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印軍又有異動,500印軍裝甲車開上達拉克,維修坦克只是表象

2024-05-17軍情

四年來的中印邊境沖突告一段落,然而印度再次派遣了500輛裝甲車駛入拉達克地區,引發人們對其意圖的質疑。雖然邊境對峙導致印度遭受了重大損失,但為何印度至今仍未放棄?他們所謂的修建維修站只是表面行動,其真正目的恐怕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偷襲中國」!

沖突結束四年,500印軍裝甲車開上達拉克

據5月16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印度在與中國接壤的拉達克地區設立了兩個裝甲車輛維修設施,用以對該地區部署的500多輛印軍裝甲車輛進行後勤保障。

根據印度軍方所述,在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設立了相關設施,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類似裝備維修基地之一,海拔超過4400米。由於裝甲車輛的部署地點位於高海拔地區,因此其部署和撤離都面臨巨大挑戰,印度軍方希望能夠就地解決裝甲車輛的後勤維修問題。

這則報道進一步詳述了印度軍方設立的兩個維修基地的情況,分別位於尼奧馬市和陶貝奧迪軍事基地,主要任務是維修印度軍隊所使用的T-72、T-90坦克、BMP步兵戰車以及K-9自行榴彈炮。

據報道,在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氧氣含量較低。一般的發動機在此地區會感到嚴重的不適,因此需要進行改裝,安裝增壓系統以提高功率。然而,增壓系統的安裝會導致燃油消耗增加,發動機轉速增加,加速發動機的磨損,進而增加維修壓力和頻率。

距離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已經過去將近四年。

在這段四年的時間裏,盡管中印兩國邊境地區未再發生大規模沖突,但小規模的摩擦一直在持續。印度此次在邊境增設裝甲車輛後勤保障基地,可視為其在邊境問題上立場的延伸。盡管目前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或與解放軍發生大規模沖突,但印度仍透過這種看似威脅性的小舉動來彰顯在邊境問題中的存在感,向中國表達威懾之意,並展示自身軍事實力的強大。

裝備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不甘心失敗

印度之所以采取這種做法,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加勒萬河谷沖突是一場至今外界仍知之甚少的邊境沖突。這種情況的發生,與中方出於維護兩國關系而采取相對低調的宣傳策略,以及印度方面為了保持面子而大肆進行虛假宣傳,有直接關系。

這次沖突被印度軍方視為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突襲行動,他們認為利用優勢兵力以少勝多的戰術一定能夠取得相當的成果。因此,他們從多達18個營級單位中調動人員加強了執行突襲任務的比哈爾營,旨在確保每個營都能夠取得戰功並受到表彰。

然而,在後續的沖突中,印度軍隊的低下戰鬥力和糟糕的組織水平暴露無遺。當他們面對我軍絕對的人數劣勢時,很快就潰不成軍。被80人追著打的600人,可謂丟盡了面子,在冷兵器格鬥的環境下,遭遇了徹底的失敗。雖然後來印度方面透過造謠和歪曲事實試圖挽回顏面,但是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僅僅依靠人數優勢是無法與解放軍對抗的。在當前的邊境對峙中,必須依靠各種武器裝備才能有所作為。

然而,盡管如此,印度在武器裝備領域仍然落後於中國,其差距之大甚至遙遙領先。一方面,印度作為一個初步工業化國家,其國內軍工生產能力不足,技術水平滯後,因此印軍必須大量依賴國外采購武器裝備;另一方面,由於青藏高原的阻隔,印度在中國方向的武器裝備效能常常受限,這導致印軍和印度政府更傾向於在中國邊境增派人員,而非大規模增加武器裝備。然而,這一情況在加勒萬河谷沖突後發生了改變。解放軍展現了出色的後勤保障能力,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某次兩軍邊境軍長級談判結束後,一張照片顯示大量解放軍裝甲車輛在談判地點附近活動,表明解放軍已成功解決了高原地區的後勤保障問題。

維修坦克只是表象,為了更好偷襲中國才是目的

印度顯然心知肚明,他們在邊境附近建立裝甲車輛後勤保障基地的舉動,旨在獲取與解放軍相匹敵的能力,以抵消解放軍在邊境地區的武器裝備優勢。在現代戰爭中,裝甲載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部隊機動性的保障,它們能夠有效實作各種戰術和戰役目標。從小的方面來說,裝甲車輛可以輕松碾壓鐵絲網,為己方部隊清障;而從大的方面來看,相較於步兵,車輛的機動性更高,在執行偷襲行動時效果更為顯著。

加勒萬河谷沖突時,中印雙方由於先前的默契,在接觸邊境時預設不攜帶槍支彈藥,而僅帶有一些冷兵器。這一舉動讓印度人產生了幻想,他們認為可以透過偷襲和近身肉搏來擊敗解放軍。然而,隨著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結束,這種幻想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幻想,即使用裝甲車輛襲擊解放軍,用火力武器對付他們的冷兵器。印軍設立了兩個保障點,除了為了應對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優勢外,顯然也是出於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的驅使。

中印邊境矛盾的根源在於印度對外擴張的需求,這種需求源於對自身安全的焦慮,迫使其急於試圖分裂青藏高原與中國脫鉤。與此同時,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在地區上實行霸權主義,在南亞地區肆意妄為,並對任何反霸權力量持天然排斥態度。

最後,盡管印度對自身的國際地位有著清晰的認識,但這種認知與印度民眾對更高國際地位的渴望存在差異。要想穩步提升國力,印度的執政黨和政府必須行動更迅速,否則將難以滿足選舉政治的需求。

因此,印度政府需要與中國這樣一個被公認為大國的國家展開長期的、看似反復無常的較量,以證明自己與中國享有同等地位的大國地位。這種透過捷徑一舉達成目標的方式與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反復支持「台獨」勢力、越南在南海問題上反復對抗中國、以及日本在歷史問題上反復否認侵略的邏輯是相似的。它們都是當客觀現實與主觀認知產生分歧時,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顧實際情況,反而沈湎於唯心主義反動思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