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南海第一大島初具雛形

2025-02-02軍情

前言

南海造島戰略,是中國為保有基本的南海治理情況,所實施的國家戰略,因此前,一眾東南亞小國無故搶占中國南沙群島,這對我們捍衛國家領土主權有所不利。

造島戰略的來由,便是如此,但我們的格局,可沒有這麽小,中國強大的科技實力,讓我們能夠實作更遙遠的目標,造出個——南海第一大島,尋求更好的南海治理狀況。

但這個過程,肯定是會有很多「外力」來搗亂,畢竟企望中國崛起的國家,是少數的,那麽在如此情況下,我們的目標能實作嗎?

一、南海之名

關於中國的南海問題,是中國人民一直放在心上,難解問題之一,雖說是難解,但總體的看,南海一事的解決,是一場持久戰。

最好,最得體,最完美的解法,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日漸增強的國力,會是南海幕後主謀以及一眾小國,無解的難題,此前吃的多少,此後就得還多少, 只不過時間總是難熬的,中國人民心中有些不爽利,也是能理解的。

南海諸島,自漢朝被先民發現開發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共識,也是一些友善的國際友人及國家,所支持的正理。

但南海諸島,各島嶼的名字,以及南海諸島和西沙諸島等,一系列的稱呼命名,是怎麽來的,是鮮少人知道的,它們一開始可不是叫這個名字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南海有著不同的稱謂,漢代稱南海諸島為「崎頭」;三國東吳孫權命名東沙群島為「珊瑚洲」;隋代為西沙群島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稱西沙群島; 【宋會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諸島。

【元史】中之「萬裏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島;明 【鄭和航海圖】以「石塘」「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為今之西沙、東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之名。

清代為南海諸島的命名就更具體,僅海南漁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種,給各島、礁、灘、洲所取的地名,多達120多個。

由此可見,南海諸島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發現一個命名一個,發現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逐步完善,不斷規範,最終實作標準統一。

兩千多年來,為南海諸島命名豎碑的數以千計,這些地名既遵循傳統命名的一般規律,也凸現了南海諸島命名的獨特性。

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國的一個傳統,南海諸島的命名,堅持和發揚了這個傳統。

從漢代以來,因遊歷南洋,出使西洋,途經南海島、礁、灘、洲的文臣佳士,多有著書立說,詳細、生動地記述了南海諸島的美麗風光、地理地貌、豐富物產,還給南海諸島起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名稱。

為紀念這些曾為南海諸島立名的人,後人又以他們的名字為南海諸島命名,在南沙群島中西部,被潔白珊瑚細沙覆蓋的康泰灘、朱應灘,就是以 三國時代吳國使臣康泰、朱應的姓名分別命名的。

魯班暗沙,位於中沙群島的中沙大環礁北緣,由巨大的珊瑚礁構成,以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工匠魯班之名命名,傳說魯班也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鼻祖。

還有屈原礁,孔明礁,東坡礁,陽明礁等等,中國人民對古代先賢精神的敬仰,不敢說是世界上獨一份,至少是他國難以相較的。

時勢造英雄,歷史上有過「文景之治」「康乾盛世」,明「永樂」時期也許算不上最輝煌的盛世,但至少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始於永樂三年,六次都是永樂年間所進行的,且每次都會在奏折上提到南海諸島,也每次都會登上南海諸島,這是中國外交史和航海史光輝的一頁。

這大概就是以「永樂年號」命名「永樂群島」意義之所在,鄭和在明宣宗宣德年間第七次下西洋,死於返航途中。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記錄鄭和下西洋的著作,多成書於「宣德」年間,這或者就是以「宣德年號」命名「宣德群島」的原因。

二、宣德群島

舊稱「千裏石塘」的西沙群島,距離海南島300多公裏,有20多個島嶼,7個沙洲,陸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裏。

西沙島礁普遍面積小,海拔低,除東島環礁的高尖石為火山巖外,其余皆為珊瑚島。

島嶼多由珊瑚碎渣和介殼類殘骸組成,部份島嶼無植被,亦無寸土,漁民從季節性住島到數十年營居其上,經歷了漫長艱苦的過程。

根據島礁的地理分布形式,漁民將 西沙島礁分為東西兩個群島 ,因為漁民從海南島出發,先到東群,後到西群,因此他們習慣將 東群七個島礁稱作「上七島」或「上峙」,將西群的八個島礁稱作「下八島」或「下峙」,統稱「上七下八的西沙群島」,後分別被命名為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

宣德群島主要由七個成弧線排布的島洲組成,稱七連嶼 ,清代陳倫炯遊歷南海寫就【海國聞見錄】,稱西沙群島為「七洲洋」。

永樂群島的七個島礁呈環狀分布,各島礁陸地面積雖小,但周邊有面積數倍於島嶼的礁盤,其間蘊藏豐富的海產。

現今南海住島漁民主要分布在西沙宣德群島的永興島、趙述島,永樂群島的晉卿島、鴨公島、羚羊礁、銀嶼等島礁,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也有部份漁民居住。

而現如今的宣德群島,在不久的將來會慢慢「長大」成「南海第一大島」,那這又是為何呢?

填海造陸的工程大家都知曉,南海的其他島嶼,就不會變得比宣德群島大嗎?其實這還要從宣德群島得天獨厚的條件出發。

上面講到,宣德群島由七個成弧線的島洲組成,被稱為「七連嶼」,這就是最大的優勢條件之一。

南海的多數島嶼,本就偏小,只有距離較近的,形成島群,才適應人類居住,但由於面積本身就小,再怎麽適合,也是有上限在的。

像宣德和永樂這樣天生適宜開發的群島,是較少的,多數的只能慢慢的填海造陸,讓它們成長,再作為駐守基地或者旅遊地使用。

而宣德群島的各小島間隔又近,輻射區域又大,加之填海造陸的戰略,能居住的人口,會越來越多。

還有一點未說的是,西沙的群島上,此前也是有漁民居住的,並不是我們國家科技強大後,才有的開發駐守,我們國家領導還沒有如此短視。

只要是中國關於南海地區的事,就必定會有人來攪局,試圖幹擾逼停中國強大的過程,哪怕是吹沙造陸這樣的事。

一眾西方國家及其鷹犬,經常用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來給我們上個「莫須有」的罪名,什麽填海造陸,影響當地自然生態,汙染環境,加速全球氣溫升高,可笑至極。

只要西方富人,少坐幾回私人飛機,那還需要我們辛辛苦苦反哺大自然的偉大工程呢?雖說沒有他們的私人飛機,我們也要這麽做,但是有人拖後腿,又往你身上潑臟水,是人都會不舒服。

三、天鯤號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這是古人改造大自然的經典故事,不論故事是否為真,但其中的精神,是一直流傳至今的。

精神不改,方式手段可以改變,若按照故事裏的方式,那確實是只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才能完成的壯舉。

但時至今日,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手段,早已不是先民的鋤頭挑擔,機器怪物的轟鳴已經壓過了自然的釋然。

填海造陸,再也不是千年前那個少女靈魂的孤軍奮戰,有一位「巨大」的夥伴,與她一起改造大海,這個機器名為——天鯤號。

2017年11月初,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成功下水,與當時的前輩「天鯨號」相比,「天鯤號」效能全面超越, 它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千米的地方,成為建設中國海疆的國之重器。

「天鯤號」長140米,寬27.8米,一絞刀下去,最大挖深可達35米,總裝機功率為25843千瓦,絞刀功率6600千瓦,每小時挖泥量高達6000立方米,用常人聽得懂的話說, 「天鯤號」一小時可以挖一個一米深的足球場那麽大的體積。

在過去,疏浚工程,水下土石方開挖工程,用的手段是粗暴的爆破法,雖然說這是當時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不得已而為的辦法,但如此做會無法避免的影響到海洋生物。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這種施工方法已經被摒棄,而挖泥船成了唯一的海上挖掘作業工具。

「天鯨號」和「天鯤號」就是具備世界高超水準的自航絞吸挖泥船。

在談到「天鯨號」和「天鯤號」的工作原理時,中交航道局副總工程師、「天鯤號」監造組長王健先生,解釋說,船尾下樁後,船頭會伸出一根長長的「橋梁」,「橋梁」頭部即是絞刀。

這根鋼梁重量高達1100噸,因為要能壓得住絞刀,才能絞得動堅固的巖沙,啟動運轉後,絞刀就以樁為圓心,做扇形搖擺,擊碎巖石泥沙,擊碎的巖石泥沙透過船上的高效離心泵吸入,並透過管道吹出。

「天鯤號」不僅能夠遠距離輸送泥沙,還配置了通用、黏土、挖巖及重型挖巖4種不同類別的絞刀,相比於「天鯨號」,它可以開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巖石, 「天鯤號」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裏,就能在島礁上搭起一個「水立方」大小的沙石堆。

位於船頭位置的絞刀頭是重型自航絞吸船的核心裝備,「天鯤號」的絞刀頭直徑達3.15米,頭上布滿尖銳的「牙齒」, 其單個刀齒造價高達1500元

絞刀頭由4200千瓦的變頻電機驅動,可發掘耐壓強度高達40兆帕中風化及強風化的巖石。

都說削鐵如泥,是對金屬硬度的最大贊嘆,但這也是建立在,古人的世界觀下,更多的是說,兩軍械鬥的情況下。

但對金屬最大的考驗可不止硬度,這一項,抗高溫,耐磨,韌性挑戰,持久挑戰,能夠批次制造等等,如今的金屬要滿足許多使用條件,才是真正的「神鐵」。

天鯤號絞刀頭的40兆帕是什麽概念呢?其硬度與修建碼頭的高強度混凝土的硬度相當,說它削巖如泥,一點也不誇張。

四十多平方米的駕馭艙內高科技感十足,主動挖泥控制體系坐落在艙內正中,一切挖泥器材的操作整合在約兩平方米的操作台上,點選滑鼠或按動按鈕便可指揮操作一切程式。

「天鯤號」融合了國際最新科技,配備了當今世界最強壯的發掘體系和最大功率的高效泥泵,長途輸送等功能雄踞全球第一,該船的成功建造,實作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具備了讓「天字號」系列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參與世界疏浚工程的招投標競爭的實力。

如今的「天鯨號」和「天鯤號」,一定會不斷出現在世界級的江河湖海疏浚工程中。

參考文獻:

西沙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的住島漁民 【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66-76

南海諸島名字的由來 【珠江水運】2016年第03期 52-54

南海諸島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一、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南海諸島

【南洋問題研究】·1975年第5期2-11

造島神器「天鯤號」

【科學24小時】2018年第2期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