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都沒想到,島上幾十萬台軍仰仗了半個多世紀的台島天險,就這樣被大陸一朝瓦解了。
美國軍事專家薩頓最近在【海軍新聞】上刊文稱,中國正在為台海建造一種新型特種駁船。
【國產特種駁船服役想象圖】
分析認為,這些駁船的作用類似美國在諾曼第登陸戰中使用的「桑樹港」人工浮動碼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易於制造,可作為碼頭與浮橋連線,形成通路,讓運輸船可以不依賴港口完成物資裝卸工作。
而且該型駁船似乎還不只有這些功能,有網友檢索論文資料後發現,國產新駁船內建橋板,可以和其他駁船首尾相連。
以至於在理論上,只要駁船的數量足夠多,大陸這邊甚至可以建立數百公裏長的海峽浮橋。與其說這玩意是駁船,倒不如說是海陸連結器。
【【海軍新聞】報道中國特種駁船】
要知道島內「台獨」勢力之所以會在統一問題上表現出十分囂張的態度,除了有美國在背後給他們撐腰外,台灣海峽這個「天塹」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台獨」分子和五角大廈都喜歡造勢說,解放軍的兩棲艦船數量不多,難以一次性向台島投送足夠多的登陸部隊。只要台軍能夠在防禦戰中掌握兵力優勢,就能阻止解放軍登陸。
而且就算台軍人員素質不如解放軍,沒能阻止登陸,台軍和美軍也可以將打擊重心從登陸部隊轉移到運輸援軍與物資的渡海船團上。
【海陸連結器作業示意圖】
跨海登陸作戰,後勤線就是生命線。而承擔起運輸重擔的大型船只,在抗打擊能力與隱蔽性上天然存在短板。不僅十分容易遭到敵軍攻擊,船只被擊沈後人員裝備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再者,就算解放軍有能力憑借主場作戰優勢,完美地防禦了敵軍對渡海船團的打擊,台當局與五角大廈這邊依舊有後手,那就是直接爆破摧毀海峽方向的沿岸港口。
因為按照五角大廈預計,解放軍想要在短時間內向台島運輸援軍與物資,單次運載量可達數百輛汽車的萬噸滾裝船將會是運輸主力。而這類艦船需要依賴港口才能高效運作,只要台當局不給解放軍留下可用港口,那麽解放軍的運輸工作就將受到嚴重影響。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台灣海峽可以說是島內「台獨」勢力最為依仗的「防線」。台軍幾乎所有的防禦計劃以及岸防工程,都是圍繞「海峽難渡」這個前提展開的。
也因此,新的海陸連結器可以說為大陸提供了一個從根源上解決「海峽難渡」問題的可行性方案,讓解放軍可以直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台島幾十年的岸防工程被大陸一朝瓦解,台島再無天險可守。
【海陸連結器多節相連示意圖】
當然,橫跨海峽這件事哪怕是對於坐擁世界第一大工業體系與造船產業的大陸來說,也有些過於瘋狂了。所以這些海陸連結器大概率還是會作為浮動碼頭使用,讓解放軍可以在台島沿岸的任意區域開展登陸行動。
但即便如此,這些海陸連結器會亮相、會量產,也足以體現出了大陸在台海問題上的另一優勢,那就是對海峽水文條件的完全掌握。
正如前面提到,浮動碼頭概念並不是什麽新東西,諾曼第登陸時期就有了。可至今為止,除了二戰時期美國,也沒有其他國家重點發展過類似用途的裝備。甚至就連美國自己也不搞了,轉而用「遠征基地艦」作為平替。
【海陸連結器與滾裝船共同作業示意圖】
究其原因,在於大海的脾氣不好摸,風高浪急是常態,影響浮動碼頭的使用。諾曼第的「桑樹港」浮動碼頭為了應對大西洋的海況,直接是用混凝土做的,全憑自重抗浪,部份結構甚至遺留到了現在。而我們的海陸連結器為了相容機動性,不可能學「桑樹港」設計,只能用其他技術彌補。
在這一過程中,水文數據就顯得尤為重要。前期水文和地質條件的勘測越充分,駁船就越能針對海域環境特點做出改進最佳化。甚至在綜合不同海域的水文數據進行設計後,海陸連結器的運用範圍也會十分廣泛,並不只是作為「台海特攻」。
不過,雖然我們已經在造海陸連結器,進一步完善對台軍事準備了,但這並不等同於「那一天」會很快到來。
【海陸連結器的衛星照片】
因為開源情報顯示,目前已經生產出的海陸連結器只有3-5艘,數量並不算多。雖然外界也不清楚解放軍對這類艦船的需求到底是多少,但考慮到潛在的對台軍事行動將會是自諾曼第登陸以來,人類組織過的最大規模登陸行動。像海陸連結器這種對解放軍十分重要,同時還可能在戰時遭受敵軍針對打擊的配套艦船,數量肯定是不能少的。
而且這些海陸連結器只是解放軍對台軍事準備的冰山一角,為了確保「戰之必勝」,我們這邊必然還準備了其他方案。
所以除非美台主動激化台海局勢,否則大陸這邊大概率會在所有準備都完成後,才開始「千軍萬馬渡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