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1979年對越反擊戰,明明粟裕呼聲最高,為何鄧公卻不讓粟裕指揮?

2024-10-23軍情

軍事上常常說: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將帥作為戰爭中的指揮者,其個人才能和臨場決策極大地影響了戰事的走向,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千萬人冤死。

所以,選帥是一場戰爭的重中之重。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場對外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上,關於將領的選擇上就出現了分歧。

起初,戰功赫赫、軍事才能過人的粟裕,是眾望所歸的將領。

但不知為何,中央最後派出了許世友、楊得誌,指揮對越戰爭。

粟裕為何呼聲最高?而中央最終又為何換帥領導這場戰爭呢?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北越政府占領了南越首都,擊碎了南越政府和美國聯軍。

統一了國家,又在戰爭中收繳了大量的美軍先進武器,越南政府誌得意滿,驕傲地認為: 自己國家雖然地盤小,但打贏了美國,那也是步入強國之列了,便愈加不把周圍國家放在眼裏。

看到北越政權獲得勝利,蘇聯也十分驚喜。

在之前,蘇聯雖然 給北越提供了軍事援助,但並不認為他們能戰勝南越和美國聯軍。

如此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在東南亞建立,如果運轉得當,將對蘇聯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有很大的提高。

蘇聯當即向越南投擲了橄欖枝。

此時的越南雖然有點自大,但可不會認為自己能比肩蘇聯。

而且,越南剛打完戰爭,經濟上也是百廢待興,需要蘇聯的援助。

兩國一拍即合,敲定了方案:蘇聯給予援助,而相應的,越南允許蘇聯駐紮軍隊。

看到越南如此聽話,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也是十分高興,痛快地給越南批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與此同時,布里茲涅夫又想到了另一個,他眼中「不聽話」的國家——中國。

蘇聯追求的是在世界各地建立霸權,而要追求遠東的霸權,自然繞不開中國。

但中國追求的是國家獨立自主,兩國的願望有了矛盾,五十年代末,中蘇關系越來越糟。

如果只是這樣,蘇聯也不會采取什麽實際行動。

布里茲涅夫

雖然中國不聽自己的話,但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陣容和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背景下,蘇聯在大是大非上還是分得清的。

然而,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聯美抗蘇,讓蘇聯感到了危機感。

蘇聯認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卻與資本主義國家媾和,中國已經背叛了自己的階級立場了。

既然如此,那蘇聯就必須要給中國一些教訓,讓中國明白背叛社會主義陣營的下場。

但是,中國也不是好捏的柿子,在中蘇邊境布下重兵防備蘇聯。

而且,中國現在又與美國建立了良好關系,蘇聯親自動手的風險太大。

思來想去,布里茲涅夫就想到了越南。

此時的越南,早已被戰爭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而越南領導人黎筍,選擇性遺忘了越戰期間中國支援越南的恩情,也看中國很不爽。

不爽的原因是,幾乎所有南海海域都是中國的領土,限制了越南東部沿海港口的經濟發展。

黎筍認為,如果能透過打仗逼迫中國割讓一部份南海領土,對越南的發展有很大的裨益。

自己也必將在越南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黎筍

於是,在兩國合作下,戰爭的陰雲再度籠罩了中國。

經過討論,越南決定內外雙管齊下,同時給中國施壓。

在越南內部,有著大量的華僑,他們祖上從中國遷到越南,積蓄了大量的財富。

越南政府將他們全部驅逐,並沒收了全部財產。

據蘇聯外交部統計,被驅逐的華僑超過150萬人,沒收的財富更是多到無法計數。

在對外,越南派出小規模部隊,在中越邊境制造混亂,屠殺中國邊境平民,占領中國領土。

越南的行為已經嚴重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中國決定出兵,反攻越南,史稱「對越自衛反擊戰」。

起初,從政界到軍方再到民間,粟裕擔任指揮官的呼聲最高。

但不知為何,中央最後派出了許世友、楊得誌指揮對越戰爭。

如果只是看結果,對越自衛反擊戰取得的輝煌的戰果,中國不僅收復了失地,還直接打進了越南國內,殲滅越軍近六萬人,徹底打疼了越南。

但如果仔細思考,這場戰役解放軍的損失,卻也遠超中國的想象。

解放軍和民兵共犧牲近七千人,傷一萬五千人。

在七十年代,中國的軍事力量遠超建國之初,卻打出了遠低於韓戰的敵我戰損比,實在是令許多人大跌眼鏡。

更不要說,韓戰面對的還是「陸戰王者」美軍,越南軍隊遠不及美軍分毫。

雖然原因有很多,例如民兵訓練不充分、回擊越南倉促、不熟悉越南地形等問題。

但作為指揮官,許世友、楊得誌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許多人的心中不禁打上了了問號:鄧公為何不用粟裕作為指揮官,而是選擇許世友、楊得誌?

如果不選擇粟裕,為什麽不用開國十大元帥之一呢?

挑選指揮官之謎

1979年,雖然有一些開國將領已經去世,但剩下的人也是人才濟濟。

開國十大元帥中的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開國十大將的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都健在。

雖然許世友、楊得誌在過去屢立戰功,但與這幾位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而名將如此之多,為何粟裕呼聲最高呢?

劉伯承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動辭去了軍隊中的職務。

他說道: 「我老了,在軍隊中也只能是拖累,還是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吧。」

劉伯承

休養了幾年後,他轉而幫助國家建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當中央找到劉伯承,劉伯承只是苦笑道: 「我倒是想去,但總有比我更合適的人,還是把機會留給其他同誌吧!」

由於長時間脫離一線部隊,劉伯承對現代化的武器和部隊知之甚少。

而且,當時劉伯承已經87歲高齡,顯然不能擔任指揮官。

而葉劍英元帥也早已轉而從政已久,也不能擔此大任。

聶榮臻可以說是十大元帥年紀最大的幾位之一。

聶榮臻

1979年,聶榮臻已經80歲高齡,反應能力遠不如當年。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需要指揮官快速做出決策,年邁的聶榮臻顯然不滿足這一條件。

徐向前元帥倒是身體狀況良好,也一直在軍方,徐帥大局觀有余而細節不足,適合坐鎮中央統籌戰爭全域,不適合一線作戰。

而黃克誠、譚政、肖勁光英勇有余而謀略不足,適合沖鋒陷陣而不適合指揮。

如此看來,粟裕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粟裕的戰爭決策可謂是妙到毫顛,解放戰爭中領導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把多於己方三倍的國軍耍的團團轉。

有人說,如果不是粟裕加入共產黨較晚,資歷較淺,抗戰深入敵後,戰績不被人關註,否則十大元帥中必有粟裕。

而粟裕也是時常關註國內和國際軍事發展動向,對最新的武器可以說是了如指掌,領導軍隊作戰絕對如臂使指。

而粟裕也沒有轉而從政,雖然一直擔任軍事委員等職位,但也都是掛名的閑職,並不用粟裕費心,也就是說,粟裕的時間十分充裕。

有著如此之多的優勢,黨中央為何沒有任命粟裕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指揮官呢?

事實上,並不是黨中央沒有考慮粟裕,反而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粟裕。

黨中央也派人專程前往詢問了粟裕的意見,並明確表示希望粟裕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

可粟裕拒絕了黨中央的邀請,並說自己也有苦衷,苦衷究竟是什麽呢?

粟裕的苦衷

粟裕的苦衷是,雖然自己年紀比較小,也有軍事才幹,但身體狀況一直是開國將帥裏最差的那個。

自南昌起義之後,粟裕就一直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打仗。

紅軍長征將主力轉向陜北,而粟裕則為了牽制敵人,保留南方的革命火種,一直在南方的深山老林與國軍打遊擊。

這意味著粟裕不僅要與兇惡的敵人作鬥爭,還要與惡劣的環境、物資的短缺作鬥爭。

在化整為零的遊擊戰中,是不存在「後方」的概念的,即使作為指揮官,粟裕也要親上戰場一線。

既然親上一線,受傷總是在所難免,在百余次大小規模戰爭中,粟裕光是重傷就有數十次。

最驚險的一次,粟裕在率領部隊撤退時,碰到了一股國軍部隊。

粟裕反應不及,右腿中了一槍,粟裕趕緊舉槍將射擊他的人殺死。

但那人臨死前扔了一個手榴彈,在粟裕身旁炸開。

子彈和許多手榴彈的碎片紮進了粟裕腿裏,粟裕甚至都來不及慘叫,就暈了過去。

遊擊隊成員趕緊把粟裕帶到醫療隊裏,但醫療隊缺乏醫療藥品,雖然將許多碎片取出,但粟裕也落下了呼吸不暢,右腿跛腳的病根。

而頭部的三處彈片,更是沒有發現,直到粟裕去世,遺體火化時才被人發現。

抗戰國共合作,但粟裕的處境並沒有多少好轉。

他率領新四軍在南方與日軍作戰,依舊遊走在深山老林裏,只是敵人發生了變化。

這麽多年的艱難戰爭,讓粟裕的身體到了十分糟糕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之後,粟裕身體狀況差到需要醫療人員隨行,才能出門工作的地步。

他苦笑道: 「我領兵打仗這麽多年,生平第一次要依靠別人照顧了,哎,歲月不饒人啊!」

在韓戰前夕,中央也有意向讓粟裕領兵,但因為身體原因,也是被粟裕拒絕了。

他說道: 「我個人是很想再去打仗的,但我的身體狀況冒然領兵,只會害了誌願軍。」

無奈之下,中央也轉而用彭德懷為指揮官。

而到了70年代,粟裕舊疾不去,又添新疾。

在1975年的一次身體檢查中,粟裕確診的心臟病。

醫生建議他一天不能工作超過三個小時,否則就有心臟驟停的風險。

這就更斷絕了粟裕重返一線的可能性。

到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夕,粟裕已經預感到自己身體撐不了多久了,甚至讓家人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

但由於粟裕平日為人低調,70年代後更是極少與人見面,只有少數老友才知道他的身體狀況。

正因為鮮為人知,所以在中央準備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粟裕的呼聲會這麽高。

既然粟裕不行,再往下排也就到了許世友、楊得誌兩人。

這也是為何中央,任命他們兩人為指揮官的原因。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現白頭!」

生老病死,即使是戰功顯赫的將士,也難逃英雄遲暮的結局。

直到如今,也依舊很多人討論:如果粟裕領導對越自衛反擊戰,結局是否會不一樣呢?

但客觀原因卻是粟裕無法再領導軍隊,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如果。

而許世友、楊得誌兩位將軍,也已經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