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形塑婦女「家庭中心」的形象】
二戰爆發以後,好多青壯年男性都上戰場打仗去了。一方面呢,婦女的「家庭天使」形象變成了激勵前線男性士氣的一種標誌;當大批婦女投身到後方的後勤工作還有工廠工作的時候,社會又開始宣揚女性的「家庭中心」形象了,著重強調女性要堅強工作來維持家庭和社會的正常運轉。
這顯然也體現出婦女在戰爭中的貢獻:1941年12月的【國民兵役法】規定,20到30歲的單身婦女要被征入伍;並且,已婚婦女也被大力倡導去參加工作。從1941年開始,婦女被征去做戰爭相關的工作,像機械師、工程師、軍需工人、空襲警衛,還有公共汽車和消防車司機之類的。一開始,只征20到30歲的單身婦女,可到了1943年中期,差不多90%的單身婦女和80%的已婚婦女都在工廠、農田或者軍隊裏工作了。
在兩次大戰中間的那段時間,收音機在大多數英國家庭裏已經是必備的電器了,聽廣播也成了這類英國家庭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份。
收音機在英國家庭很受歡迎,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經濟不景氣,報紙銷量一下子降了很多,價格還漲了,大部份人收入有限,不能長期穩定地買報紙,收音機就不一樣了,它更穩定還便宜,所以大家就改聽廣播了。第二,廣播是電子媒介,傳播快,能馬上聽到訊息,也不需要會讀會寫就能接收資訊,聽眾獲取資訊更方便快捷。第三,廣播是一種便宜的在家就能進行的娛樂方式,在戰爭和經濟蕭條的時候,它取代了戶外活動和社交活動,成了社交和家庭娛樂的主要方式。
打仗的時候呢,戰爭一爆發,電視制作就停了,一直到1946年才又開始做。廣播又方便又便宜,就成了打仗時老百姓普遍的娛樂方式。法國和盧森堡被德國占了,好多受歡迎的外國商業電台都不播了,所以在戰爭期間,英國廣播公司的影響力變得更大了,在很多方面就成了「國家之聲」。
廣播節目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塑造婦女「家庭中心」的形象,推出不少節目來鼓勵婦女勇敢應對殘酷的戰爭。而且它成了一個有效的平台,能疏通家庭情感,鼓舞戰爭士氣,穩定國民和前線戰士的軍心。這些節目肯定推動了婦女「家庭中心」形象的塑造,在強化婦女角色雙重標準之際,也構建了職業婦女的公共形象,對戰後婦女生活路線的選擇產生了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朝著獨立自主的方向發展。
【鞏固「家庭中心」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把英國社會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給破壞了。好多青壯年都出國打仗去了,婦女只能留在國內操持家庭。因為勞動力不夠,不少婦女被工廠招去幹活。這樣一來,社會對婦女的要求就有了雙重標準:得勇敢面對戰爭給家庭生活造成的困難,還得為社會擔起一定的責任。
一、廣播節目裏婦女角色的雙重標準被強化了。
在婦女角色雙重標準被強化這個問題上,廣播節目做了兩件事,一是大力宣傳女性的貢獻,二是鼓勵女性積極就業。1939年11月,【廣播時報】有一篇報道,特別認可了婦女在戰時工業裏的貢獻,還說婦女的雙手是文明的工具。從1941年起,英國開始招募婦女參軍,讓她們做後勤和文書工作,有超過64萬的婦女在武裝部隊工作。
這時候就有相互矛盾的話語體系冒出來了。一方面呢,是鼓勵婦女為戰時的社會經歷以及戰爭勝利出份力,鼓勵她們去參軍、就業;可另一方面呢,社會輿論又覺得家庭婦女出去工作,就把家庭的完整給破壞了,這會讓在前線打仗的丈夫還有其他男性親屬擔心、煩惱。並且,婦女在部隊服役的時候,還不鼓勵她們積極參戰,因為輿論覺得這可能會讓男兵的士氣低落。
【今日家庭】(At Home Today)這個節目老是關註服役工作裏的女性,促使女性適應征兵制度。【今日家庭】的台本表明,當時節目裏給婦女詳細講了政府的就業政策,有給婦女的就業建議,還有關於婦女戰時該起啥作用的觀念宣傳。節目裏大家討論了婦女經營農場、在工廠幹活的事兒,還說要是她們現在在家呢,也許就該走出家門,為以後的戰爭出份力。
空襲期間,為穩定國內民眾情緒,開始不斷推出強化婦女家庭中心形象的節目。廣播還開設了好些專門面向家庭婦女的指導節目,用來安慰她們,激勵她們為戰爭出份力。像【在一起】(In It Together)這個欄目,就給英國婦女講了其他參戰國婦女的生活狀況,像芬蘭和法國的婦女在遭受轟炸時很鎮定,說這是因為婦女們都待在家裏互相照應的緣故。
在【今日家庭】節目裏,女主持人講了自己是怎麽安置一個14口人的家庭的。這家裏有8個小孩、3個租客、2條狗、1只貓和它生的小貓,還有隔壁鄰居呢。她還說:「當媽的能給所有人準備好晚飯,幫忙洗衣服,還能讓他們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準備。」這種說法和節目裏鼓勵婦女走出家門去工作、為戰爭出份力是相互矛盾的。另外,當時英國國內物資緊張,政府搞了戰時供給制度。為了穩住社會上大家的情緒,廣播電台就在面向家庭婦女的節目裏提倡節約資源的想法,想要減輕物資短缺帶來的壓力。
「廚房前線」這個節目呢,除了周日,每天早上8:15到8:20都會播。這個節目的作用啊,就是在家的婦女去買東西之前給她們出出主意,教教她們咋買東西。食品部覺得看【廚房戰線】的都是家庭主婦,而且食品部也參與做這個節目了。它會很積極地審所有的指令碼,就比如說吧,它能在最後關頭要求把一個食譜裏的蘋果換成李子。這種情況也反映出二戰時候英國家庭婦女碰到的兩難境地:又得出去工作,還得操持家裏的事。
【廣播節目突出婦女在戰爭家庭關系的中心形象】
廣播電台制作廣播劇、音樂、喜劇等節目,還報道戰事,這是為了緩解家庭的困窘狀況。這些節目一方面用安撫性的娛樂內容慰藉前線戰士和後方家屬,另一方面能提升士氣。這樣一來,處於戰爭困境中的家庭關系或許能重新連線起來,也讓大家對戰爭勝利充滿希望。
在強調家庭關系的時候,家庭婦女在傳統家庭理想裏是個重要角色。戰爭期間,家庭婦女就成了家庭的象征,構建起家庭婦女「家庭中心」的形象,這也讓戰爭期間的家庭關系聯系得更緊密了,鼓舞著民眾繼續戰鬥。廣播節目有安撫的作用,可能會成為聽眾的情感依靠。有人說,這就像泰迪熊或者毯子能給與父母分開的孩子帶來安全感一樣。當時收聽廣播這個事,正好給那些和家人、朋友以及熟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分開的聽眾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就像有一位受訪者,在被【大眾觀察】的采訪者問到是不是經常開收音機的時候解釋的那樣:很多家庭老是開著收音機,是因為收音機讓人有安全感、能安心。「這麽說吧,是‘國家的聲音’帶來的慰藉、那種熟悉感還有家庭生活讓我們覺得安慰。」廣告把收音機說成是可靠的家庭成員,還暗示買台收音機就是愛國的表現。打仗的時候,聽收音機好像有時候是大家共有的一種行為。無線電廣播著重體現國家和家庭、公共與家庭世界的聯系。
受訪者回憶,對於那些因停電不想出門的女性而言,聽收音機意義非凡。有個婦女講,她在家就聽收音機和織毛衣,別的啥也沒幹,還說「我們老是織毛衣呢」。而且,在二戰的宣傳大戰裏,好多參戰國都發覺,廣播在戰爭宣傳方面有別的媒介比不了的好處:聲音傳達的資訊更直觀,聽眾也更容易接受。
同時,廣播具有即時性,戰線後方的民眾能借助廣播更快捷、方便地知曉前線親友的訊息。1940年1月7日有個部隊服務頻道推出了,這個頻道更加平民化、輕松,打算透過這個頻道制作適合軍人收聽環境的節目,也就是娛樂性的白噪音。這個頻道的節目多樣,新聞談話簡短,吸引了聽眾和評論家。焦點訪談節目比家庭節目更受人喜愛,工薪階層的女性尤其追捧它,因為這個節目是全天播放,而不只是白天播。
1942年的時候,16到20歲的聽眾裏有90%都更愛聽時政節目了。輕松又讓人安心的節目,不光家庭需要,軍隊也覺得廣播節目對軍隊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那些處在陌生環境、不安全或者受威脅狀況裏的人呢,收音機在那,還有它和家庭空間的聯系,這既代表著家,又能給人熟悉、舒適和安慰的感覺。大家覺得廣播能把因為戰爭在地理上分開的家庭成員聯系到一塊兒,對維持家庭關系和個人聯系有幫助。
對於住在招待所裏的人、疏散到陌生環境中的孩子和母親,又或者軍事基地裏的人而言,熟悉的收音機聲讓他們所在之處更有家的感覺。從1940年6月起,廣播節目每天播兩次音樂節目,每次半小時,像「工作時聽音樂」這樣的節目。
當時報紙報道稱:在倫敦東區有很多工廠,不管規模大小,廣播全天都開著……工人們表示這樣能讓單調的生活好過點……讓氛圍活躍起來。有個小工廠主解釋說:「戰爭時期沒多少娛樂活動,大家都神經緊繃,得有點東西讓大家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