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那時候的星空神秘莫測,也因為此,激發了人類無限的想象。
幾千年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手可摘星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妄想。
如今天宮號佇立在蒼穹之上,人類向外探索的腳步也更近了一步。
宇宙全貌究竟是什麽樣子?有沒有外星文明?身處太空究竟是一種什麽感覺?
前兩個問題我們尚且回答不了,但太空行走,卻是有人真實實作了的。
自中國的載人飛船事業順利進行之後,越來越多優秀的太空人走向太空。
在幾位優秀的太空人中,王亞平顯然是最獨特的那一個,雖然她並不是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但卻是中國第一個出艙活動的太空人。
太空行走
太空中沒有重力,沒有氧氣,生存條件可想而知的艱難。
2021年10月16日,神舟13號在萬眾矚目中飛向太空。
三名太空人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太空之旅。
這是王亞平第二次登上太空,但仍舊難掩激動之情,想要進入太空,身體素質必須得過硬,不僅如此,女性因為身體構造特殊,更得付出別人無法知曉的艱辛。
在逐漸適應了太空失重的環境之後,王亞平糊翟誌剛於11月7日進行了出艙活動。兩人身穿笨拙的飛天服,緩緩開啟了艙門。
哪怕是我們這些門外漢,在查閱了詳細資料之後,都會知道,太空行走是非常艱難的,在我們看來短短的幾分鐘,對他們而言,卻是十分漫長的。
在王亞平之前,從沒有過女太空人進行出艙活動,不光如此,就連女性太空人都是非常少見的。
盡管太空沒有重力,但任何東西,只要存在,它就用有自身的慣性。
而慣性會導致我們在抓握這件物體時,感受或者是承受到它的反作用力。
在我們看來,太空人身處失重狀態,只要飄來飄去就可以,但實際上,光是「飄來飄去」就會消耗掉他們身上許多的能量。
前往艙外作業,意味著要進入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期間不能出現任何一點差錯,否則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太空人甚至會為此付出生命。
太空人的外服重達130公斤,是中國最新研發的升級版「飛天服」,出艙服中要有配備的呼吸器,要能夠支撐太空人在太空進行多小時的太空運動。
雖然在太空中,重達130公斤的飛天服並不會給太空人帶來實際的重量感受,但在身穿「笨拙」的飛天服後,行動也一定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在茫茫宇宙中,沒有了大氣層的保護,太空人將直面各種輻射和變化的溫度。
當然,這些因素飛天服會幫他們抵擋。
宇宙中沒有參照物,甚至沒有聲音,也無法判斷未知物體的遠近和大小,太空人出艙活動,只能依賴於和航天器緊緊相連的那根安全帶,以防自己在太空中走失。
其實每一次太空人升空展開工作,對於地面上的人而言,都是驚險的。
為了使氣氛更放松一點,王亞平糊其他兩位太空人盡量用十分輕快的語氣和地面講話。
太空行走的難度非常大,在王亞平之前,沒有女性參與過,這是一次挑戰!
盡管已經訓練過很多次,但作為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也難免會捏把汗。
出艙前會有很多的準備工作,好在中國最新改良的最新的艙外航天服,能夠控制在10分鐘之內穿戴完畢。
身為女性,王亞平的身高不及男太空人,需要對航天服在進行額外的調整,以求達到最適合,最便捷。
有過出艙經驗的翟誌剛率先出艙,隨後王亞平也說道: 「我一會出艙,感覺良好」。 從太空傳回來的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人協助合作,出艙行動完成的非常好。
此次出艙活動共6.5個小時,對於太空人來講,可謂是個不小的挑戰。
空間站因為地球重力和向心力的原因,處於一種微重力的狀態。
雖然說是出艙活動,但其實太空人還是圍繞著空間站在活動,因為在微重力的狀態下,如果身體一旦遭遇哪怕一點來自外界的力,都有可以脫離空間站。
人在真空環境中,身體會飄起來,太空沒有「下腳地」,因此需要太空人用自己的雙臂來帶動整個身體行動。
事實上,我們在地球上,有支撐點的地方工作超過6個小時,身體都會吃不消,更何況是太空中。太空人出艙行動,其實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對於太空人而言,要保持百分之百的專註,不能出一點的差錯。
王亞平糊翟誌剛出艙之後,先後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
摘星星的人
「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數十億女性也借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美國太空人凱迪高文激動的向王亞平隔空喊話。
女效能夠進入太空,實在是太難了,這明顯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裏程碑。「男太空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王亞平從不服輸。
嚴格意義上來講,無論走到哪裏,男女的身體素質,就註定了當他們從事同一個行業時,面臨著不同的待遇和險境。
王亞平要上太空,並且需要待夠半年以上,作為女性,她的例假問題該怎麽解決,在太空生活這麽久,會不會影響她的身體?
不過好在多年來的探索,科技早已經克服了這一切,正如網友所說,無論男女,我們同享著一片浪漫星河,我們都有權平等探索宇宙。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載人飛船帶著三位航天英雄返回了地面。
由於長時間離開地球,太空人的身體非常虛弱,但王亞平仍舊是笑容滿面,熱情沖著鏡頭打招呼。
她還笑著說: 「我想對我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一句話,讓身邊的人都忍不住紅了眼眶。
回來之後的王亞平,一邊陪伴女兒,一邊加快恢復,半年的太空生活,對於身體的影響,還是不容忽視的。
在真空環境中,人的肌肉和脊柱不受力,肌肉長時間不用,便會萎縮,而骨骼不用,則會導致骨質疏松。
這也是為什麽太空人從太空下來之後,無法站立和行走的原因。
不管如此,太空環境對人的心臟和大腦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全身浮腫、靜脈曲張,視力壓迫等都是會出現的情況,因此太空人需要非常過硬的身體素質,以及非常完善的保護系統。
不過還在,有空間站的保護,太空人所受的傷害可以降到最低,返回地面之後,透過訓練恢復,很快就可以恢復以往的身體素質。
在後來的采訪中,王亞平還說,剛回來的時候,做什麽都不習慣,拿任何一樣東西,都有一種想把東西扔出去,讓它「飄到」另一邊的沖動。
時間回到2019年,有過以此飛天經驗的王亞平被選中,進入預備組,這也意味著,她迎來了第二次進入太空的機會。
王亞平從小熱愛運動,熱愛廣闊的天空,歲生在農村,但心卻在萬裏高空。
為了實作自己的目標,她不斷努力,終於成為了一名航天員。
和第一次進入太空不同,這次的訓練,要比以往的更猛,堪稱「魔鬼訓練」。
進入預備組之後,王亞平已經39歲了。
雖說年齡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也意味著身處這個年齡段的王亞平,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
太空人需要模擬太空的失重感,訓練則是在水中訓練。
不同於真空中,那重達130公斤的航空裝備,是結結實實的穿在她身上,肩部所承受的重量可想而知。
能夠穿上宇航服站著,就已經非常消耗體力了,更別提王亞平要穿著它進行訓練。第一天訓練下來,王亞平的雙手顫抖的,連吃飯的筷子都拿不住。
但她明白,這將是開始,身為女性,她不服輸,男生可以做到的,她也可以。
之後的訓練一如往常,王亞平的雙臂被錘爛出結實的肌肉。
淌過第一關,還有第二關,離心機訓練,讓王亞平再一次嘗到痛苦的滋味,也不少太空人曾表示,離心機仿佛要把自己撕成碎片,渾身肌肉控制不住的顫抖,痛苦源源不斷的從全身蔓延開來。
痛苦是真的,堅持也是真的,王亞平的夢想,支撐她扛過一輪一輪的訓練。
當然,這些訓練回饋給她的,是一個強壯的體魄。
「翺翔宇宙是我一生的理想,為此,我願意忍受一切,付出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王亞平風輕雲淡的說著,可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我們都知道。
從太空歸來之後,王亞平糊其他隊員一起進入了療養公寓中。
恢復體能同樣也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
肌肉,骨骼,甚至是耐力,都需要重新錘煉。
痛苦和疲憊是常態,但透過訓練,他們將恢復健康,恢復體能,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再次飛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