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第五代戰鬥機,隱形能力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它會讓戰鬥機在不被先進雷達系統發現的前提下,穿越敵方領空並進行精確打擊。
中國殲-35主要用於航母作戰,正在成為關鍵參與者,其隱形技術與美國F-35「閃電II」非常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之媲美。但是,殲-35的隱形效能是否超越F-35,並使中國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本文為「軍隊鑒定(Army Recognition)」網站釋出的評論文章,本人轉譯並編輯給大家分享。由於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於網絡,因此會出現很多錯誤,請結合自身理解來看待相關問題。本人轉譯此文章只為了轉述美國相關人員在分析社交平台的影片和照片後,表達的一些看法,並非證實或支持其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乍一看,殲-35與F-35各自擁有明顯的設計特點,特別是在外形和局部特征等方面,這些設計都針對雷達隱形效能進行了最佳化。如同F-35一樣,殲-35擁有棱角分明的外形、內部彈艙和減小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可以躲避敵方雷達系統的探測。然而,在隱形效能方面,細節決定成敗,殲-35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美國F-35更具優勢。
F-35的設計重點是降低雷達頻率範圍內的雷達散射截面積,它利用雷達吸波材料(RAM)和最佳化外形的「組合拳」,散射抵達的雷達波。F-35降低雷達散射截面積的效果非常出色,據報道,在某些配置下,雷達散射截面積降低到0.001平方米,即使是先進的遠端雷達系統也很難探測到它。相比之下,殲-35仍處於研發階段,且處於保密狀態,不過,據信該機也采用了與F-35類似的先進雷達吸波材料和隱形設計。
然而,考慮到殲-35的設計更多地體現在雙發動機、更緊湊和更笨重的機身等特征,其雷達散射截面積可能略高於F-35,不過,仍在隱形戰鬥機雷達逃逸範圍之內。殲-35可能還采用了不同吸波材料組合,產生更有效的隱形效能。當然,目前這只是推測,沒有完整的技術細節。
紅外特征(IR)是隱形戰鬥機的另一個關鍵方面,因為現代紅外傳感器即使在雷達系統失效的情況下,也可以跟蹤發動機高溫噴射。F-35采用「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和特制尾噴口,透過分散發動機高溫噴射的方式,減少被紅外傳感器的探測機率。這讓F-35在隱形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在擁有先進紅外跟蹤能力的高威脅環境中。
殲-35采用雙發配置,雖然能為航母作戰提供更大的推力和可靠性,但其本身可能比單發的F-35產生更大的紅外特征。不過,殲-35可能會采用類似俄羅斯蘇-57、美國F-22那樣更先進的散熱技術和高溫噴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紅外特征。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殲-35在紅外隱形方面與F-35保持競爭力,而F-35在這一領域同樣經過了多年的改進。
殲-35的一大特色是專為艦載作戰用途設計,這影響了其隱形效能。與可以針對各種任務進行最佳化的陸基隱形戰鬥機不同,艦載戰鬥機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例如需要在激烈競爭的地區快速起飛和降落。艦載戰鬥機通常需要在較低的高度飛行以避免被敵方發現,並利用艦艇的雷達覆蓋範圍。在這樣的高度,避免被陸基雷達發現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所以,殲-35的隱形效能需要針對高空和低空效能進行微調,這可能使其在特定作戰場景中,比F-35更具優勢,特別是在中國海軍或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使用場景中。
美國F-35和中國殲-35都使用內部彈艙來保持隱形外形,同時攜帶空空和空地彈藥。殲-35的彈艙似乎是針對其海軍用途而最佳化設計的,能夠攜帶多種彈藥而不會犧牲隱形效能。與F-35相比,殲-35專為海上作戰而設計,可能在攜帶更重的有效載荷和更低的雷達訊號方面具有優勢,而F-35針對更多的用途進行最佳化,其中就包括陸基打擊任務。
雖然隱形外形和吸波材料對於逃避雷達探測至關重要,但「傳感器融合(將多個傳感器的數據整合到一個有表現功能的作戰畫面中)」在第五代戰鬥機中也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F-35因其尖端的傳感器融合能力而廣受稱贊,該能力將來自雷達、紅外傳感器和電子戰系統的數據整合到一個易於解讀的顯示器中。這使飛行員能夠探測和跟蹤目標,同時幾乎無法被敵方發現。
預計殲-35將采用類似的傳感器器材,包括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紅外搜尋和跟蹤(IRST)系統和電子戰(EW)器材。中國在傳感器技術方面的進步可以使殲-35的傳感器融合水平與F-35相當,重點是幹擾和電子對抗,以破壞對手的雷達系統並提高在作戰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如果中國確實將其傳感器融合能力提高到超越F-35的水平,那麽殲-35就有可能實作隱形和增強態勢感知能力,使其更難被瞄準和攔截。
殲-35的隱形能力需要放在中國日益發展的軍事和海軍戰略的背景下理解。中國巨資打造的A2/AD網絡,結合地空導彈、反艦彈道導彈和雷達系統,旨在挑戰和威懾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美國及其盟友。在這樣的戰區,隱形能力不僅僅是為了躲避偵察,而是為了在充滿競爭、高度監控的環境中生存和行動。
殲-35的隱形能力可能成為中國海警向南海、東海及其他地區投射力量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與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配合行動時。透過將殲-35與先進的遠端反艦導彈和雷達幹擾系統相結合,中國可能已經研制出一種能夠穿透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和雷達防空網的隱形飛機——這可能使其在美國及其盟友依賴雷達探測的地區沖突中,占據決定性優勢。
雖然美國F-35仍然是第五代戰鬥機隱形效能的標桿,但殲-35的潛在隱形能力不容小覷。盡管在包括雙發構型等設計上存在差異,但中國似乎已經利用尖端材料、先進的紅外訊號管理,以及可能更先進的傳感器融合技術,打造一款強大的隱形戰鬥機。如果這些技術進步被證明是有效的,那麽殲-35確實可以在特定領域超越F-35,特別是在低空隱形效能和與中國不斷增強的海軍能力的融合方面。
全球軍事平衡正在發生變化,中國透過殲-35明確表示,它不僅要在陸地上,還要在有爭議的海域挑戰美國的空中優勢。殲-35是否能在各個領域完全匹敵甚至超越F-35的隱形能力還有待觀察,但它肯定是一款需要全球軍事分析家和國防規劃人員關註的戰鬥機。
譯者按:
本文確實提供了一個審視殲-35和F-35隱形能力的全新角度,讓我們知道根據任務需求不同,對不同高度的隱形設計進行最佳化。不過,作者在文章內還是給自己留出了回旋的空間,那就是拿殲-35艦載型對比F-35A陸基型。但是,這樣的前提就類似中國航母戰鬥群主動攻擊美國空軍駐守的地區,這似乎有點想多了。更多的情況難道不是F-35C艦載型面對殲-35陸基型,或F-35C與殲-35艦載型在海上對決?帶著腦子看內容,才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