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烏克蘭黑客組織的爆料,因為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嚴密制裁,俄蘇57全面量產計劃已經中斷,戰機缺少零件維護。俄軍急需隱形戰機,不如采購中國外貿殲35戰機?
蘇57生產已中斷?西方供應受制裁
烏克蘭黑客組織「網絡抵抗」最近發表了其竊取一家名為「Mikropribor」的俄羅斯軍用電子工廠內部的信件,表明由於西方的嚴格制裁,俄羅斯蘇57戰機的生產與維護工作已愈加困難。信件還提到對外采購清單,內容多是西方電子零件,與西方規格的機床,用於加工與生產蘇57戰機。
檔表示,俄羅斯航空工業在多個核心技術領域依賴西方供應商,尤其是在微電子、傳感器和高精度機床等方面。蘇57戰機作為一款復雜的高技術隱形戰機,所需的電子元件、雷達系統和通訊器材高度依賴部份西方技術。
例如,蘇57的雷達系統MPPU-50需要外國的精密元件進行測試和校準。俄方在國產化這類核心微電子器材上長期滯後,無法自行大規模生產。
俄方泄密的相關檔
MPPU-50 是一種專用的雷達器材,主要用於校準和測試軍用航空中的雷達和衛星通訊系統,雖然它並不直接安裝在蘇57戰鬥機上,但其作用至關重要。MPPU-50能夠確保戰機的雷達和通訊系統在戰場復雜環境中正常工作。特別是對蘇57這樣的第五代戰機而言,雷達系統的效能直接影響戰機的作戰效能。
透過MPPU-50對雷達系統的測試和調校,蘇57能夠在遠距離追蹤敵方目標,並在惡劣氣候條件下有效執行任務。精準的雷達調校可以使蘇57更好地在隱身、遠端偵測和電子戰等方面發揮優勢。因此,MPPU-50對於確保戰機具備出色的探測和作戰能力非常重要,缺乏該器材可能導致戰機效能下降,影響整體戰備水平。
而且蘇57戰機的雷達系統和電子戰器材需要高效能的電源供應器(如EA-PS 3150和PLR7 60-12),這些器材同樣由西方國家生產。俄羅斯軍工企業雖然在努力進行自主研發,但短期內無法完全替代這些高效能元件。
俄軍難以自產關鍵部件,生產和後勤維護遭到嚴重影響
最糟糕的是高精度機床,德國西門子的KLE 360型機床,是蘇57制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於加工戰機的機身和復雜零部件。雖然俄羅斯具備相當強悍的工業基礎,但在極少高精度制造領域,仍需依賴西方的器材,很不幸就包括這次的蘇57。
烏克蘭黑客組織表示,實際上正是因為西方長期對於俄羅斯的一系列技術制裁,導致現在制裁的效果開始顯現,從而影響到了俄軍最先進隱形戰機的生產和維護。比如說此前俄羅斯還能夠從德國引進KLE 360型機床,現在德國方面也下達了相關的對俄制裁禁令,不可能再對其出口了。
據分析,在西方的全面封鎖下,俄羅斯的軍民供應鏈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俄羅斯不得不依賴國內有限的生產能力和來自其他國家的替代品。當然,中國的航空工業不遜於西方,但是俄羅斯需求的技術裝備規格,顯然與中方不同。
俄方只能采取一些技術落後的零部件來替代,這將嚴重影響戰機的作戰效能和可靠性。比如說使用國產零件可能導致技術效能不達標,從而增加故障率和維護難度。此外,使用效能較差的替代產品還可能導致蘇57的作戰效能下降,如雷達探測距離縮短、電子戰能力削弱等。
更麻煩的是,替代方案通常需要重新設計和調整生產線,生產效率不下降,成本不上升就怪了,這些問題進一步增加了蘇57的制造時間和成本。
除了生產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還有目前已經生產並且投入作戰的蘇57戰機維護的問題,現在缺少了一系列的機床和精密零部件器材,將導致戰機維護周期延長,影響其戰備狀態。
采購殲35可以幫助俄軍救急?
因此,有網友指出,既然現在俄羅斯頂級戰機無法生產,而且俄烏沖突戰局又這麽緊張,俄空天軍的隱形戰機需求這麽大,可以考慮將中國的外貿戰機殲35向俄羅斯出口。一方面殲35作為專門的外貿機,效能強大,遙遙領先俄軍自己的蘇57,吸重力不低。另一方面,如果殲35能夠開啟俄羅斯出口市場,對於日後殲35外銷全球更能增加知名度。
然而,從兩個方面講,向俄羅斯出口殲35戰機都是不可能考慮的,一方面,現在俄烏還是在打仗呢,中方在俄烏沖突期間保持中立的立場,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為緩和局勢、化解危機、重建和平而努力。
所以中方不可能向俄烏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否則就授人以柄了,如果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就正好邁入了西方的陷阱,美國便可以順勢給中國扣上一個破壞和平的帽子,還能夠以此為借口制裁中國。
另一方面就是哪怕殲35比蘇57戰機更強,處於俄羅斯國內軍工業情況的考量,俄軍引進殲35的可行性近乎於0。因為俄羅斯的軍工行業是其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蘇57作為俄羅斯自研的第五代戰鬥機,是其高端軍工產品的象征。
如果俄羅斯選擇進口中國的戰機,那就相當於明顯向其軍工業釋放一個不信任的訊號,如果俄羅斯大規模進口中國戰機,那麽勢必減少本國戰機的訂單。
更糟的是,俄羅斯的對外軍火出口是重中之重,這些年俄方一直在推蘇57出口,如果俄軍選擇進口中國的殲35拋棄蘇57,對俄羅斯來說無異於砸了自己的軍火招牌,進一步削弱其在全球軍火市場中的競爭力,相當於變相打擊國內的軍火企業,進口中國戰機將直接沖擊俄羅斯國內的軍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