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曾提衝鋒槍拼死救出副師長的連長,現為副國級,他的名字叫劉粵軍

2024-07-09軍情

上世紀七十年代,越南不斷蠶食中國邊境,屢屢向我進行武裝挑釁。

1978年12月上旬,我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決策發起自衛反擊戰,任命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為東線廣西邊防部隊總指揮、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誌上將改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擔任西線雲南邊防部隊總指揮。

作戰的計劃是許世友指揮東線兵團的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不含149師)從廣西方向出擊;楊得誌指揮西線兵團的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從雲南方向出擊,速戰速決,殲敵速回。

1979年2月初,諸路大軍完成了集結,總戰鬥命令將在1979年2月17日淩晨4時半下達。屆時,我軍將從廣西、雲南兩個方向對越南北方6個省11個縣同時發起進攻。

而在1979年2月16日晚,各軍都提前派出偵察大隊對敵情進行偵察,並進分點部署,以切斷敵之退路、阻敵來援之師,同時,在主力部隊發起總攻時,在敵人後面起到擾敵的作用。

老覃在這裏重點說說第41軍派出的軍偵察大隊的情況。

第41軍派出的軍偵察大隊由121師、123師偵察分隊組成,總人數只有230多人,卻配屬有60迫擊炮、40火箭筒、工兵、防化(噴火兵)各一個班,15瓦電台一部,且由123師副師長李德元擔任偵察大隊長,堪稱精銳。

偵察大隊於2月16日晚7時,從我廣西那坡縣念井越過邊境。

一開始,進展順利,他們不但摸掉了越軍兩個哨所,還在行進途中殲滅了多個越軍巡邏分隊。

但是,越境內的地形復雜,山林眾多,幾個小時後,他們迷路了。

為了不過早暴露我軍反擊意圖,他們只好在叢林中隱蔽了起來,等待我軍總攻的發起。

2月17日淩晨6時,戰鬥按時打響,越南邊境一下子就炸鍋了。

李德元他們從叢林中殺出,四下尋找戰鬥目標,以起到擾敵、殲敵的作用。

不幸的是,20日下午,他們在無道地區遭到了越軍的重兵伏擊,損失慘重。

李德元副師長身上中了6槍,滾落在公路旁的排水溝裏。

戰士拼命反擊,同時透過電台不斷向友軍求救。

距無道地區最近的友軍,就是剛剛攻打到扣屯的步兵367團2營。

367團2營是123師的穿插先遣隊,他們從出境到扣屯,已突入敵縱深90公裏,沿路進行了大大小小戰鬥20余次。

其中,在一個名叫名叫打蘭的村子裏,他們打得很苦。

埋伏在這個村子裏的,是越步兵346師851團9營10連。

該連的參戰人數不多,卻配備了諸如82無坐力炮1門、82迫擊炮1門等重武器,又占據了有利地形,對我軍造成了很大殺傷。

367團2營最終不得不棄走公路,從田間小路越野前進,這才在2月20日早晨占領了扣屯西側的312高地。

2營長鄭仁軒聽說了李德元副師長他們的險情,急得不行,親自率領5連、4連和6連的一部份戰士疾奔去援。

5連的戰士沖得很快,在接近無道地區附近的一片開闊地時,卻被敵人重機槍和60炮的火力壓制住了,根本擡不起頭。

隨後趕來的4連長劉粵軍和6連長王化民經過商量,決定兵分兩路:王化民帶領6連戰士搶占北側無名高地,以形成對敵人的火力反壓制;劉粵軍則帶領4連戰士繞道迂回,前往目的地救人。

這個方法很管用,劉粵軍他們很快就找到了李德元副師長所在。

劉粵軍指揮若定,用兵果斷,他手腳麻利地安排人手去擡李副師長,同時組織好戰士分批次交換撤退,他自己一個人持衝鋒槍斷後。

劉粵軍是有些來頭的,他的父親劉義德曾任第41軍政治部副主任和湖南省軍區任政治部副主任,他本人算是「軍二代」。

他的祖籍是山東省榮成市橋頭鎮馬井泊村,但他卻出生在廣東的軍營裏,因此取名「粵軍」。

1970年初,在那個崇尚英雄的時候,很多「軍二代」都參軍了。

16歲的劉粵軍也懷揣著英雄的夢想走入了軍營。

他訓練刻苦,領悟力又好,個人技戰術動作嫻熟、敏捷,精通從連屬到營屬的各種武器的使用,而且命中率高,先是成了一名模範兵,後來又從班長、排長、做到了連長。

俗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平時訓練好,不一定是真好;但在真槍實彈的生死戰中表現好,才是真的好。

劉粵軍在這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神勇,敢打敢拼,可圈可點。

367團2營擔任123師的穿插先遣隊,在大膽的穿插挺進中,劉粵軍手持衝鋒槍走在最前面,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讓敵人聞風喪膽。

在打蘭的遭遇戰中,也是劉粵軍最先改變策略,率部發起穿插,最先搶占了扣屯的312高地。

在掩護副師長李德元的撤退中,劉粵軍的腰間掛滿了手雷,右手提一支衝鋒槍,神威凜凜,不斷奔跑,不斷掃射;在跳躍間隙,又輔以投彈轟炸,橫沖直闖,恍若常山趙子龍重生。

戰後論功,劉粵軍得到了一枚亮閃閃的二等功獎章。

時間一晃過了四十一年,現在的劉粵軍已經是解放軍現役38名上將之一。

他曾在2016年2月擔任東部戰區第一位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 、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官至副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