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後,土耳其作為聯合國軍的一員參與了戰爭,然而,其參戰的結局是被我誌願軍有力地給予了教訓。
盡管在戰場上遭遇慘敗,然而土耳其在戰後獲取了一項益處,而此益處正是他們當初參戰的動因。
換言之,盡管土耳其在戰爭中失利,然而在戰略上取勝,那麽,此言論究竟緣何而起呢?這需從土耳其的一個困擾談起。
【一、土耳其的煩惱】
土耳其的先輩為聲名遠揚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然而,往昔祖上的輝煌已然成為過往,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的戰敗,其慘遭肢解,諸多領土被分割殆盡,僅留存核心區域的少許地域。
此地面積,大致為鄂圖曼帝國鼎盛時期的百分之十四。因國土面積大幅縮減,若仍稱帝國則會遭人恥笑,故而,往昔的鄂圖曼帝國變更為土耳其共和國。
除更名外,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凱末爾,秉持中立之原則,不再介入國際爭端。得益於此,土耳其平安度過二戰,實作了快速發展。
然而,當土耳其全力謀求發展之時,並非毫無困擾,而其中最為顯著的困擾,源自蘇聯。
彼時的蘇聯,乃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起初,蘇聯對土耳其本無甚興致,然而土耳其的一樣事物,卻令蘇聯極為重視。
此物件之名,乃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地處土耳其西北部,為亞洲與歐洲的分界,更是連線地中海和黑海,進而通向大西洋、印度洋的關鍵通道。
而尤為關鍵的是,達達尼爾海峽,乃是蘇聯向西方世界出兵的最優航道。
眾所周知,彼時的蘇聯與美國彼此心存嫌隙,因而對於這樣一條航道,蘇聯方面定然期望將其掌控在自身手中。
於是,蘇聯向土耳其展現出了一種類似於「慈父」的態度。
難道還會發愁找不到打你的理由嗎?蘇聯經一番查閱,最終尋得當年土耳其準許德國海軍透過達達尼爾海峽的檔,據此,將「通法西斯」的罪名加諸土耳其。
罪名既定,接下來便是付諸行動展開攻擊。
在土耳其,總統已更叠至第三任,此任總統為傑拉勒·拜亞爾。當得知蘇聯欲向土耳其出兵的訊息後,拜亞爾陷入極度焦慮之中。
鑒於土耳其長期接受美國的援助,當下其與蘇聯求和已無可能,原本拜亞爾期望美國施以援手,然而美國卻全然不顧。
依當時的形勢演進,蘇聯定然會重擊土耳其。
當拜亞爾猶如熱鍋上的螞蟻般焦灼時,一件意外之事出現,致使蘇聯停止了針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
何事?韓戰。
韓戰的爆發,實則為蘇美兩個大國的正面沖突,而土耳其從中察覺到,這是向美國表好並尋求美國關照的契機。
怎樣對美國表達友好之意呢?唯有一種方式,即投身戰爭以表忠誠。
【二、土耳其積極參戰】
在作出參戰決定後,土耳其呈現出極為踴躍的態勢。
1950 年 6 月,美國發出組建「聯合國軍」的指令之際,土耳其率先響應並報名參與。7 月,該國完成出兵兵力的組織,隨即大舉進發。
與此同時,土耳其政府向北約送出了一份關於加入該組織的申請給美國。
需註意,此乃土耳其的實際意圖,其欲透過出兵北韓向美國示好,以求得美國準許其加入北約。
一旦加入北約,自身安全便可獲得保障。
然而,當時美國雖對土耳其向北韓出兵的舉動表示認可,卻未準許其加入北約的請求,豈會因出兵一事便允其加入北約?那是不可能的,此事暫且擱置。
此結果使土耳其總統拜亞爾頗感詫異,然而卻無可奈何,即便勉為其難也必須應對,畢竟自己有所求於人,況且已然抵達。
最終,土耳其的軍隊歷經數月的長途跋涉,於 1950 年 10 月 18 日,抵至南韓釜山港。
需著重指出的是,於次日,即10月19日,中國誌願軍進入北韓。
抵達北韓後,土耳其的軍隊歸編至美軍第25步兵師,而其首次作戰,做出了一件令眾人驚愕不已的事。
1950 年 11 月 7 日,土耳其旅受令,需奪取名為噶日嶺的戰略要沖,此乃德川通向介川的必經之地,意在截斷我誌願軍穿插部隊的向西行進路線。
肩負任務,土耳其人向目的地進發,然而在其行進途中,猛然察覺,前方存有「中國人」。
起初,土耳其人對自己的所見心存疑慮,待他們仔細辨認旗幟後,便確信此為「中國人」無疑。
為何他們如此篤定呢?緣由在於那支被土耳其視作中國人的隊伍中,有一面顯眼的青天白日旗。
至於韓戰中此旗幟出現的緣由,實則頗為明了。韓戰爆發後,蔣介石察覺到契機,為獲取第一手情報,竭力向戰場派遣了一個觀察團。
該觀察團抵達戰場後,始終與韓軍相伴。
然而土耳其人並不知曉其中詳情,他們僅明白這是中國人的旗幟,遂未加思索,即刻發動攻擊,將那既有南韓士兵,又有蔣介石所派人員的群體打得鬼哭狼嚎。
在戰鬥行程中,即便南韓士兵以多種語言向土耳其表明自身身份,然而殺紅了眼的土耳其軍隊全然無法停止行動。
最終,韓軍失利潰散。
誠然,其後此誤會得以澄清,而當南韓人向美國悲切控訴土耳其的「惡劣行徑」時,美國權衡後,認為土耳其更為重要,故而此事最終未作進一步處理。
南韓人所遭受的這頓毆打,算是徒勞無益地承受了。
在歷經此般烏龍事件後,未明自己所擊乃友軍的土耳其旅自信心猛增。其後,依令趕在誌願軍之前,抵達噶日嶺。
噶日嶺之地,地勢險絕,其旁有兩座高地,且噶日嶺自身乃高達千尺之山峰,而德川至介川的唯一公路,蜿蜒於噶日嶺之山腰。
故而,此地屬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倘若土耳其旅悉心戍守,那麽我誌願軍要透過此處確有一定難度。
鑒於此,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命土耳其旅急速趕赴噶日嶺。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土耳其旅雖抵達該地,卻未能阻攔誌願軍向西推進。
彼時,我誌願軍抵達噶日嶺之際,察覺土耳其旅已先期抵達且屯駐於山頂。值此夜晚時分,經緊急研討,誌願軍決定實施夜襲。
一聲指令下達,誌願軍戰士著手向山頂行進,為避免產生聲響,他們褪去鞋子,赤足踏入一尺余深的雪地中,快速朝山頂進發。
身處山頂的土耳其人,全然未料到自身會遭包圍,亦不曾料想有人會於夜半時分悄然摸上山來。
據曾參與此役的342團團長孫洪道回憶,當他們即將登上山頂之際,不但聽聞土耳其人談笑之聲,且嗅到了土耳其人烤肉散發的香味。
也就是說,彼時的土耳其人,全然處於松弛狀態,然而緊接著,眾多手榴彈自天而降。
盡管土耳其人在短暫慌亂後嘗試組織反攻,然而有利地勢與主動權為我誌願軍所掌握,誌願軍僅耗時10分鐘,便終結了此場戰鬥。
其後,土耳其旅的八十余人,不知是因過度食用烤肉還是對狀況不明,竟對我誌願軍實施反擊。
既然你已實施反擊,那麽予以回擊便是理所當然,最終,這八十余名土耳其士兵再度被全部殲滅。
在激烈交戰期間,土耳其人察覺形勢不利,遂向駐紮於介川的土耳其旅部發送求救電報,然而,不知是出於自尊心因素,亦或其他緣由,總之未對自身處境予以如實呈報。
故而,土耳其旅部覺得此處難題不多,且此前戰勝「中國人」的成果使他們極度自負,遂僅調遣一支大約兩百人的隊伍前來增援。
而這兩百余人的隊伍,終究被我誌願軍盡數俘獲。
此役,土耳其軍隊以失敗收場,有559人被殲滅,59人遭俘虜,其余少量人員向介川潰逃。其後,我誌願軍稍作休整,即刻向介川進發。
【土耳其旅的末路和收獲】
1950 年 12 月 28 日,誌願軍第 38 軍第 114 師的第 342 團、第 340 團等隊伍行至介川周邊的陽站,陽站往東二十裏處,即為介川。
彼時,陽站駐有土耳其的一個加強營以及一個榴彈炮營。當發覺自身被誌願軍重重包圍時,這些土耳其人展現出了非凡的戰鬥力。
然而,他們所面對的是誌願軍,特別是熟練施展「三三制」戰術的誌願軍,故而,僅耗費30分鐘,他們的四個高地便被我誌願軍攻占。
誠然,即便處於此般劣勢之中,土耳其旅的戰鬥力頗為強勁,其為謀求突圍,在四周皆被誌願軍圍困之際,仍舊拼死抵抗,硬是成功抵禦誌願軍整整一個夜晚的進攻。
直至次日上午十時,此般土耳其軍卒終歸潰敗,我軍殲滅其近六百人,余部向軍隅裏逃竄。
兩次遭受重挫,土耳其旅的信心產生動搖,美國人也明確知曉了土耳其旅的實際戰鬥能力。自此以後,美國人便不再安排土耳其旅與誌願軍正面交鋒。
據事後統計,土耳其旅參戰之初有五千余人,其中被誌願軍殲滅的達741人,另有兩千余人受傷,163人失蹤,244人被俘,且非戰鬥減員兩百余人。如此計算,這支五千多人的隊伍,傷亡人數逾三千五百人,戰損比超70%。
歷經數千裏的長途跋涉,又在海上漂泊數月,最終落得如此結局,著實令土耳其政府痛心疾首。
在深感痛心之際,土耳其政府決意再度與美國商議其加入北約之事,倘若能夠順利成為北約成員國,如此巨大的損失亦可認為是有所值當的。
那麽,美國對土耳其加入北約持何種態度呢?
確切而言,美國並不期望土耳其成為北約成員,其緣由頗為直白,即從心底對土耳其存有輕視之意。
然而,相較而言,美國尤為不願土耳其淪為蘇聯的前沿陣地,更不想讓達達尼爾海峽為蘇聯所掌控。
故而,在對利弊加以權衡後,美國在1951年9月19日於渥太華舉行的北約理事會上,最終準許土耳其加入。
需指出的是,彼時美國的態度表明,其並不認可土耳其加入北約是因其在韓戰中出兵所致。
然而,土耳其政府持有不同看法。
於彼時的土耳其政府而言,其在北韓戰場的表現雖不盡人意,然而也算是「為己方軍隊奮力拼搏過」,故而,彼此皆為「自己人」,理應準許其加入。
與此同時,土耳其政府宣稱,土方向北韓出兵,「有益於西方對土耳其在西方整個防禦體系內地位的重新考量」。
直白地講,倘若我傾向於蘇聯,你們將不會有順遂之日。
基於此般緣由,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為抗衡蘇聯於歐洲的威脅,務必要強化東地中海區域的防禦,而土耳其在此當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就隨之凸顯。
蘇聯對土耳其加入北約這一結局頗為懊惱。
赫魯曉夫曾對蘇聯試圖以武力手段掌控達達尼爾海峽乃至土耳其的行為作出評價。他在1957 年表示:「我們終止了【蘇土友好中立條約】,並對他們(土耳其)做出無禮之舉。此為愚行,致使我們最終失去了友好的土耳其。」
這表明,蘇聯人非但未獲取期望的益處,反倒致使土耳其倒向了西方陣營。
就英美而言,土耳其誠然已加入北約,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甘願與土耳其處於同等地位。當時,土耳其的實質就是一顆棋子,因其特殊地理位置而對北約組織具有一定作用,所以才被允許加入。
然棋子終究僅為棋子,故而自初始之際,禍根便已深埋。
尤其在蘇聯解體後,土耳其的作用顯著減弱,故而土耳其同美國及北約的嫌隙愈發凸顯,雙方沖突頻現,受多種因素影響,土耳其在脫離北約的行程中漸行漸遠。
此乃無奈之舉,畢竟起初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土耳其不過是一枚棋子罷了,故而,身為棋子,就當有此覺悟。
然而,此皆為後述之事。起碼在彼時,土耳其達成了戰略目標,如此一來,其於韓戰中所遭受的失敗及損失,在當時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故而,就此方面來看,在戰場上遭受重創的土耳其,雖戰敗,然卻獲取了戰略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