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烏克蘭軍隊在黑海地區釋出了一段影片,顯示一架俄羅斯蘇-30SM戰鬥機被烏克蘭士兵用便攜式防空導彈擊落。盡管蘇-30SM並非俄羅斯空天軍中最先進的飛機,但憑借其卓越的機動性以及現代化的雷達和電子器材,似乎不至於遭遇如此境遇。那麽,這一事件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烏克蘭是否存在誇大戰果的情況?根據以往的情況來看,烏克蘭軍方有不少諷刺的記錄,曾多次誇大戰績。例如,官方聲稱已擊落20架以上的蘇-30戰機,但根據第三方統計網站Oryx的數據,確認的數量只有11架。
影片中拍攝的蘇-30SM隨後被擊落,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次的情況與以往謊報的事件截然不同,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0SM被擊落的全過程被清晰地記錄下來,這實屬罕見。現代空戰基本上不再發生近距離的「狗鬥」,雙方通常在很遠的距離內發射空空導彈來試圖擊毀對方。因此,能夠拍下對手被擊中的瞬間非常不易。如今,現代空戰的戰果通常依賴於事故後的墜毀報道或衛星影像來確認,而這樣的錄像往往只有地面防空導彈部隊有機會捕捉到。然而,在作戰過程中,對方的飛機往往飛行在接近一萬米的高度,想要拍攝到畫面並不簡單。從本次事件的畫面來看,俄羅斯戰鬥機飛行的高度相當低,這間接支持了便攜式防空導彈可能擊落它的觀點。
去年九月,烏克蘭軍隊在攻打鉆井平台時正巧遭遇了俄軍的蘇-30戰鬥機。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第三方網站的報道,9月11日,烏克蘭軍隊在黑海西部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突襲。盡管烏克蘭已不再擁有海軍,但在兩年多的戰爭中,他們頻繁利用自殺式無人艇,這給俄羅斯黑海艦隊帶來了嚴重損失,迫使其撤離附近港口,轉向俄羅斯內陸港口。這一變動導致俄羅斯在黑海西部的控制進一步減弱,這也是當天烏克蘭快艇部隊采取行動的背景。
當時烏軍的目標是什麽呢?實際上,在蛇島東側與克里米亞半島西部的海域中,分布著許多海上鉆井平台。這些平台自戰爭開始以來就一直處於停運狀態,但它們的結構非常堅固,適合安裝監控器材。早在2023年,俄軍就在一些鉆井平台上布置了偵察與電子戰器材,以便監控和追蹤烏克蘭軍隊在黑海西部海域的所有行動。然而,這些海上設施頻繁遭到烏克蘭自殺無人艇的攻擊。9月11日,烏克蘭派出了兩支部隊:一支是無人艇小組,主要目標是攻擊已安裝監控器材的鉆井平台;另一支則是有人艇小組,針對其他石油鉆井平台展開攻擊,尋找機會登陸並布置新的器材。
▲去年九月,烏克蘭軍隊對黑海的鉆井平台發起了攻擊,圖片來源:網絡。
過去,烏克蘭情報總局的特種部隊通常承擔這類任務,而此次也不例外。在烏克蘭軍隊展開行動時,一架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0SM戰鬥機忽然出現在黑海上空。根據烏方的訊息,這架戰鬥機在被擊中之前發射了四枚Kh-31型反輻射導彈。顯然,它的攻擊目標並非有人或無人艇,而是烏克蘭敖德薩沿岸的一些雷達設施。這架蘇-30戰鬥機顯然對這片海域上漂浮的小艇毫不知情。
從畫面來看,這架戰鬥機的飛行高度極為低空。烏克蘭公布的影片正是在夜間拍攝,因此色彩上顯示出獨特的特征。影片中可見,一枚導彈從海面發射,隨後迅速進入雲層。不久後,空中便閃現出一個巨大亮點,明顯表明戰鬥機已經遭到擊中。俄羅斯方面也證實,俄羅斯空天軍指揮部門在當天早上5點多失去了與這架戰鬥機的聯系。之後,米-8和卡-27直升機被派出,在戰鬥機雷達消失的海域進行搜救。這兩架直升機最終確認,海面上發現了蘇-30戰鬥機的殘骸和漂浮的航空燃油,證實了飛機已墜毀,但至今仍未找到飛行員。
2024年9月11日,烏克蘭軍隊的小分隊在黑海區域的作戰路徑,圖片來源:網絡。
烏克蘭軍隊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實際上受到了不少意外因素的影響。首先,俄羅斯未能偵測到烏克蘭軍隊在黑海西部的活動,表明其情報系統存在嚴重問題。早在2023年9月,烏軍便對該地區的鉆井平台實施了攻擊,然而俄軍似乎並未修復當地的監控器材,導致情報能力大幅下降。在蘇-30戰鬥機出動之前,根本未能提供相關的安全警告。其次,烏克蘭快艇上的部隊也沒有預見到俄軍會派遣戰鬥機支援,考慮到他們裝備的是便攜式防空導彈,這類武器的射程極其有限,通常用於對付直升機。而在這一海域,俄羅斯出動武裝直升機的機率並不高。因此,這些快艇上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更像是形式存在,而非專為攻擊俄軍戰鬥機而準備的。
烏克蘭特種小分隊正在黑海西部海域執行任務,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麽,究竟此次戰果所使用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是什麽型號呢?由於缺乏現場影片,我們只能進行推測。實際上,這很可能是烏克蘭從蘇聯繼承的「針」式便攜式防空導彈,或者是美國支援的「毒刺」導彈,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毒刺」防空導彈主要被烏克蘭陸軍使用,且主要套用於陸地作戰。因此,在海上用快艇襲擊鉆井平台時,攜帶這種導彈的可能性非常小。而「針」式防空導彈則不同,它是在蘇聯時期開發的,烏克蘭這邊有大量庫存。其代號為9K-38,同時還有專門的船用版本,北約代號為SA-10。由此可以推測,這種便攜式防空導彈可能已經裝備在烏軍的小型艇上,而不需要額外攜帶。
▲烏克蘭軍隊使用的「針」型防空導彈,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公開資料,這款防空導彈的最大射高僅為3.5公裏,這意味著當時蘇-30戰鬥機的飛行高度不會超過這個數值。俄羅斯方面宣傳稱,雖然蘇-30SM戰鬥機配備的是被動相控陣雷達,但它在對一般空中目標的搜尋能力上也達到了400公裏的極限,並能在200公裏的範圍內同時追蹤15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4個。既然這款雷達效能如此出色,照理說飛機的飛行高度不應如此低。
實際上,蘇-30的雷達在地面和海面搜尋方面的能力並不是特別出色,但也絕對沒有差。根據俄方釋出的數據,它可以在80至100公裏的範圍內探測到海面上的驅逐艦。對於更小的海上目標,探測距離會顯著縮短,但通常也不會低於40至50公裏。
▲蘇-30SM戰機,圖片來源:網絡
更為重要的是,這架蘇-30戰鬥機的目標是位於烏克蘭奧德薩沿岸的雷達設施。這些雷達的探測工作顯然在之前就已完成,相關的座標和位置資訊都提前錄入了電腦中。飛行員的職責是按照預設的航線飛往指定的打擊位置,釋放導彈後便可返回。從任何角度來看,這種低空飛行都是沒有必要的。不過,有觀點認為,俄羅斯空天軍這架戰鬥機攻擊的目標可能並不是普通雷達,而是與防空導彈系統相關的雷達。在俄軍的戰鬥策略中,完成類似「壓制防空系統任務」後,他們通常會降低飛機飛行高度,以避免被空中「漏網之魚」發現。例如,這架蘇-30或許是希望透過低空飛行來躲避其他防空雷達的偵測,隨後迅速逃離。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未能及時探測到海面上的威脅,最終被擊中,飛行員可能甚至沒有機會跳傘。
總體來看,失去一架蘇-30對俄軍來說仍在可承受範圍內。然而,這一事件對士氣造成的打擊顯而易見,也警示著俄軍:在黑海地區執行任務時,即使是空軍也必須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