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淩晨時分2輛以軍坦克破門而入,闖進維和營地,與此同時有連續的爆炸聲響起,敏感時刻410名中國士兵已做好準備。
黎巴嫩的黎明並不平靜,聯合國駐黎維和部隊再次卷入了戰火,2輛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戰坦克轟然撞開了營地的大門,將全副武裝的士兵送入了聯黎部隊的陣地。
【以色列坦克】
面對突發情況,聯黎部隊迅速展開協調,嘗試用外交手段止住這股鐵流,最終以色列的坦克在45分鐘後撤退。
然而,事件的余波並未消散,僅僅兩個小時後,營地附近就響起了炮彈的爆炸聲,煙霧飄蕩在營地上空,頓時將維和人員置於無形的威脅之中,15名人員因此受到不明氣體侵襲。
那麽,為什麽以色列要頻頻越界?以色列方面給出的理由是黎巴嫩真主黨的武裝分子正在進行襲擊,地點距離維和營地非常接近,一輛坦克在掩護傷員撤退時,倒車「不慎」闖入了營地。
對於炮彈的爆炸以軍則表示他們釋放了煙霧彈進行掩護,但其行動對維和部隊「不構成」威脅。
【駐黎維和部隊】
隨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是將矛頭指向了聯合國,聲稱聯黎部隊的存在反而為真主黨提供了庇護,將強硬態度擺在了明處。
從歷史上看,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而掌控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武裝與以色列之間更是敵對不斷,在此背景下,聯黎部隊的介入本應成為緩和局勢的關鍵力量,但以色列眼中的聯黎部隊仿佛成了一塊「絆腳石」。
值得註意的是,聯黎部隊並非作戰部隊,而是以工兵和醫療兵為主的維和組織,他們遵循「當事方同意、中立、非自衛或履行授權不使用武力」三原則,除非遭遇猛烈攻擊且無路可退,否則不會動用武力,因此難免顯得有些被動。
國際社會對此反應強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維和人員表達敬意,並要求保證其安全,與此同時聯黎部隊的成員國也開始發聲,40個國家聯合譴責了以色列的攻擊,然而真正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在現實中有效制止這種襲擊,單靠言辭顯然是不夠的。
【駐黎維和部隊巡邏】
地區局勢的不穩定不僅僅涉及到交火雙方的軍事策略,更關乎全球政治力量的角逐,對於這些國際社會而言,支撐、譴責或者調停都是對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考驗。
唯一稱得上是好訊息的,是中國維和部隊目前處境較為安全,410名赴黎官兵已在掩體中度過了十余天,並全員更換了防護裝具,做好了穩妥應對的準備。
作為和平的象征,維和部隊肩負重任卻身處險境,在紛爭的前沿,如何保護這些維和人員也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急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