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造得出名的戰機,連美國都買了30架,至今都未完全退役

2025-01-19軍情

中國出口第二多的戰機,連美國也進口了十幾架,這款戰機到底好在哪?

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航空工業正處於起步階段,急需提升自身的戰鬥機制造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決定仿制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殲-7。

1961年,中蘇簽署協定,授予中國米格-21F-13殲擊機及R-11F-300發動機的制造特許證。

隨後,沈陽飛機制造廠開始了殲-7的研發工作,經過努力,1966年1月17日,首架殲-7在沈飛首飛成功,這標誌著中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型兩倍聲速殲擊機,也是國產戰鬥機的武器由以機炮為主轉變到以導彈為主的轉折型號。

殲-7的研制成功,不僅提升了中國的戰鬥機制造能力,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只看圖片的話會感覺殲-7很大,實際上它的長度只有15米多,去了空速管就只有13.9米,比F-16還要小。

初代殲-7暴露了很多問題,米格-21有個老毛病,那就是在接近音速的時候,飛機會自動俯沖,空氣阻力會突然加大,這是後掠翼戰機的通病。為了提升飛機效能,設計人員不斷增加機翼的後掠角,但這又導致機翼翼尖部份容易失速,機翼自身的彈性形變更加嚴重。

針對這一問題,歐美國家采用前緣襟翼設計,而蘇聯則采用翼刀設計來緩解,但是蘇聯的翼刀還是不行。其亞音速中、低空加速和盤旋效能不佳,不能滿足中國空軍對機動飛行和奪取制空權的需求。

其次,初代殲-7存在質素問題,主要是仿制工藝不達標,比如發動機質素差、座艙蓋容易爆裂等。其戰鬥效能較低,沒有全功能雷達、瞄準困難且導彈命中率不高。最後,與當時的美制和其他自制戰機相比,其技術效能也存在差距。

在殲-7的後續改進型中,設計人員對機翼進行了重新設計,采用了更先進的機翼形狀和布局,以提高飛機的氣動效能和穩定性。這些改進包括調整機翼的後掠角、翼展和弦長等參數,以及最佳化機翼與機身的連線方式。

除了改進機翼設計外,中國還采用了其他氣動布局方案來解決翼刀問題。例如,在殲-7E等型號中,采用了雙三角翼設計,這種設計可以有效地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效能,同時也有助於減緩氣流分離現象,提高飛機的穩定性。

就這樣,殲-7慢慢地變得可靠起來,成為了一款非常實用的戰機。1980年,埃及到訪北京,與我們簽署了第一筆訂單,一次性購買了60架殲-7,這筆訂單給中國帶來了不少外匯,總價值大約在1億多美元,相當於現在的7.5億美元。

接著,北韓、巴基斯坦、約旦、孟加拉、斯裏蘭卡、伊朗等一大幫國家都購買了我們生產的殲-7改進型,這也讓蘇聯一臉黑線,怎麽從我這裏拿的技術反而搶了我的生意!

還有更絕的事,1987年美國從中國購買了16架殲-7,好在當時中國與蘇聯的關系趨於緩和,老大哥的陽壽也要到頭了,沒怎麽追究這個事。美國購買殲-7不是用來裝備部隊的,當時美國手上有更好的F-15,即便是F-16戰機,作戰效能也比殲-7好。

很顯然,美國的動機不純,當時社會主義陣營有很多國家裝備了米格-21,這款飛機蘇聯出口了10000多架,全球有52個國家購買,而且還創下了打擊更先進戰機的記錄。所以美國購買殲-7就是為了研究米格-21,用自家的戰機與其進行模擬對抗,找出米格-21的缺點。

那麽美國對殲-7的評價如何呢?

從制造上來看,美國人對其嗤之以鼻。因為殲-7非常緊湊,美國專家維護起來很不方便,拆發動機需要6~7個工程師花半天時間。

在模擬對抗時,美國F-5E戰機面對殲-7的快速逼近往往束手無策,而A-4攻擊機與殲-7根本不能對抗,只有F-16可以與之一戰,就這殲-7也能找到反擊的機會。最後美軍得出結論,這款飛機設計的很好,就是射控和雷達落後。

因為殲-7采用的是機頭進氣,雷達改進的可能不大,所以也只能這樣了。目前中國空軍依舊有100架殲-7在服役,這款飛機總共生產了1577架,直到2013年才停產,那時殲20都已經出來了。退役的殲-7都被封存了起來,未來在需要的時候或許還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