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時新聞網】報道,經過多年的推遲,台軍終於開始收到部份美國制造的先進武器。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武器陸續交付,這對解放軍的航母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困擾。
根據台媒的報道,台當局曾花費28億美元采購新型魚叉反艦導彈,計劃獲得400枚,以增強對解放軍海軍的防禦能力。然而,台當局支付費用後,美國卻遲遲未能交付這些導彈。直到2024年,台軍才收到32套導彈系統的交付。
根據台媒的報道,預計到2026年底,將交付32套系統和128枚導彈。而剩下的68套系統和272枚導彈,計劃在2028年底之前全部完成交付。
這批魚叉導彈是台軍向美國采購的陸基版本,被稱為「航母殺手」,能夠有效封鎖台海。其具體型號為RGM-84,屬於「魚叉」亞音速反艦導彈的最新改進版。台媒認為,這款導彈的效能明顯優於美國軍方使用的老款魚叉導彈,展現出更先進的技術水平。
台空軍的F-16戰鬥機能夠發射AGM-84導彈,這是一種空射版本的魚叉導彈。此前,台軍從美國購入了超過300枚這種導彈。盡管這種導彈的射程為120千米,但其效能並不突出。與此同時,陸地上也部署了一批魚叉導彈。
根據台媒報道,陸基版本的魚叉導彈是一種旨在攻擊水面艦艇的遠端反艦導彈。這種導彈能夠從地面車輛發射,其主要目標依然是水面艦艇。與早期的RGM-84型號相比,射程已經提升至250公裏,顯著增強了反艦的能力。
一些媒體誇耀這批陸基魚叉導彈是「航母殺手」,聲稱它們能有效對抗解放軍的航母艦隊,甚至可能封鎖台灣海峽。對於最近在台島東部活動的遼寧艦,魚叉導彈被認為會對其造成重大威脅。
未來,台軍將裝備100套移動發射系統,並儲備400發陸基魚叉導彈。軍事專家指出,這些發射系統將被隱藏在島內的多個軍事基地中。為了應對復雜的地形,發射車將被分散部署,以實作隱蔽發射。
目的很簡單,避免被解放軍的監測系統發現,盡量不讓導彈攻擊到。為了保護自己,台島的山脈、隧道、地下掩體、森林和城鎮都被用作天然的掩護。
在作戰時,台軍需要依靠美國的情報支持和當地的雷達系統,還要使用無人偵察機來確定解放軍航母編隊的位置。一旦解放軍的航母編隊進入射程,台軍將利用布置在台島沿海的岸基發射車進行精準打擊。
透過多角度、多波次的導彈攻擊,形成飽和打擊是關鍵。這種戰術旨在大幅提升導彈的突防能力,壓制解放軍的防空體系,突破其火力網,以確保導彈能夠準確打擊航母。多批次的攻擊方式,將大大增強效果。
台軍的陸基魚叉導彈不僅針對解放軍的航母戰鬥群,還將打擊解放軍的後勤補給艦和兩棲登陸艦艇。這將有助於削弱解放軍進行兩棲作戰的能力。
雖然綠媒對陸基魚叉導彈的宣傳非常誇大,甚至稱其為「航母殺手」,但實際上,台軍的魚叉導彈在國際上僅為普通的亞音速反艦導彈,甚至不如台當局自行研發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表現出色。
解放軍在戰時將島內的陸基反艦導彈視為主要目標。為了實作這一點,他們建立了一個全面的預警系統。這套系統包括空警-500預警機、海上預警雷達、岸基雷達以及無人偵察器材。
立體偵測網由這些器材組合而成,可以及時發現島內台軍軍事力量的任何動向。一旦魚叉導彈被發射,利用GPS/INS制導的導彈在飛行中段將很容易被預警機捕捉到,隱秘攻擊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預警機還是在附近活躍的解放軍盾艦,都能夠利用CEC的作戰能力,迅速發起對亞音速導彈的攔截。攔截這樣的導彈,簡直輕而易舉。
在戰時,台軍想要全面部署陸基反艦導彈的機會幾乎為零。解放軍對島內現存的導彈基地非常了解。他們的衛星網絡與無人機群可以在戰鬥中進行全方位的情報監控,洞察台軍導彈部隊的動向。即使藏身於深山老林,解放軍的熱成像器材也能輕易找到目標,毫無遁形之處。
在發現目標後,解放軍會在登陸部隊出動前的24小時內,展開火力準備。在這個階段,無人機將進行精確的遠端打擊,針對台軍的導彈基地、地下掩體和隧道,使用的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以及鉆地彈。整個打擊過程包含4到6輪的航空兵大規模空襲和無人機的持續監視任務,以及6到8輪的火箭炮和導彈的覆蓋攻擊。
在戰時,解放軍憑借其強大的情報優勢和迅猛的火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壓制台軍。台軍的陸基反艦導彈,甚至來不及部署,便遭到了解放軍的高強度攻擊而被摧毀。
對於大陸解放軍的實力,島內一些媒體,尤其是綠媒,顯得十分無知。解放軍在對台軍的作戰中,始終保持著絕對的主動權。即使在戰時,解放軍的航母打擊群退至台島外300公裏,台軍的導彈射程也無法觸及。與此同時,解放軍仍能發起電子幹擾和反輻射攻擊,逐一摧毀台軍的雷達和導彈發射系統。
賴清德的政府若想依靠美國的高科技武器來對抗解放軍,實作以武力拒絕統一的目標,恐怕是徒勞無功。解放軍不僅擁有強大的火力和情報優勢,還配備了無與倫比的現代化裝備。
與其沈迷於「以武拒統」的幻想,台當局不如放棄這種無謂的做法。全力搜刮民眾的財富來購買武器,未必能解決問題。兩岸統一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真正應該關註的,是如何改善島內民生,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