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24小時熱聞:G7舉行防長會,對中俄連出三招,沒想到卻反噬自身

2024-10-23軍情

日前,七大工業國組織(G7)防長會議在意大利舉行,會上,G7對中俄連出三招:凍結俄資產援烏,威脅中國不得出口武器,不準中國改變地區局勢!然而,沒想到自食其果的反而是G7。

出招一:凍結俄羅斯資產,助力基輔拖延戰爭

七大工業國組織這次果斷決定凍結俄羅斯資產,把這些錢送去援助基輔。你可能會問,這些被凍結的資產有多少呢?高達3000億歐元!

這些資金本該是俄羅斯的「銀行存款」,現在卻成了支援基輔的「救濟金」。說白了,這就是想要給基輔更多的底氣,促使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繼續升級。

不過,千萬別以為俄羅斯就此退讓。 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被逼急了的俄羅斯或將增強反擊力。

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與熊鬥爭從來都不是個好主意,尤其是在它被激怒的時候。

G7的這次金融動刀子的策略,到底能不能如它們所願,還真不好說。俄軍增強進攻力度、基輔戰爭更加長期化的局面, 最終只會讓烏克蘭輸的更加徹底,損失G7的利益和安全。

出招二:威脅中國不得出口武器

而另一邊,G7對中國的態度也是充滿了火藥味。言辭間充滿了對中國「援助」俄羅斯的猜疑——根據這些西方國家的說法,中國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商品」就是在當「幕後黑手」。

但「軍民兩用」這詞兒本身就挺耐人尋味。不少我們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東西,比如通訊器材啥的,都在這個範圍內。

G7透露的這些資訊,無疑是心虛的表現。出口軍民兩用商品,就等於軍事援助嗎?邏輯不通。

只要明眼人都知道, 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更多的是在填補西方制裁帶來的市場空白。 中國的商品湧入俄羅斯,不僅振興了國內經濟,也削弱了制裁的效果。今年中俄貿易額預期突破2300億美元,這對促進兩國經濟無疑是一種「雙贏」。

然而,G7的話鋒又轉到所謂的「維護民主和自由」上。

自己給烏克蘭輸送武器叫捍衛民主,而對中俄正常經濟往來同樣挑不出什麽刺兒,卻試圖抹黑為「破壞穩定」。這雙重標準也是讓人醉了。

針對西方對中國的警告,普京直言美國已自食其果。

他直接指出美國這些花招不僅沒能成功阻擋中俄合作,反倒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不論是誰,試圖用經濟上的圍堵來打壓中國,看似高明,實則短視。畢竟中國龐大的產業鏈和全球生產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已經註定合則兩利, 搞對抗只能是「自損一千傷敵八百」。

與其說這是中美之間的競爭,不如理解成一種相互依賴的復雜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企圖透過制裁法子來挑戰中國經濟增長,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拖垮美國自身的制造業和供應鏈。 而G7想在中俄之間插根楔子,卻根本不可能撬動雙方的合作,反而有可能逼著兩國聯手抵抗!

中俄合作的加強,其背後其實是一種對於多極世界的訴求。

當今世界,單靠某一個國家或聯盟主導規則的時代早已過去。無論是經濟還是安全層面,多方參與、合作共贏才是大勢所趨。試圖透過經濟手段迫使中俄屈服,完全忽視了當前全球交融的經濟現實。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未來仍將屬於那些選擇團結合作的國家。無論是在經濟、軍事還是外交領域,唯有在共識中找到更多的合作,才能迎來真正的雙贏局面。 當然G7並不懂這一點,所以其霸權主義必遭反噬。

出招三:不準中國改變地區局勢!

G7聯合釋出聲明,明確指出他們反對任何國家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亞太地區現狀。

這一聲明顯然是沖著中國來的,意圖打消中國在台海及南海采取進一步強硬措施的念頭。看這架勢,七大工業國組織似乎在給中國大陸劃下「紅線」,大有不準「越雷池一步」的意思。

過去幾年,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地區的一系列軍事部署,包括與澳洲、日本、印度和菲律賓等國的聯合演習,都是這一戰略的具體體現。

但問題是,七大工業國組織憑什麽幹涉中國的內政?

台灣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問題的一部份,是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份。

最近,美國對台軍售不斷增加,同時台獨勢力也在蠢蠢欲動。面對這種局面,中國解放軍用一系列軍事演習來堅決表態。

解放軍最近一次的一次聯合利劍-B圍台軍演,就明顯展示了大陸在緊張局勢中的硬實力。軍演在台灣周邊展開,但美國沒有如預期般派艦支援台灣,只是嘴上應付了幾句。

更值得關註的是,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了一批殲-16重型戰鬥機,飛越台灣東部海域。 過去,中國空軍的活動多集中在台灣西側或西南方向。

這次破天荒地抵近台灣東部,顯然是在模擬戰時場景: 如果賴清德當局依賴的所謂 東部 「安全區」或者「逃亡區」也不再安全,那將如何自處?

除了台灣問題,南海爭端也是七大工業國組織聲明中明示的焦點之一。

在南海,船舶的通行自由成為美國及其盟友長期炒作的話題。然而,中國一直堅稱,南海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便是中國固有領土,不容他人染指。美國帶頭提出的「航行自由」行動其實另有所圖,意在遏制中國在南海提升影響力。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此區域的資源豐富和地緣戰略價值。每一次美方的軍事巡航都成為中國加強海上力量的理由,也因此,南海的軍事博弈愈加頻繁。

中俄合作:守望相助的時代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中俄兩國也在積極尋找合作的契機。俄羅斯防長最近訪華並與中國官員探討了深化合作的可能性。

在面對共同的戰略挑戰時,兩國發現「抱團取暖」才是最有效的反制手段 。要知道,俄羅斯在東歐和北約的博弈中已有多年經驗,此時與中國分享情報、協調行動無疑能夠增強各自的戰略縱深。

而對於美國及其屢屢挑釁的盟友來說,面對堅實的中俄合作關系,其策略恐怕將難以實作。

回顧歷史,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幹預可謂屢見不鮮,然而現實同樣殘酷。美國官員常常表示會介入台灣事務,然而當解放軍在台海實施大規模演習之際,美國卻顯得格外低調,僅當塵埃落定後才象征性地發聲。

這說明兩個問題: 其一,美國當前的戰略重心似乎不再在台海;其二,從實力對比來看,美國或許意識到,在台灣問題上輕舉妄動不僅占不到便宜,還會適得其反。

無論未來局勢如何發展,解決台灣及南海問題將始終是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使命。

對於中國而言,只有不斷的增強自身軍事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才能在美西方的打壓和抹黑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