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膽子越來越大,海上自衛隊的「涼波號」驅逐艦首次穿越台灣海峽,這次還有澳洲和紐西蘭在背後支持。盡管台灣海峽離他們相當遙遠,他們還是選擇前來穿越。中國軍艦全程進行監視,對局勢掌控得十分清晰。以往,日本一直避免透過台灣海峽,以免引發中國的不滿,但此次行動標誌著其政策的轉變,也顯示了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日益增強實力的一種回應。日本顯然有強烈的企圖,就是要與美國共同針對中國。
日本近期采取了行動,主動穿越台灣海峽,顯露出其野心:與美國合作,對抗中國。同時,日本一直希望將北約引入亞洲,試圖借助歐美的力量來限制中國的發展,以爭取喘息之機。最近,中國對日本的威懾頻繁,多次進入日本宣稱的領土和海域,這引發了日方的嚴重關註。如今,有盟友支持下,日本似乎變得更加大膽,不惜穿越台灣海峽。這一舉動不僅是其實際操作,更清晰地傳遞了未來態度。
日本自衛隊正日益加強軍事能力,並尋求外部力量在亞洲對抗中國的影響。
日本的態度正在逐步從以往的克制向更為積極的方向轉變,甚至在軍事方面也有所介入。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涼波號」首次穿越台灣海峽就是這一變化的重要標誌。長期以來,自衛隊行動受到國內憲法限制,主要側重於防禦性部署。然而,這種特性促使日本尋求外部力量,以期與中國進行抗衡。「涼波號」的此次出動選擇在當前時機進行,顯然不是偶然之事。
「涼波號」穿越台灣海峽,是日本、澳洲和紐西蘭艦艇前往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的一環,旨在彰顯美國及其盟國對地區安全的承諾,特別是針對中國在南海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四方安全對話(Quad)——由日本、澳洲、印度和美國組成的安全合作機制正不斷深化,而作為成員之一的日本也正在逐步擴大其在該區域內的軍事作用,尤其是在應對中國增強的海上活動方面。透過台灣海峽時,他們所發出的口號與美國及其盟友保持一致,即所謂「自由航行行動」。
這種行為實在令人厭惡,台灣海峽屬於我們的水域,但寬度僅有兩百多公裏,軍艦一旦進入這一範圍,其實就已在我們的打擊範圍內。如果真的要動手,估計連一次飽和攻擊都用不著。然而問題是無法開戰,總不能因為這個直接陷入戰爭。但必要的措施還是要到位,我們會全程保持監視,以防他們在海峽中搞什麽鬼。有些以美軍為首的國家,經常向我們的水域投放探測器。
在日本艦艇經過台灣海峽的前夜,中國成功進行了新型號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該導彈不僅能夠攜帶核武器,其射程也足以覆蓋日本及更遠地區。這一軍事行動被普遍視為中國展示其軍事實力和核威懾能力的一環,特別是在當前中美關系緊張以及台海局勢嚴峻的背景下。
導彈試射無疑加重了日本對安全的擔憂,進一步推動了其增強防禦能力的措施。盡管日本官方並未直接將此次艦艇經過台灣海峽與中國導彈試射相聯系,但時間選擇顯然具有一定象征意義,這也顯示出日本軍事政策在逐步深化。
盡管許多國家以自由航行為名義在中國周邊展開活動,但我們不再感到恐懼。如今的中國已非昔日,軍事力量的增強使得中國在西太平洋擁有了主動權,尤其是大量導彈的部署以及先進戰艦的服役。國外軍艦僅能偶爾找些事情來顯示存在感而已,而這也僅限於此。就連美國現在在南海等地的行動也變得愈發小心,以免產生錯誤判斷。
中國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以東風-21D為例,它被稱作「航母殺手」,其超遠端打擊能力迫使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重新評估其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而東風-26則是一種多用途的彈道導彈,既能進行對地攻擊,也具備反艦能力,有效威懾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此外,中國還大量配備了陸基與海基巡航導彈,例如鷹擊-18,這些導彈具備快速機動和隱身特性,能夠迅速打擊敵方艦艇及地面目標。
中國海軍的建設正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航母、驅逐艦和潛艇等高端裝備方面的發展。自2012年遼寧艦投入使用以來,中國已具備了建造和操作航母的能力。隨著002型航母「山東艦」的下水及服役,中國海軍在遠洋作戰能力和機動性上明顯增強。同時,055型驅逐艦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之一,其強大的火力與電子戰能力為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區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由航行」及其在國際博弈中的影響
面對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試圖透過「自由航行」行動來展現其在南海的軍事實力,並聲稱此舉旨在維護國際海域的航行自由。然而,實際上這些行動更是為了制約中國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影響。
「自由航行」是冷戰結束後美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全球政策,其目的是確保美國及其盟友的海軍能夠在重要國際水域中暢通無阻。然而,隨著中國在南海關於主權的主張和填海造島活動的推進,美國及其盟友在該地區進行「自由航行」的行動顯著增多。以美國為例,自2015年以來,它頻繁派遣艦艇和飛機接近中國在南海的島礁,並透過媒體廣泛報道,試圖展現對中國行為的不滿。
現在,美國軍艦在南海和台海的航行已不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而是更加低調與謹慎。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中國反制措施的擔憂,尤其是東風系列導彈對美軍航母及基地構成的直接威脅;二是在南海局勢復雜以及中國日益增強的空海監控能力下,美軍清楚任何小沖突都有可能導致事態升級,甚至引發不可控的局部戰爭。
南海是全球最繁忙的海洋航道之一,且還是能源與戰略資源的重要集中地。中國在該地區的主權聲索不僅旨在維護領土完整,同時也為確保區域內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而努力。透過建設機場、港口及雷達設施,中國增強了對南海的控制力。此外,中國還持續擴大其軍事力量,部署多種反艦導彈、岸基航空部隊和現代化水面艦艇,以鞏固其在這一地區的優勢。
與之相對,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透過聯合軍事演習、確保航行自由以及與地區國進行軍事合作,力圖遏制中國在南海的影響。然而,事實顯示,盡管美國及其盟友的軍艦和戰機頻繁出現在南海,其軍事存在更多地具有象征意義,而非真正威懾。中國不僅在技術上已具備抵禦外來軍力的能力,而且實際操作中,中國海軍和空軍多次采取逼近和警告等措施迫使外國軍隊撤離相關水域。這些事件表明,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外部勢力在南海活動空間越來越有限。
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時,並沒有僅依靠軍事手段。實際上,中國始終堅持透過和平方式處理爭端的原則,主張南海問題應透過雙邊談判和地區合作解決。在與東盟國家多年的討論中,中國逐步建立了【南海行為準則】的基本框架,這不僅緩解了該地區的軍事緊張局勢,也為未來的區域合作打下了基礎。
同時,將中國的經濟發展與鄰國的利益相結合,增強了其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透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及貿易合作,中國不僅提升了自身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還進一步鞏固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這種經濟合作為中國在應對與這些國家之間海洋問題時提供了更多外交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