套件,涵蓋監督停火協定執行情況、協助黎巴嫩政府控制其南部地區、為當地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諸多方面。聯黎部隊的存在對於維護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聯黎部隊的規模超過1萬人,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其中意大利是最大的出兵國之一,中國也派遣了維和部隊參與其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以軍攻擊聯黎部隊,無異於向50多個國家發起挑釁。
面對如此惡劣的事件,國際社會迅速做出了反應。聯合國方面明確指出,襲擊維和人員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大多數西方國家對此表示譴責,但大多停留在口頭層面,缺乏實質性舉動。意大利作為此次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態度尤為強硬。意大利國防部長公開指責以軍的行為「完全不可接受」,並警告稱這「可能構成戰爭罪,嚴重違反國際軍事法」。
意大利的憤怒並非沒有緣由。聯黎部隊在黎巴嫩南部地區設立了許多哨所,而此次遭到以軍攻擊的兩個哨所以及聯黎部隊總部均位於意大利的責任區內。接二連三的攻擊事件,無疑讓意大利顏面掃地,也加劇了意大利國內對政府在黎巴嫩問題上立場軟弱的質疑。
在各方表態中,中國的立場最為堅定明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強調,任何蓄意攻擊維和人員的行為都是對國際人道主義法和安理會相關決議的公然踐踏,必須立即停止。同時,中國敦促有關方面對事件展開全面徹底的調查,追究肇事者的責任,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同時也是聯黎部隊的出兵國,中國在該事件上擁有不容置疑的發言權。中國不僅對以軍的行徑予以嚴厲譴責,更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要求以軍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在中方強硬表態後,以色列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國際壓力,不得不倉促對此事件做出解釋。以軍方面辯稱,在對黎巴嫩南部地區展開軍事行動之前,他們已經提前通知了聯黎部隊, 要求其後撤5公裏, 以免被卷入沖突。以軍還聲稱,事發時有真主黨武裝人員在距離聯黎部隊陣地50米處向以軍射擊,以軍開火還擊,一枚炮彈意外擊中了聯黎部隊陣地的瞭望塔,造成人員受傷,這只是一次「誤會」。
以色列方面的解釋難以自圓其說。所謂的「誤會」為何會一再發生?更何況以軍還刻意毀壞了聯黎部隊的監控和通訊器材,這顯然是有預謀、有針對性的行動。聯黎部隊的存在對於監督停火協定執行情況、收集相關情報資訊至關重要。如果任由以軍肆意妄為,那麽國際社會對黎巴嫩南部局勢的了解將會受到嚴重阻礙,這顯然不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以軍試圖將聯黎部隊趕走,其背後的真實意圖昭然若揭。首先,聯黎部隊的存在限制了以軍在黎巴嫩南部地區的軍事行動自由。聯黎部隊的部署覆蓋了黎巴嫩南部地區的關鍵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以軍的任何軍事調動都難以逃脫聯黎部隊的監控。如果任由聯黎部隊繼續駐留,以軍將不得不束手束腳,其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和隱蔽性都將大打折扣。
其次,聯黎部隊掌握著以軍在黎巴嫩南部地區軍事行動的「黑料」。以軍在軍事行動中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對黎巴嫩平民和民用設施造成大量附帶損害,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如果聯黎部隊將這些「黑料」公之於眾,勢必會對以色列的國際形象造成沈重打擊,甚至可能招致國際社會的制裁。
更重要的是,聯黎部隊控制著一些通往黎巴嫩腹地的戰略要道,如果以軍想要深入黎巴嫩境內打擊真主黨武裝,就必須設法控制這些要道。然而,聯黎部隊的存在成為了以軍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如果繞道而行,以軍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因為崎嶇的山區地形為真主黨遊擊隊提供了天然的掩護,一旦遭遇伏擊,後果不堪設想。
聯黎部隊的撤離並非易事。聯黎部隊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部署在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其行動必須得到安理會的授權。以色列單方面要求聯黎部隊撤離,顯然缺乏法理依據。
面對以色列的步步緊逼,聯黎部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留在黎巴嫩南部地區,不僅自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且也難以有效履行職責。但如果選擇撤離,則意味著放棄了對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和平穩定負起的責任,這與聯黎部隊的創設初衷背道而馳。
如何破解聯黎部隊當前的困局,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種方案是賦予聯黎部隊更大的權力,允許其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來維護自身安全,例如賦予其「開火權」,允許其對任何威脅其安全的行為進行還擊。然而,這種方案勢必會引起爭議,因為它可能被解讀為偏袒某一方,從而損害聯合國的中立立場。
另一種方案是暫時撤離聯黎部隊,待局勢緩和後再行部署。這種方案雖然可以避免聯黎部隊遭受更大的損失,但也會留下權力真空,可能導致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無論如何,聯黎部隊的遭遇再次凸顯了在地區沖突中維護維和人員安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國際社會應加強溝通協調,推動沖突各方尊重國際法和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權威,為維和人員創造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以確保維和行動的順利進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