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之前曾表示:如果解放軍選擇「武力收台」,美軍將以數千架無人機,攻擊解放軍的收台部隊,從而在台海打造「地獄景象」。外界普遍在解讀帕帕羅上將的這番話做出了兩個解讀:其一,帕帕羅是想虛張聲勢,嚇阻解放軍對台「動武」。此外作為軍方將領,帕帕羅在說話時畢竟不用像拜登、布林肯那樣謹言慎行,他可能是想借所謂的「地獄景象」威脅傳達出一個資訊:一旦大陸對台出兵的話,美軍將會直接介入。
帕帕羅口中的「地獄景象」到底是什麽?難道是虛張聲勢?
不過考慮到帕帕羅並沒有最終的決策權,而且類似的話,過去美軍將領也沒少說,所以除了威懾、嚇阻性的意味外,根本難以看到未來美國出兵的前景,畢竟美國真正的決策者在做決定時必然不會非常草率,甚至就連一向很「親台」的美國國會也從未發出類似的訊息。
其二,帕帕羅可能並非危言聳聽,因為他在談話中已經明確提到了數千架無人機。而美國海軍之前也曾提到了一個所謂的「復制器」計劃,大量生產無人載具,包括無人機、無人艇等,戰時將它們投放到台海,以應對解放軍的登陸艦隊。
如果從現實情況看的話,美軍是想用成本更低的無人艇和無人機,利用數量優勢在台海打造「蜂群」和「狼群」戰術,奪取台海的制海權。
美軍之所以盯上無人機和無人艇,主要是自身實力不濟,戰爭形態發生了新變化。過去為了阻止美軍艦隊戰時介入台海,解放軍發展了「區域拒止」,而近年來,隨著中美造船業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美國海軍在軍艦數量方面已經落後於中國海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數量差距只怕會更大。
如果再按照傳統的套路想在戰時介入台海,顯然行不通。在烏克蘭戰場上無人機得到了非常好的套用,同時無人艇在黑海也是大殺四方,烏克蘭雖然沒有軍艦,但依靠成本低、體積小的無人艦直接削去了黑海艦隊三分之一的實力,黑海艦隊最後直接撤出了克里米亞,烏克蘭面對的海上威脅就這樣被消除了。
美軍看到無人艇在黑海的表現認定這是一款「不對稱」作戰的利器,如果在戰時將無人機和無人艇以數量優勢投放到台海,不僅能夠突破解放軍的「區域拒止」,甚至還能夠在台海威脅解放軍的登陸艦隊。
美軍的「復制器」計劃主要是想利用數以千計的無人機打造一個「蜂群」
因此從這一點看的話,帕帕羅的「地獄景象」似乎還真不是吹的,至少在美國人看來,這倒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一)帕帕羅的「地獄景象」是一種新型作戰形態
10月16日,台灣【上報】的一篇文章更詳細地闡述了帕帕羅的「地獄景象」構想。文章首先表示:帕帕羅和美國海軍的構想可能揭開了一項軍事革命,企圖將作戰模式,從過去的「擊殺鏈」,升級為更有效率的「擊殺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之前美國五角大廈的官員曾率領26家生產無人機與無人機反制系統的公司代表竄台,與島內的廠商討論,合作打造無人機生產鏈。這看起來可能與工業合作、武器生產有關,但美國可能更想把台灣納入「地獄景象」的構造中。
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何謂「擊殺鏈」,要如何升級成「擊殺網」?「擊殺鏈」指的是發動攻擊的步驟,一般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在冷兵器時代,通常都由一個作戰單位獨立完成以戰場上的騎兵來做例子,他在作戰時會先搜尋戰場上的敵人,這是第一步的觀察,在發現敵人蹤跡後,會進一步確認敵方的位置,並借此調整自己的行進方向,準備發動攻擊,這是第二步的定向。
接下來就要思考采取何種攻擊方式最可行,這是第三步的決策,最後發動攻擊,這是第四步的行動。在傳統戰場上,一個騎兵就是最小的作戰單位,可以獨立完成這四個步驟,當「擊殺鏈」放大到整個騎兵團時,也可以讓不同的騎兵分攤這些工作。比如由斥候騎兵偵察,騎兵團指揮官進行決策,重裝騎兵攻擊,完成作戰任務,這就是最基礎的「擊殺鏈」。
進入到現代戰場,機械化的作戰單位,通常都是由數人組成。如多數的主力戰車都是由四人操作,由車長指揮駕駛移動,車長與射手進行搜尋觀察,在發現目標後,車長會命令駕駛員改變行進路徑,進入合適的作戰位置,射手則用激光測距儀測距,完成定向的工作。車長接下來再針對目標的特性,進行決策,選定攻擊路線、彈藥種類。最後填裝手填裝彈藥,射手瞄準射擊,完成攻擊行動。四個人必需緊密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戰力,一個人無法自己獨立完成。
再進一步,現代化炮兵部隊更需要跨兵種合作。通常戰鬥中的步兵要求火力支援,會由前進觀察官完成觀察工作,並將座標傳回炮兵陣地,交給計算單位解算射擊參數,並調整火炮方位,完成定向,炮兵指揮官決定炮擊方式,先試射數發來修正彈著點,再進行效力射,完成整個炮擊行動。
而在未來的戰場上,火力支援單位的作戰模式,更是在炮兵部隊的基礎上,大振幅的進步。例如扮演觀察角色與定向工作的,已從地面上的前進觀察官,變成空中的斥候直升機、各式無人偵察機,甚至是太空衛星。
現在美國依靠傳統的航母介入台海變得越來越難,只能另尋它法
擔任決策工作的,除了指揮官以外,更可能是完全自動化的戰鬥管理系統,能快速提供各種行動方案,包括傳統的炮擊、多管火箭、自殺式無人機、甚至是巡航導彈或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供指揮官選擇最合適的攻擊方式。
當獲取敵方目標的方法,變得如此多元時,決策流程也會變得極為復雜,最後的攻擊行動方案,更不是只有一個選項,「擊殺鏈」已交織成一個網狀,橫跨不同的兵種,要如何整合與管理這麽龐大的「擊殺網」,將成為一個新的難題。
就目前來看,匯入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最有希望解決整合、管理龐大「擊殺網」的方案,因為只有人工智能技術,才有辦法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並做出最佳的決策。例如,遍布戰場上的地面部隊、戰機、軍艦、無人載具、太空衛星,不斷透過資料鏈,傳回各種敵情,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觀察這些資料,並分析出最有威脅性或最重要的可能敵方目標,派遣最適合的單位,前往辨識並定位座標,以發動攻擊。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戰場局勢與作戰目標,快速擬定不同的作戰方案,供指揮官做最後決定。
在這些作戰方案中,當然也會羅列出適合執行摧毀任務的不同攻擊部隊,並分析各個作戰方案之間的利弊。這樣的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可以計算出「擊殺網」中最有效率、成功率最高的路徑,選擇出觀察、定向、決策與行動的最佳組合。這種管理與快速運算能力才是未來戰場的決勝關鍵。
而美國想在台海部署數以千計的無人載具來嚇阻、阻滯大陸對台「動武」就是這種「擊殺網」的新實驗。這裏面有這麽幾個點值得觀察:台灣最大的地理屏障其實就是台灣海峽,而大陸對台作戰最大的地理障礙同樣也是台灣海峽。兩岸之間沒有陸地直接接壤,這就意味著只要掌握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台海之戰的勝負已定。台灣【上報】認為:以今日無人載具的發展情況看,以無人機速度最快,無人艇次之,無人地面載具最慢,畢竟陸地上的狀況最復雜。美軍研究、操作無人機已十余年,技術最為成熟,無人艇則在全速發展中,已有少數進行測試部署。因此美軍的確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利用無人機來控制台海,或以無人艇巡航周邊海域,而不必處理目前仍有許多技術難題的無人地面載具。
台灣【上報】還認為:台海其實很狹小,作戰空間非常有限,不像俄烏邊界那麽綿長,美國只要投入一定的資源,就能防守整個正面。
現在無人艇已經成了當今海戰中新型作戰工具,它有時能夠擊敗傳統軍艦
那麽台媒做的這兩個評估如何呢?如果單從無人化作戰載具看的話,台媒可能忽略了一點:大陸的無人載具的發展並不遜於美國,甚至超過了美國。大陸的「大疆」可是世界知名的無人機企業,更重要的是,大陸的無人機甚至比美國無人機更強。之前美媒就曾披露:烏克蘭曾抱怨美國的無人機沒有大陸的無人機好用!
(二)台灣有可能會加入美國的「復制器」計劃
那麽台灣會在美國構造的無人載具「擊殺網」上扮演什麽角色呢?按照美國人過去的表現,既然設想自己介入台海,就絕不會讓當事人台灣閑著,畢竟仗是在為他打,否則自己豈不是成了「冤大頭」。
根據台灣【上報】的說法,美國26家與無人機有關企業竄台有可能是想讓台當局加入所謂的「復制器」計劃。「加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台灣按照美國的標準生產美國所需要的無人載具;另一種則是台灣生產自己的無人載具,然後再透過技術網絡手段加入美國的「復制器」計劃,和美國產的無人載具協同作戰。
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案,既然要把台灣納入到美國在台海的「擊殺網」,勢必會涉及到「建構共同作戰影像」的問題。所謂的共同作戰影像是指雙方的數據鏈可以相通,讓美軍能直接讀取台軍的戰場資訊,同樣台軍也能即時獲得美國的情報。過去台軍方一直希望能夠和美國加強雙方資訊系統的建構,共享作戰情報。在台軍看來,畢竟自己處於台海的最前線,而美國則擁有強大的情報能力,雙方能互補有無。而在當下的局勢中,美國也越來越傾向這一點,如果到了戰時,美軍也需要即時了解台軍在戰場上到底打得如何,能否撐住,然後自己才能作出下一步的決策。說得更直接點:如果台軍向美國發送情報,表示自己快撐不住了,或許美軍幹脆就不來了。
但如果從實際情況看的話,一旦美國和台軍方構建了「共同作戰影像」,它所產生的威脅還是非常大的,或許對解放軍而言,需要依靠強大的電子戰來破解雙方的「共同作戰影像」。
值得註意的是,台灣近年來也在著力打造無人機
但對於這一設想,台灣【上報】同樣也提出了兩個質疑:其一,如果在作戰層面和美國綁得太緊,台灣可能會被束縛手腳,因為台軍的行動將受制於美國,這就意味著台軍所有的行動將以美國的利益考量為基準。類似的案例其實在當今世界並不少見,在俄烏沖突中,烏克蘭由於太依靠美國,所以在很多作戰行動中不得不受制於美國。
台灣其實也吃過美國的虧,過去台灣希望將「天弓」導彈與新竹樂山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連在一起,因此曾多次希望美方給出相關參數,好讓台「中科院」能自行整合,但美國以機密為由拒絕,反而要台灣提供「天弓」導彈的原始碼,由美國協助納入「天弓」導彈,台灣立刻不幹了,因為這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天弓」導彈的控制權交給了美國人。
其二,無論是帕帕羅口中的「地獄景象」,還是美國海軍的「復制器」計劃,說到底無非是想利用大量的無人機「嚇阻」大陸對台「動武」。從理論上講,這代表著美國不需要向第一線派出作戰人員。美國過去也曾嘗試過,由美國本土的操作人員,透過衛星遙控無人機,在中東地區執行作戰任務,而且這樣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未來美軍的無人機操作人員,很可能遠在夏威夷、阿拉斯加、甚至是美國本土。
由於不存在潛在的人員傷亡風險,美軍戰時介入的意願恐怕會非常高。美軍畢竟遠在千裏之外,即使有「共同作戰影像」,能否與在第一線的台軍配合完全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解放軍完全掌控台海的制電磁權,不排除這些無人機會迅速墜下,甚至打到台軍自己的身上。
另外,大量采用人工智能是否可靠,也是另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在復雜的戰場上,誤擊是很常發生的事,即使再小心,都曾發生「愛國者」導彈擊落友軍戰機的意外。若數千架無人機都仰賴人工智能的操控,但凡中間有一個程式出現失誤,可能無人機將全部癱瘓,更不要說參戰了。
美軍想利用無人機打造「地獄景象」,背後需要依托人工智能
綜合判斷的話,帕帕羅口中的「地獄景象」應該就是一場以人工智能為基礎,操作無人載具的新型作戰形態。而若想操作千裏之外的無人機,勢必也離不開高空衛星的配合,對解放軍而言,破局的關鍵可能就在高空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