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被遺忘的蘇30戰機:解放軍總計有百架,有必要進行改進升級嗎?

2024-07-30軍情

俄制蘇 - 30 戰鬥機是一款頗為成功的戰機,亦是俄羅斯迄今出口量最多的戰鬥機。中國、印度、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多國先後引進該型號戰機,其中印度引進蘇 - 30 達 260 余架,此戰機迄今仍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我軍引進蘇 - 30 的數量僅次於印度,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軍以 45 億美元先後訂購 76 架蘇 30MKK 戰機與 24 架蘇 30MK2 戰機。2000 年 12 月,首批蘇 30MKK 戰機交付我空軍(有說法稱首批可能包含我軍以素質優良聞名的空 3 師),並獲我軍高度認可。

客觀而論,彼時我空軍引進這批蘇 - 30,恰似「雪中送炭」。需知,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我空軍的境況遠遜當下。那時,我軍的主力戰鬥機為殲 - 6、殲 - 7 與殲 - 8 系列,這些戰機實質上均屬蘇/俄的米格系列,皆為輕型、中型戰鬥機,用以保衛國家尚可,然而若用於海上巡邏及對地對海作戰,則略顯乏力。特別是在飛豹出現以前,我軍幾乎無一款戰機能夠在不實施空中加油的情形下赴南海巡航,此狀況無疑給中國海防帶來極大壓力。

其次,20世紀90年代,日本、南韓等已配備F - 15、F - 16戰鬥機,就連台地方武裝空中力量亦擁有F - 16等先進戰機。故而,我方急切需要一款同代戰機,以在空戰爭奪中占據優勢。綜合而言,這一百架蘇 - 30 的抵達,可稱極好地契合了我軍上述兩大需求,此戰機不但效能卓越,且為雙發重型戰鬥機,具備強大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總體來講,蘇 - 30 戰鬥機與蘇 - 27 戰鬥機支撐起了本世紀初中國空軍的「半壁江山」。並且,經由對蘇 - 30 和蘇 - 27 等側衛系列戰機的探究,我軍於戰機研發領域頗受啟發,對中國空軍的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

然而,時移世易,伴隨中國包括最強的殲 - 20 戰鬥機等的相繼入役,俄制蘇 - 30 戰鬥機在中國軍隊中已非最為先進。但需知,蘇 - 30 的總數達百架之多,此數量絕非少數,僅這百架蘇 - 30,置於全球任一地區,皆可與一個現代化空軍強國相較。既然這般,我們是否應將其予以大規模升級改良,令這些蘇 - 30 得以繼續「貢獻力量」呢?

當下而言,如此行事的必要性相對較低,此狀況主要源於兩點。其一,殲 - 16 已大量投入服役。實質上,殲 - 16、殲 - 11、殲 - 15 以及蘇 - 27、蘇 - 30、蘇 - 35 等戰機均可視為著名的「側衛」系列戰機的組成部份。然而,伴隨技術發展,殲 - 16 戰鬥機的外觀雖與側衛系列戰機頗為相似,但其核心已發生根本性變革,該型戰機的效能不但遠超蘇 - 27 和蘇 - 30,甚至較俄制蘇 - 35 更為出色,堪稱實至名歸的「最強側衛」。

現今,殲 - 16 戰鬥機的技術趨於完備,其服役數量已逾三位數。在此形勢下,以殲 - 16 戰鬥機逐步取代原本的側衛戰機,實乃明智之舉。當效能更為強勁的殲 - 16 戰鬥機大量投入服役之際,進一步改進蘇 - 30 的必要性著實顯著降低。

其次是蘇 - 30 自身的因素。前文提及,首批蘇 - 30 的交付時間為 2000 年,迄今已逾 20 載。通常來講,戰鬥機的服役期限約為 30 余年。故而,即便我們對這批蘇 - 30 進行改造,實際上它們不久後便會退役,既然如此,倒不如多制造幾架殲 - 16 更為妥當。

然而,不實施「大規模改動」,並非表示不開展「小規模改動」。此前已有蘇 - 30 戰鬥機掛載中國自行研發的霹靂系列空空導彈的相關畫面傳出,這或許表明蘇 - 30 戰鬥機已進行了小幅變動與升級,使其除能適配俄制原版導彈外,也可與中國自行研制的導彈匹配,而其航電等器材,或許亦會進行小振幅升級。雖無法達到殲 - 16 戰機的水準,但相較於初到中國之時,很可能已有顯著提升。

筆者以為,經小範圍改進升級後,這些蘇 - 30 戰機大概至多還會為我們效力十年左右方會退役。確信在我空軍的悉心維護下,這些服役已久的「老兵」,必定可以繼續履行好最後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