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人說這就是水分子,這顯然是不對的。體量不對,研發廠所也不對:水分子至少接近200噸,而目前這個也就是其四分之一的重量尺寸。但這已經是作為一家戰鬥機研發廠所,到目前研發成功並且已經飛上天的最大也是最重的新型號了。從5.5代機以後,戰鬥機與轟炸機都在向高度隱身的、大飛翼的方向殊途同歸,因此會給一些非專業人士造成認知錯覺。作者很早就說,5.8代機大概率不是類似B2的等腰梯形三角翼加蘭姆達襟副翼的造型,而是雙三角翼,果然說中。而看其體量,相對於伴飛的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其機長似乎多出來非常有限,甚至完全不多。考慮到伴飛者全長不超過21米,那麽新飛翼的全長絕不會超過25米,這是連前臨時空速管都算上的;但是其真實寬度卻十分驚人,
伴飛機型全寬不會超過14米,而新飛翼全寬至少是20米級別,最少也在19米以上,這樣就有非常寬大的內部空間。可以攜帶更多的內油,實作超級大航程。同時在全機結構上也可以從不同方向全面強化,實作巨大的內彈艙與非常高的極限過載系數。但是這麽做對飛控的要求是驚人的高,但是對研發單位這都是小菜一碟。整機非常小的長寬比的中飛翼,也造成機頭部份絕對的相對寬大,可以有非常舒適的前駕駛艙。傳說是類似轟炸機的雙座並列,現在看實作的概率很大。整體布局也很像是3發:因為仔細看尾部確實是3個發動機艙。而進氣道明顯是3個:機頭之下是2大加烈進氣道,機背中部還有一個背負式進氣道。如果不是3發,而采用3進氣道實在是匪夷所思。因此判斷是2台傳統渦扇,
再加上1台大推力廣域新式發動機。采用2大加烈而沒有采用DSI鼓包進氣道,顯然有3倍音速以上飛行的進氣考慮;畢竟DSI鼓包進氣道一旦超過2.8馬赫,也就不太適合了。至於3個尾部噴口,目前幾乎完全看不清。這說明進行了極度的扁平化壓縮,這樣無論在雷達波層面,還是在紅外線層面,都已經隱身到極致。全機也沒有任何固定的垂直方向的氣動操縱面,而是靠主機翼2側邊緣的一共4個可變換翼面,在起降期間大角度傾斜來代替;而全速平飛戰鬥狀態下則可完全放平,這樣的隱身能力堪稱無與倫比。全機明顯是雙前輪,外加主起落架都是雙輪,這樣可以判斷全機最大起飛重量在50噸甚至55噸級。而且雙前輪未來可以直接上艦彈射,作者很早也說過未來機型海陸通用。雖然全重巨大,
但是極大的機翼面積也造成綜合翼載荷非常小,甲板完全可以承受得了。假設50噸滿載起飛,基本就是20噸空重、20噸內油、加10噸內建重彈藥。作戰半徑3500公裏起步,一次空中加油後作戰半徑拓展到5000公裏以上。短粗的整體布局,雙並列座艙,都會增加中低空阻力,導致有效航程下降。不過新飛翼正常巡航高度都在2萬米以上,最大升限估計可以到6萬米,因此空氣阻力大的問題已經提前解決。仔細看機頭兩側腮部似乎有2個缺口?其實不是缺口,而是偏淺色的透薄材料,應該是側向相控陣。最值得註意的是,新飛翼首次公開飛行,就與伴飛機一起飛出了一個半徑最多600米的U型急轉彎。這是當今的任何轟炸機甚至戰鬥轟炸機都做不到的。要知道F16的最小U彎半徑也在1.2公裏以上,
50噸級的龐大機體,沒有任何固定的垂直氣動操縱面,卻能實作頂級戰鬥機的極限小轉彎半徑,這說明該型號的飛控已經登峰造極,完全可以與任何頂級戰鬥機進行全面空戰,當然是在極端條件下。一般都是超高空高速,高舉高打,普通敵機根本沒有與之面對面的機會。早就說過五角大廈聖誕要加班,畢竟這是第一種斷崖式領先的全新型號,復姓獨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