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的起源已無從考證,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被軍隊大規模標準化使用。手榴彈的套用顯著提升了步兵的戰鬥力,蘇聯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反坦克手榴彈成功摧毀虎式坦克。現代戰場上,若手榴彈投擲精準,即使是裝備有聚能罩的坦克也難逃一劫。
手榴彈要扔出多少米才算及格呢?
關於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合格標準,因手榴彈種類繁多而各不相同。市面上既有木柄手榴彈,也有塑膠外殼的圓型手雷,其重量、形狀及尺寸各異,世界各國裝備的手雷類別紛繁復雜。
通常情況下,長柄手榴彈更易投擲且可投擲更遠。例如,德國在二戰中配備的M24型手榴彈,其木柄長且彈頭重,重心分布合理,使得訓練有素的德國士兵能將其投擲至50米之外。
少為人知的是,二戰前後中國紅軍自產的手榴彈投擲距離曾創紀錄。這種無木柄、僅有鐵球體且綁有麻繩的手榴彈,在投擲時如同鏈球一般旋轉,雖看起來簡陋,卻能投得極遠,經驗豐富的老兵甚至可達百米之遠。
因繩子較長,鐵球末端獲得較高的線速度,故可投擲很遠。然而,當時的炸藥技術未成熟,多使用黑火藥,爆炸威力不足,多數情況下僅能造成敵人傷害。
抗日戰爭期間,「馬尾彈」仍被使用,同時另一種木柄手榴彈——邊區造手榴彈也頗為流行,雖被李雲龍詬病,卻也收納十幾箱。這種手榴彈投擲距離雖不及「馬尾彈」,但便於攜帶。
韓戰後,中國開始制式化生產手榴彈,首款為59式木柄手榴彈,基於51式改進,實際上是德國M24型的改進型,最初由閻錫山的軍工廠制造,韓戰中51式手榴彈發揮了顯著作用。
當時解放軍將手榴彈投擲30米定為及格線,50米為優秀標準。我軍特別重視手榴彈投擲訓練,因為當時的個人火力較弱,不比現代配備狙擊榴彈和火箭筒的情況,手榴彈是基層步兵的主要殺傷性武器。
1963年,中國成功開發了63型手榴彈,體積更小,便於攜帶。然而,其引信加工質素欠佳,易受潮失效,偶爾出現提前爆炸的問題。經過改良,隨後推出了更先進的67式手榴彈,被譽為「神彈」。這一型號的手榴彈產量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極為龐大。
手榴彈的投擲距離也受到彈頭設計的影響,氣動效能越優越,空氣阻力越小。到了1977年,中國制造了77式木柄手榴彈,采用卵形彈頭,能輕松達到30米的標準距離,但此類手榴彈後來逐漸被淘汰。
並非力量越大,手榴彈就能扔得越遠。投擲角度和速度才是關鍵。快速投擲能增加射程,而理想的角度理論值為45度。在實際訓練中,通常保持在36至42度之間,超過45度會影響投擲距離。
我軍最遠的投擲距離是多少?
我軍曾在山東某基地舉行的軍事競賽中,記錄了最遠的投擲距離。教官宋福旦當時將手榴彈投擲到了76米,重新整理了記錄。盡管宋福旦覺得自己還能做得更好,在離開前被勸說再試一次,結果他一擲到達85米,再次打破記錄。之後,他的最佳成績達到了驚人的102米,讓許多現場觀眾都感到震驚,他的表現堪比人形投彈機。
截至2020年,這一紀錄仍由宋福旦保持,盡管一名藏族士兵投擲出了93.2米的成績,也未能超越。這一紀錄看似難以打破,即便是宋福旦自己也可能難以超越此成績。
然而,投擲遠並非手榴彈的唯一價值,超過50米後,準確性才是關鍵,因為再遠的距離也無法與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相比。
目前,解放軍裝備了一種既能遠投又特別精準的手雷——彩虹-817微型無人機,大小略大於保溫杯,一名士兵最多可攜帶24枚。它能自主飛行,若未找到目標還能返回。此器材可用於攻擊敵方裝甲車和堡壘,對抗步兵效果顯著,同時具備偵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