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的新型艦載隱身戰鬥機殲-35,在遼寧號航母上成功進行了試飛,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訊息。緊隨F-35B和F-35C之後,殲-35成為全球第三款具備艦載起降能力的隱身戰鬥機,其滑躍起飛能力更使其能夠適配中國所有現役航母。
這一突破,標誌著中國海軍航空力量邁向了一個新的裏程碑,距離正式服役已近在咫尺。
這則訊息迅速在國際社會引發了漣漪,尤其令中國潛在對手印度感到不安。印度地緣政治學者阿西什·丹瓦爾在【歐亞時報】發表評論,對殲-35的潛在威脅發出警告。
他認為,殲-35輕量化的設計將顯著提升中國航母的作戰能力,改變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對印度構成「巨大威脅」。
丹瓦爾的分析並非全無道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他將輕量化與更強的有效載荷能力直接掛鉤,這在傳統戰機上或許成立,但在隱身戰機領域卻未必適用。美軍在F-14和F-18的經驗,並不能簡單套用在隱身戰機身上。
隱身戰機為了追求隱身效能,往往犧牲了外掛載荷能力,其有效載荷主要依賴於機內彈倉的尺寸。
F-35C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但其實際掛載能力卻受到限制。即使是升級後的版本,其空優掛載和對地攻擊掛載能力也遠低於預期。殲-35的情況也大致相似,其機內彈倉尺寸限制了其能夠搭載的彈藥種類和數量。
因此,單純以載荷能力來衡量殲-35的作戰能力,是不夠全面的。
那麽,殲-35的真正意義何在?答案在於制空權。在現代化大國競爭中,制空權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殲-35的出現,將顯著提升中國航母戰鬥群的制空能力,使其能夠在遠洋環境下有效對抗敵方隱身戰機,這才是殲-35的戰略意義所在。這並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中國海軍戰略思維的轉變。
長期以來,美國航母戰鬥群強大的對地和反艦打擊能力,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隨著大國競爭的加劇,美國海軍也更加重視制空權的爭奪。
F-35C的列裝,正是這一轉變的體現。對於中國而言,獲得海上制空權,才能確保航母戰鬥群在遠洋作戰中的生存能力和打擊能力。
殲-15作為一款優秀的四代機,在面對F-35等隱身戰機時,存在明顯的態勢感知和作戰能力上的劣勢。
雖然鷹擊-21等遠端反艦導彈能夠彌補一部份不足,但這終究治標不治本。殲-35的出現,才真正解決了中國海軍在遠洋作戰中制空權的短板。
殲-35與殲-15的搭配使用,將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體系,有效提升航母戰鬥群的整體作戰能力。
再加上055驅逐艦強大的反艦彈道導彈,中國航母戰鬥群將具備在遠洋環境下對敵方航母發起飽和式攻擊的能力。這並非侵略性的姿態,而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必要手段。
回到印度的擔憂,其實有些杞人憂天。印度海軍與中美海軍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規模體量,都相差甚遠。將印度與中美之間的海軍實力進行比較,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印度引以為傲的LCA「光輝」戰鬥機,歷經多年研發,其艦載機版本至今仍未正式服役。即使服役,其效能也難以與F-35或殲-35相提並論。而「陣風」戰鬥機,雖然效能相對先進,但與真正的五代機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印度將「陣風」捧上天,與其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國際地位有關。
與其盲目追求與中美抗衡,印度更應該專註於自身發展,提升自身實力,這才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途徑。
與其沈迷於虛幻的大國競爭幻想,不如腳踏實地,致力於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這才是印度的最佳選擇。
盲目擴張主義只會帶來無盡的風險與沖突。和平共處,才是所有國家都應該追求的目標。世界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任何試圖透過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最終都只會適得其反。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