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羅斯連蘇-57,都能被西方「卡脖子」,俄軍工的出路在中國?

2024-10-06軍情

最近一則關於俄羅斯蘇-57戰鬥機生產陷入困境的訊息在網上引發熱議。有訊息稱,由於無法從西方國家進口關鍵零部件,蘇-57的生產面臨停滯風險。這一訊息雖然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卻引發了人們對俄羅斯軍工業現狀的廣泛討論。

事情要從今年年初說起。當時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總經理尤裏·斯柳薩爾曾信心滿滿地表示,2024年他們將生產交付20-24架蘇-57戰鬥機。這個數碼讓外界對俄羅斯的軍工實力充滿期待。9月份的交付活動卻給這份期待潑了一盆冷水。

9月中旬,俄羅斯空天軍接收了新一批蘇-57戰鬥機。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批戰機的數量竟然只有區區5架!這與年初宣布的計劃相去甚遠。要知道現在已經是10月了,即便按照20架的最低預估數量來算,聯合航空制造集團也幾乎不可能在剩下的2個多月時間裏憑空變出15架蘇-57交付。

這一反差巨大的結果讓外界普遍認為,俄羅斯在蘇-57戰鬥機的生產上很可能遇到了一些不能言說的問題。就在人們紛紛猜測的時候,一則網傳訊息更是給這個猜想添了一把火。

據傳,一家俄羅斯軍用電子廠泄露了一段內部通訊,內容顯示由於無法從西方國家進口一些關鍵零部件,蘇-57戰鬥機的生產工作正面臨停滯風險。雖然這則訊息同樣缺乏權威資訊佐證,但它無疑加強了外界對俄羅斯軍工業困境的猜測。

如果這個訊息屬實,那麽俄羅斯軍工業的處境可就相當尷尬了。要知道,蘇-57可是俄羅斯引以為傲的第五代戰鬥機,是他們在軍事領域與美國掰手腕的重要籌碼。如今卻因為缺少西方零件而難以為繼,這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但俄羅斯的困境,卻可能成為中國的機遇。近年來,中國的工業實力,特別是電子工業能力已經達到了可以比肩西方國家的水平。在俄烏沖突爆發後,中國更是成為了維持俄羅斯工業體系運轉的重要支撐。

舉個例子,在熱成像器材領域,俄羅斯原本十分依賴法國的產品。但在西方制裁後,他們轉而采購中國的民用熱成像器材。有意思的是,這些所謂的"民用"器材,效能竟然不輸法國的軍用產品,甚至還要更勝一籌。如今,這些中國制造的熱成像儀已經成為俄羅斯坦克裝甲車輛上射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份。

再比如無人機領域,中國的影響力更是不言而喻。僅僅是調整一下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就能讓俄烏雙方都雞飛狗跳,可見一斑。

這些例子都說明,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國完全有能力成為俄羅斯軍工業的重要合作夥伴。對於面臨生產困境的蘇-57來說,中國制造的零部件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由於中國奉行對外軍貿三原則,並不會直接向俄羅斯出口武器裝備及配套。但是中俄之間是有技術交流渠道的。比起直接提供成品,莫斯科可能更渴望得到中國手上的技術。

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在炒作中俄合作話題時,總是喜歡說俄羅斯正在和中國交換導彈與潛艇技術。他們也清楚,處於制裁封鎖中的俄羅斯最渴求的就是技術,並相信莫斯科願意以物易物,用自己手上的先進技術換取中國的技術支持。

不管莫斯科是否心甘情願,中俄之間的合作似乎都將愈發緊密。隨著時間推移,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進一步加深。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經濟和技術層面,還可能影響到俄羅斯的社會風向,促進俄羅斯內部對華利益派的形成。

有人可能會擔心,俄羅斯骨子裏還是親西方、親歐洲的。只要俄烏沖突結束,北約或者俄羅斯認慫,雙方還會回到類似2010年俄歐蜜月期的狀態。但這種說法其實有失偏頗。

俄羅斯不是單純地親西方,而是親西方國家手上的錢。俄羅斯內部會有親西方派,也是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親西方更賺錢。那麽反過來想,如果中國能讓俄羅斯人意識到和中國在一起更賺錢,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現在中國正好有機會借著俄烏沖突的國際形勢,向俄羅斯展示與中國合作的經濟價值。如果這種合作能夠持續並深化,即便俄烏沖突結束,對歐利益派也可能難以在影響力上勝過對華利益派。到那時,歐洲如果想要讓莫斯科重新轉向,就只能出讓更多的利益。而對於一個剛剛從俄烏沖突中脫身的歐洲來說,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意味著,中俄之間的合作關系很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直到下一次世界局勢的大變化引發各國之間的利益重新洗牌。

回到蘇-57的話題,如果俄羅斯真的想要繼續生產這款戰機,大概率也只能考慮使用中國生產的零件了。甚至不只是蘇-57,未來可能連俄羅斯的航母、驅逐艦都有可能使用中國制造的部件。

這一切還只是猜測。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俄兩國的合作空間正在不斷擴大。無論是在經濟、技術還是軍事領域,兩國都有可能迎來更多的合作機會。

對於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透過與俄羅斯的合作,中國不僅可以獲得寶貴的技術和經驗,還能進一步提升自身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而對於俄羅斯來說,與中國的合作或許能幫助他們突破西方制裁的困境,維持自身的軍工業發展。

蘇-57的生產困境雖然給俄羅斯帶來了挑戰,但也為中俄兩國的進一步合作創造了條件。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裏,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場大國博弈最終會如何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