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對於一國海軍而言,有與沒有是完全不同的,沒有航母,你的海軍艦隊就離不開岸基航空兵的防空掩護,有了航母,你的海軍艦隊就可以在遠海大洋擁有立體攻防手段,進而可以爭奪遠洋海域的制空權與制海權。
二戰以後,印度是亞洲最早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也是最早擁有雙航母的國家。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就擁有了第一艘航母,這是由英國續建的尊嚴級航母的第五艘「泰坦號」(入列印度海軍後更名為「維克蘭特號」,舷號「R11」),滿載排水量1.8萬噸,該艦始建於二戰時期,別看它噸位小,作戰能力也很有限,但就像前面說的,航母有與沒有是完全不同,就是憑借這艘航母,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成功實作了既定的戰略意圖(孟加拉獨立)。
嘗到航母甜頭的印度海軍自此就離不開航母了,隨後引進了英國在馬島海戰中嶄露頭角的「競技神號」,交付印度後命名為「維拉特號」,舷號R22,該艦滿載排水量2.8萬噸,原是英國半人馬級航母,也是始建於二戰時期。
也就是說,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印度海軍就擁有了兩艘航空母艦,在擁有R22維拉特號航母大約十年後,印度第一艘航母退役,雖然維持雙航母的時間並不長,但至此印度海軍追求更多航母的誌向就定下了。
隨後很快入坑俄羅斯的基輔級航母「巴庫號」,在前後拉扯八九年,掏出幾十億美元後,於十一年前交付印度海軍,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舷號R33,此時印度海軍第二艘航母「R22維拉特號」還健在,也就是說,此時印度海軍又再次進入了雙航母時代。
然而彼時彼刻,維拉特號航母的壽命已經所剩無幾,印度因此啟動了國產航母計劃。
航空母艦是一國工業實力的集大成者,非常考驗綜合工程技術水平,印度第一艘航母就像一張考卷,他們考的非常艱難,前後數次下水,數次重回船台,歷經將近十五年才算是最終完工交付了海軍。
為了紀念印度海軍第一艘航母,他們將這第一艘4萬噸級的國產航母也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同時也繼承了R11這個舷號。這就算是印度海軍第三次進入雙航母時代。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海軍就一直在「單航母」與「雙航母」兩個狀態之間來回切換,進入雙航母狀態可以用「三進三出」來形容。
前文說,航母有與沒有是完全不同,但是,有了航母,如果沒有數量支撐,同樣無法有效發揮其作戰價值。因為航母與其它艦艇一樣,不可能全年都在海上,還需要靠港補給、維護維修,一個戰略方向至少要有兩艘航母,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三艘,這樣才能確保海軍艦隊始終都有航母可用。
不論是俄制維克拉瑪蒂亞號,還是印度自制的維克蘭特號,兩艘航母都只能算是剛剛邁過中型航母的門檻,不僅艦載機自身效能有限,搭載數量有限,更重要的是,由於甲板面積過於局促,起飛位也很少,他們甚至沒有配置阻擋艦載機尾焰的偏流板,多種因素影響,使其艦載機出動效率非常低。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也要看和誰比,放眼整個印度洋,如果沒有域外國家的介入,印度海軍也是足以稱霸印度洋的。
為了彰顯自身的作戰能力,印度海軍也時不時地放出一些照片,比如下面這張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全甲板出擊照」,畫面中飛行甲板上停滿了米格-29K型艦載戰鬥機:
數一數,總共有18架米格-29K,以及4架執行搜救與反潛任務的直升機。
中國海軍的航母歷史要短得多,但兩相比較,印度海軍更像是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雖然我們起步晚,但起點卻很高,第一艘航母就是續建瓦良格號這艘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並很快啟動了首艘國產航母工程,這艘航母比印度維克蘭特號開工更晚,卻更早服役。
如今我們是兩艘六萬噸級航母都已經形成體系作戰能力,正在試航的第三艘八萬余噸的電彈巨艦更是印度海軍未來二十年內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些年,我們的兩艘滑躍航母也放出了一些飛行甲板滿載艦載機的畫面,從這些照片中也能看出一些資訊。
CV-16遼寧艦飛行甲板,24架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3架直升機:
CV-17山東艦飛行甲板,21架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
CV-16與CV-17艦這兩張照片並不是隨意擺拍,而是展示了不同的作戰任務,從CV-16艦的艦載機機頭指向來看,這是在進行「全甲板出擊」準備,所謂「全甲板出擊」按照我們的習慣是稱其為「滿載出動」,最大限度放飛艦載機,提升短時間內的出動量,主要是執行艦隊防空任務。
CV-17艦飛行甲板上靠近艦島的艦載機機頭指向艦島一側,這說明該艦不是在進行「滿載出動」,而是在進行「多批次輪轉出動」,與滿載出動相比,多批次輪轉出動不追求短時間的最大出動量,但追求長時間的制空作戰。
印度海軍最早進入航母時代,至今卻沒能形成雙航母的體系作戰能力,反觀很晚進入航母時代的中國海軍,不僅雙航母作戰能力已經成熟,而且依托八萬余噸電彈巨艦,即將朝著更遠的深藍大洋挺進,這背後體現的綜合國力差距有多懸殊,也是一目了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