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美在台海的角力已然讓世人警覺。那時,美軍第七艦隊在台海的出現曾一度引發國際關註,其後更是第十三航空隊駐紮台灣,將中國的統一希望生生掐滅。此後,美國與台灣簽署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把台灣置於其所謂的「保護」之下。時光荏苒,1979年的中美建交本該是台海問題的轉折點,然而美國並未徹底放棄對台幹涉,繼續對台軍售,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令台海形勢依舊復雜緊張。
九十年代,島內「台獨」勢力活躍,透過實質性舉措推行其分裂主張。大陸對此進行了嚴厲反擊,包括在台海周邊密集的軍事演習。然而,美軍仍舊在這一時期展示實力,以「獨立」號和「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逼近台灣,給「台獨」勢力撐腰。一時間,台海局勢再度劍拔弩張。中國人民解放軍以知恥後勇之姿,決心加強軍事力量,著力發展反介入作戰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外部幹涉。從那時起,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大加速,特別是在台海問題上的軍事能力建設更為突出,得以在未來應對各種危機。
歷史的根基總是深厚的,正是因為美軍頻頻介入台灣事務,解放軍逐步完善了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反介入體系。這一體系覆蓋了西太平洋,包括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等廣闊海域。2022年的事件便是例證,當美國政要佩洛西傳言將竄台時,解放軍閃電反應,展開大規模「圍台」軍演,讓彈道導彈飛越台北上空,艦機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展示出強大威懾力。此時,美國的「列根」號航母戰鬥群卻選擇了後撤,顯示出對解放軍實力的謹慎和顧忌。這一變化充分表明,美軍在面對解放軍的強大軍事存在時,已慎之又慎。
2024年5月,賴清德再次鼓吹「台獨」言論,隨即解放軍展開「聯合利劍-2024A」實戰演練。演習結果顯示,美軍並未如預期般靠近,反而隱藏其鋒芒,這與以往大相徑庭。隨後賴清德的「雙十」講話,不僅再次挑釁大陸底線,還試圖與國際所謂「民主陣營」聯手,妄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針對此舉,解放軍迅速展開「聯合利劍-2024B」實戰演練,營造出戰時全面切斷台島對外海空通道的態勢。這短短13小時的演習,不僅速度迅捷、行動果斷,還展示了戰時立刻轉為實戰的能力。
軍事專家指出,近年來的三次「圍台」軍演,已然形成天羅地網的態勢,解放軍隨時可以迅速轉戰,令「台獨」分裂勢力無所遁形。此次「聯合利劍-2024B」演習,更是以破雷霆萬鈞之勢,擊碎賴清德以及民進黨的幻想。值得註意的是,這13小時的演習揭示了一個重要訊號,即如果大陸決定采取行動,將是出其不意的迅速行動,不留給「台獨」勢力一絲喘息的機會,更不會給外部勢力介入的時間。
在賴清德「雙十」講話前,美台曾預測解放軍將有反制行動。理論上講,美軍在這四天時間內完全可以進行軍事調動和部署,但最終選擇了隱身,這表明他們已認識到像以前那樣派遣航母戰鬥群施壓已是不現實的策略。解放軍大規模軍演後,美方除了慣常的指責和呼籲「克制」,實際行動上顯得力不從心。這揭示了當前台海局勢的深刻變化,即大陸在軍事上已經占據了上風。
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一部份,任何外部勢力的幹涉都是不容許的。這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實力的體現。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早前明確表示,只要美方真正關心台海和平與地區穩定,就應當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停止對台軍售,停止向「台獨」勢力釋放錯誤訊號。
台獨勢力的死路已然明確,任何依賴外部力量實作獨立的幻想都是自欺欺人。台灣問題終將由兩岸中國人自己解決,這不僅是歷史的重任,也是現實的必然。中國大陸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不會容忍任何分裂行為。台灣問題的解決,並不是一個聲明就能實作的,而是依靠實力和決心。
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對台的幹涉從未停歇,但中國大陸的軍事現代化建設和戰備情況也不斷提升。當前形勢下,解放軍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反介入能力,確保台海局勢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妄圖外部幹預的企圖,都將遭遇強有力的反擊。解放軍的幾次大規模軍演,無疑展示了大陸決心與實力,讓「台獨」勢力和其背後的支持者看到希望破滅。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台獨」勢力的挑釁,中國大陸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不僅是外交辭令,更是實際行動的支撐。未來,解放軍將繼續保持高度警戒,堅決打擊任何分裂活動,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態度和行動,不僅關系到中國的核心利益,更關系到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任何挑戰中國底線的行為,必將付出沈重代價。
正如毛寧所言,台灣問題是由兩岸中國人自行解決的。歷史已經證明,外部幹涉從未成功,未來亦會如此。中國大陸的實力和決心,不僅是對「台獨」勢力的警示,也是對任何試圖幹涉中國內政的外部勢力的震懾。台灣的前途和命運,全由兩岸中國人共同決定,外人無權幹涉。
台海局勢緊張,但也充滿希望。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為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了條件。任何分裂行為終將失敗,台灣問題的解決,從未如此接近歷史的必然。中國大陸以實力和決心捍衛國家利益,台海和平穩定的未來,必將在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努力下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