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床上好的毛毯,王直說剪就剪,自己一床也不留。其他人多少有些猶豫,心疼這毛毯,王直則是始終堅持這樣做。
這些毛毯作為戰利品本該上交,之後再由上面分配,但再怎麽分配也不可能人手一床。於是王直做了個惹人抱怨的決定,也是他這一決定救了數千人。
事後回想,戰士們都稱贊他的隨機應變,他的果斷和堅持,使他的隊伍成為所有隊伍中凍傷最少的。
輕諾的背信者
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大大小小,條件艱苦的戰役,中國人萬眾一心才將侵略者驅逐出境。
千瘡百孔的中國好不容易才脫離魔爪,本以為所有苦難能終止在新中國正式成立的那一刻。但事與願違,外敵會因你的強大而畏懼,卻不會因為你的弱小而憐惜。
美國一向以稱霸世界為目標,在如今講究和平共處的年代如此,在以前戰火四起的時代便更猖狂。
中國領土被西方列強覬覦早已不是什麽秘密,美國從未放棄過對中國的騷擾與壓制,尤其是對中國邊境頻頻動作。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與鄰國處理好關系,其主要目的是增強邊防。
無論鄰國實力強弱,只要它們保持中立或互相合作,被它們圍繞的國家就能多一道防線,不至於將邊境赤裸地暴露給外敵。
為瓦解中國邊防,開啟一個突破通道,美國對中國鄰國采取威逼利誘的手段。
一些國土面積不大,實力也弱的小國被眼前利益誘惑,輕易相信美國的諾言,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才知道後悔。
輕諾必寡信,美國為了拉攏那些小國,常常給出看上去百利無一害的條件,許諾幫助它們發展。現實卻是這些國家往往被卷進混亂,變得民不聊生。
在上世紀,中國剛成立時國力尚弱,言行對美國沒有多少約束力。美國想稱霸世界,也想扼殺一個尚萌芽的大國,一直等一個機會光明正大地出兵。
1950年6月,北韓半島正進行統一戰爭,分裂許久的南韓與北韓的戰爭接近尾聲。南韓是美國陰謀的產物,他們與本源的北韓相比,實力不如北韓,統一的意誌也不如。
在北韓看來,他們是在收復國土,教訓叛逆出走的孩子,所以鬥誌昂揚。
眼見南韓節節潰敗,北韓勝利在望,美國卻公然違背不插手他國內政的條例,糾集聯合國軍參與戰爭。
聯合國軍的加入使南韓一反敗勢,甚至有了吞並北韓的機會,將戰線推回了北韓。
而美國借著南韓與北韓的戰爭,無視中國警告強行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逼近,試圖進軍中國邊境,再現混戰局面。
新中國經濟與軍事都還未發展起來,之前又是抗日,又是與國民黨內戰,元氣大傷還未恢復。如果可以,新中國當然不希望再失真傷,而是休養生息強大自身。
南韓與北韓的戰爭新中國並不想插手,北韓明顯占優勢,能統一北韓半島,消除南韓這個與美國關系緊密的不安分因素,對新中國來說不算壞事。
本可高高掛起,一切卻因為美國下場而改變,要想保衛邊境,新中國就不得不出兵支援北韓,將聯合國軍擋在三八線外。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抗美援朝,這場自衛反擊戰使許多戰士因嚴寒而傷亡,最為慘烈的是長津湖戰役,冰雕連令敵人都感到敬畏。
在每個參戰隊伍裏都少不了凍傷,甚至凍餓而死的戰士,一些兵團因寒冷而元氣大傷,喪失大半戰鬥力。
唯獨王直手下的戰士因極端酷寒造成的損失最小,而這都得益於他的智慧。
倉促出戰,僧多粥少
新中國成立初期不敢有一點放松,尤其是周邊的任何風吹草動,聯合國軍出動的大動作自然也瞞不過新中國的眼睛。
所以早在聯合國軍開始行動時,新中國就做了準備,抽調軍隊提前演練。
可畢竟是事發突然,給軍隊的準備時間有限,難以做到事事顧全。
王直所在的89師是被抽調的隊伍之一,受到出發指令時,比計劃裏的時間要早,他們倉促收拾後就坐上了火車。
他們是南方的軍隊,要去的戰場卻是在北方。戰士們不了解北方天氣,沒有意識到南北兩地的溫差能有多大,很多人穿著不能禦寒的單衣就上了車。
火車越是往北開,氣溫就越低,王直的心也就跟著下沈。
王直出身於福建,是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十多歲時就參加了革命。他參與了抗日戰爭,也殲滅過內戰的國民黨,是一個老成的軍人。
而今他作為89師的政委,又要帶著軍隊奔赴戰場為新中國而戰。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縱使王直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也少不了心中憂慮,其中他最擔心的是氣候問題。
古代行軍打仗,南方軍隊越往北打,軍隊就越萎靡。而北方軍隊越往南打,他們就越是勇猛。
歸根究底,就是一個能否適應氣候的問題,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低溫酷寒,北方人則能適應南方的溫暖。
89師的戰士大多是南方人,除了這次去支援北韓,他們從沒去過北方,有些甚至連雪都沒見過。
在溫暖的南方長大,別說這些戰士,那樣的低溫環境,連王直自己也不能保證能適應。
而當時新中國物資匱乏,許多人還掙紮在溫飽線上,百姓沒有多的銀錢支援軍隊,大多捐糧食衣物。但就是這些,也是百姓省了又省,好不容易才攢出來的。
且又是倉促間準備,後勤收集到的物資有限,棉衣棉帽等禦寒衣物趕制不及,導致戰士的禦寒成了一個大問題。
火車才到錦州,那寒氣就凍得王直有些心涼,穿著單衣出發的戰士被凍得直哆嗦。
到了沈陽站後,王直認為不能坐以待斃,就算不能每個戰士都做到全身保暖,也要盡可能收集禦寒衣物。
在沈陽停留的一天,王直沒做別的事,把所有時間用在了收集物資,發動民眾捐獻。
他接收了沈陽當地百姓所有能捐獻的物資,棉衣、棉褲、棉被等,又下令掏出部份棉花,縫制成棉帽和棉手套,保護戰士暴露在寒氣裏的身體部位。
經過一天緊鑼密鼓的籌集,雖然沒達到預期,也好過全無準備。
前方戰事緊急,不可能讓他們再多停留,王直已經做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準備,他盡了人事,剩下的就要看天公是否作美了。
化整為零
北韓與中國東北接壤,位於半島應該受洋流影響,會更溫暖些,但由於地形地勢,反而溫度要更低。
就算沒去過東北,現代的人們透過網絡也大致能了解東北能有多冷,遇上極端天氣更是連門也不能出。在東北寒冬不做好保暖,凍壞手腳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只是這種尋常程度的冷就夠南方軍隊受的,很不幸,抗美援朝戰役遇上了北韓半島難得一見的極端天氣,溫度可低至零下幾十度。
一杯倒出不久的熱水,不趁熱喝兩口的話,放在一旁過會兒就能收獲一杯冰塊。
89師跨過鴨綠江,面對的是白茫茫一片,刮在臉上的寒風如刀在割,他們的敵人除了聯合國軍,還有酷寒天氣。
「即便成吉思汗重生,恐怕也不敢在冬季的北韓打仗。」
裝備比誌願軍好上多倍,不缺補給的英軍都這樣評價那時的北韓,可想而知缺衣少食的誌願軍有多苦。
進入北韓不久,89師內就出現了戰士凍傷的情況,一些戰士甚至被凍得神誌不清,精神萎靡。
王直深知軍心不振必敗無疑,他給戰士們做思想工作,努力活躍軍隊氛圍。
但惡劣的環境無法因此改變,人的身體受不了這樣的極端氣候。如果解決不了保暖問題,再耗下去,不用敵人出手就被會敗於酷寒,幸運的是王直發現了一隊美軍的行蹤。
二戰時美軍的裝備有多豪華,物資有多充裕,與之對戰過的人都知道,從美軍那裏繳獲的戰利品也最好。就算沒直面對戰過美軍,只聽那些繪聲繪色的描述也能想象到了。
看著這些行軍痕跡,王直立馬聯想到美軍一定有多余的禦寒物資,這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一聽有美軍的訊息,戰士們就打起了精神,積極追擊。
果然,在戰利品中他們發現了3000床毛毯,披在身上厚實溫暖。而這些對誌願軍來說救命的毛毯,卻只是美軍用於伏地射擊的鋪墊。
這些毛毯比那些武器和罐頭更令人興奮,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配。
光是89師就有近一萬三千人,真要分配下去,根本是杯水車薪,且大多會分給各級軍官,戰士們還是要受凍。
且戰利品上繳是規定,既是防止軍隊貪腐,也是防止兵團間為了爭奪戰利品而生出矛盾。
武器和罐頭上繳王直還沒那麽心疼,可他舍不得這些毛毯,上面也頭疼該怎麽分配。
思來想去,王直終於找到了充分利用這些毛毯的辦法,只是這個辦法會引起爭議,還需要和其他人商量後再執行。
他找來隊伍裏的軍官,向他們說了自己的想法,毫不意外遭到反對。
但聽了他的解釋後,軍官們不得不認同這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雖然心疼毛毯,可讓它們發揮最大的作用才是正確做法。
會議結束,89師的戰士接到命令,要他們將毛毯全部剪成碎片。
看著那一疊疊柔軟的毛毯,戰士們都能想到把它們蓋在身上的觸感和溫暖,實在不理解王直這樣做的目的。
有人反對這一做法,但王直堅持己見,他們只能一邊抱怨,一邊動手開剪。
當這些碎布變成手套戴在手上,變成耳罩蓋住凍僵的耳朵,到了晚上又能暖腳,這時戰士們才明白王直的用意。
不能人手一床毛毯,那就化整為零,讓每個戰士都能分到毛毯的溫暖,保住重要的手腳。
得益於這些臨場縫制的羊毛毯手套,89師的戰士在冰天雪地裏也能端穩手中的槍。
其他兵團到了後期都苦不堪言,因為酷寒,戰士又沒有足夠的衣物保暖,他們睡一覺起來可能就發現手腳僵硬動不了了。
有人想暖暖凍得沒了知覺的耳朵,手一搓就沒了耳朵。有人害怕自己閉上眼睛就再也看不見天明,整夜整夜的失眠。
失去手指腳趾,被截去壞死的手或腿,又或者一睡不起,這樣的事每天都在上演。一些戰士沒開一槍,連敵人的面都還沒見著,一腔熱血就被凍結在雪地裏。
寒冷讓兵團白白損失戰力,看著戰友的生命力被寒風一點點蠶食,他們無能為力。
89師的戰力保留得最完整,在後期逐漸成為擊退聯合國軍的主力,功績不小。
經此一戰,誌願軍以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氣勢,拿著二戰淘汰的落後武器,硬生生將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趕出北韓半島。
這些戰士四肢健全地坐著火車去,回來時有人缺胳膊少腿,有人凍掉了耳朵,有人再也坐不上回鄉的火車。
他們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戰火不再燃及國土,家鄉不再硝煙四起。
最令人痛心的是死於寒冷的那些戰士,如果每個兵團都能如89師那般幸運,及時得到補給,也許傷亡會減少很多。
但說到底,造成這樣的局面,根本原因還是那時中國的貧窮。
同樣的環境,換成今日的中國,絕不會讓戰士這麽簡陋地去,也不會讓他們又餓又凍地與敵人作戰。
今日人民的安定,國家的強大,都是由這些烈士的屍骨鋪就。他們可以埋骨沙場,但絕不能被後世遺忘,忘卻他們的犧牲。
立下大功的開國少將王直,他在抗美援朝戰役結束後,繼續為國奉獻。他親眼見證了貧弱的中國一步步走向強盛,見證中國跨入二十一世紀,見證這個世界有了中國的一席之地。
王直替那些消逝在風雪中的戰友看著中國,替他們繼續守護祖國。
2014年,98歲高齡的王直在醫院安詳離世,帶著他在新生中國的所見所聞,帶著身為中國人的自豪驕傲去見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