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誌願軍存亡之戰-鐵原狙擊戰

2024-10-01軍情

作為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紀念的主旋律影片,誌願軍系列的第二部,又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戰歌。第一部雄兵出擊,主要聚焦於為何而戰的新中國的價值觀,以及著名的松骨峰戰役。第二部存亡之戰,則歌頌了誌願軍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和抗美援朝的轉折點——鐵原狙擊戰。

在宏觀上,影片以誌願軍189師,188師和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軍的陣地戰為背景展開,在微觀上,透過一家三口投身抗戰的故事,串聯起誌願軍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精神。既真實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與壯烈,又深刻體現了對個體命運深切的人文主義關懷。令人有些不適的是,陳凱歌作為導演,將影片的高光過多的聚焦在他兒子陳飛宇身上,削弱了其他角色的主體地位,有些文戲部份穿插的故事,也沒有起到調和氣氛的作用,略微有些突兀。

鐵原阻擊戰由於種種原因,許多軍史書只把它當作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一次普通戰鬥,或者輕描淡寫,或者只字不提。隨著國內外學術界對抗美援朝戰爭史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這場阻擊戰的研究興趣逐漸升溫,它的戰略意義也漸漸被世人所認識。

鐵原狙擊戰為何如此重要?在第五次戰役中,剛剛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兼美國遠東軍總司令的陸軍中將李奇微,面對誌願軍的如潮攻勢,設計了周密的「磁性後退」戰術:命令前線總指揮範弗裏特中將步步為營,以每天30多公裏的速度節節後退,盡量避免和誌願軍近戰、夜戰,依靠遠端炮火給誌願軍以最大殺傷。同時,命令空軍部隊全力切斷誌願軍後方補給線。誘我軍南下,然後在北部登陸切入我軍後方,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待誌願軍耗盡糧彈之時,突然出擊,將誌願軍主力全殲於堪薩斯線(三八線)附近。

在後方補給嚴重掣肘的情況下,誌願軍的攻勢終於退潮了。彭德懷憑借30年的血戰經驗敏銳地意識到,美軍正醞釀一次對誌願軍的戰略包圍,誌願軍主力 3 個兵團,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於是,他果斷下令,前線所有部隊停止進攻。誌願軍總部命令,前線各軍迅速後撤,轉向三八線附近進行防禦。

鐵原,終於出現在中美兩軍的視野裏。這裏是誌願軍的後方補給基地,也是交通樞紐,誌願軍的物資和後方機關正在從這裏後撤。這裏山脈連綿,群峰聳立,向北俯瞰一覽無余,是美軍繼續北進的絕好沖擊地。同時這裏公路、鐵路密集,在幾大要地間交叉縱橫,無論防禦還是進攻,這裏都是轉運物資、屯集兵力的最佳地。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沖,是任何一個軍事家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占領的。

為保衛主力部隊安全,彭德懷向誌願軍第19兵團下達了「死守鐵原15至20天」的命令。當19兵團指揮部接到彭德懷命令時,他們剛剛在轉移中停下來休整。其所屬的64軍正遠在戰線的最西面與北進的敵人苦苦纏結,65軍戰損非常嚴重,能應戰的只有傅崇碧的63軍了。

63軍在北韓作戰兩個多月,有一定程度減員,剩余兵力2.4萬余人,重武器只有火炮240多門。而面對的美軍有4個整師、4.7萬兵力,各種火炮1300余門,坦克400多輛,還有空軍的強大支持。63軍深知戰鬥的困難程度,但毅然接受了任務。傅崇碧堅定地說:「即使打到最後一個人,也決不讓美軍再前進半步!」

大兵壓境,傅崇碧把全軍3個師布成一個倒品字形,前方左翼擺的是189師,右翼為187師,後方擔任預備隊的是188師。189師在這塊袋形陣地上擺開了八卦陣,讓全師各部陣地不斷地變化,並重新建立部隊建制,團縮編為營,營縮編為連,連縮編為排,排縮編成班,還把幾個戰鬥力嚴重削弱的班合並成一個班,最後命令機關人員也補充到連隊。透過這樣的調整,使每個陣地的戰鬥力始終保持旺盛,並且讓陣地的劃分和人員的歸屬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187和188師也采取了同樣的戰術,陷入了「拔釘子」作戰的美軍,雖然憑借其兵力和火力優勢能夠從誌願軍手中奪取一些陣地,但卻減緩了進攻的速度。

傅崇碧指揮63軍晝失夜反,在阻滯敵軍的同時不斷組織反擊,死死遏制住美軍的攻勢。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整整打了14天,當誌願軍主力部隊終於在三八線附近建立了穩定的防線,傅崇碧才率63軍撤出了已成一片焦土的鐵原陣地。鐵原阻擊戰為穩定整個戰局贏得了時間,但63軍損失慘重,傷亡兩萬多人。美軍情況也差不多,兩萬多美軍戰死。

鐵原阻擊戰的勝利,為誌願軍主力贏得了在「三八線」附近重建戰線的時間,粉碎了美國在北韓蜂腰處實施東西海岸登陸的陰謀,迫使美高層對誌願軍的戰鬥力作了重新評估。從取得的勝利和達到的戰略意圖來看,鐵原阻擊戰是迫使美高層做出停戰談判的標誌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