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勢再起波瀾:台軍「天馬操演」暴露深層危機近日,台灣海峽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原本是為展示軍事實力的「天馬操演」,卻因一系列尷尬事件而淪為國際笑柄。多枚「陶」式導彈掉入海中,命中率低得令人咋舌,這一幕不禁讓人聯想起某些滑稽喜劇中的橋段。然而,笑過之後,我們不得不嚴肅思考:這背後究竟反映了怎樣的問題?
細究此次操演的過程,不難發現台軍面臨的困境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加嚴重。首先,備受吹捧的「陶」式導彈系統首次亮相就出師不利。台媒曾對其效能大加贊頌,稱其透過「輔助追瞄閘門」功能可以有效釘選目標,大幅提升全天候射擊精準度。然而,現實卻給了這些誇誇其談一記響亮的耳光。
白天射擊的17枚導彈中僅有7枚命中目標,多枚直接墜入海中。這樣的成績,恐怕連小學生玩的飛鏢遊戲都比不上。
![](https://img.jasve.com/2024-9/0c02e2a4c55f030d214665660f5feef1.webp)
面對如此窘迫的局面,台軍官方的反應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們的辯解理由五花八門:有說參與操演的一半是新手,是為了「經驗傳承」;有說導彈存放時間過長;還有人稱場景設計有問題。這些說辭不禁讓人想起小孩子考試考砸後的種種借口。然而,戰場上可不會因為你是新手就手下留情,敵人也不會體貼地為你選擇最佳的作戰地點。這種避重就輕、推卸責任的態度,恰恰暴露了台軍在面對問題時的不成熟和缺乏擔當。
![](https://img.jasve.com/2024-9/2de3199a5c0659087a773b8be29c3481.webp)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次操演所反映的問題並非孤例,而是台軍整體困境的縮影。「缺人又缺裝備」似乎已成為台軍的代名詞。新兵訓練營缺少基層軍官,連基本的無線電通訊機、消防車等裝備都無法滿足需求。這讓人不禁要問:每年高達數千億新台幣的防務預算到底花到哪裏去了?是被某些人中飽私囊了,還是被用來購買一些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裝備了?
與此同時,台軍內部的管理問題也日益凸顯。為了應對美方要求擴軍增兵的壓力,台當局匆忙調整政策,導致誌願役官兵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無法兼顧家庭生活。這種做法無疑會嚴重打擊軍人的士氣和留營意願。再加上島內「少子化」的影響,台軍的兵源問題恐怕會越來越嚴重。
![](https://img.jasve.com/2024-9/63a1de8a8e31c0f106eeb3945ac148e0.webp)
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當局似乎還在沾沾自喜於防務預算的年年增長。然而,金錢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系統的訓練和正確的戰略指導,再多的經費也只能是南轅北轍。更何況,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片面追求軍事對抗只會給台灣民眾帶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台灣問題的根源在於一個中國原則沒有得到徹底貫徹。正如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案。只有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兩岸才能真正實作互利共贏,台灣民眾才能真正獲得長治久安。
![](https://img.jasve.com/2024-9/47174e7ce1ecc0b5c60159b411f61a5f.webp)
此次「天馬操演」的鬧劇,或許會成為一個轉折點,促使台灣社會反思當前的路線是否正確。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固步自封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邊緣化。台灣的未來在於與大陸的和平統一,而不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當做棋子。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台海和平穩定關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我們呼籲台灣當局認清形勢,順應歷史潮流,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做出正確選擇。
畢竟,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文化根源,才是維系兩岸關系的最牢固紐帶。讓我們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海峽兩岸能夠真正實作和平統一,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