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福建艦從上海江南造船廠出發,開始了第一次海上試驗。
這是,中國的第三艘航空母艦。
也是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彈射型航母。
回頭看看歷史,中國曾經是很厲害的航海國家。
鄭和帶著船隊七次遠航,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可是後來,中國的海上力量慢慢變弱了。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才又開始重視發展海軍。
福建艦的建造,就是中國重新成為海上強國的一個重要標誌。
福建艦排水量8萬噸。
它有平直的甲板,可以讓飛機起飛和降落。
最特別的是, 它用了新技術——電磁彈射器,可以幫助飛機更快地起飛。
福建艦第一次出海,試驗持續了8天。
不久後,它又出海試驗了20天。
這次試驗中, 福建艦做了很多高難度的動作,比如全速航行、快速轉彎等。
這些試驗都很成功,證明了福建艦效能很好。
福建艦的建成,不僅僅是一艘軍艦的誕生。
它表示, 中國海軍正在變得更強大,能夠在更遠的海域保護國家安全。
同時,它也讓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更有發言權。
美國優勢正在逐漸被打破
美國海軍戰略研究專家,占士·荷姆絲的一番話。
引發了,人們對中美海軍實力對比的深思。
他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實作了與美國海軍比肩的重大進步。
要知道, 美國海軍自二戰以來,一直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地位。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防實力的不斷提升,這種優勢正在逐漸被打破。
五角大廈的估計顯示,美國海軍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
如果要在西太平洋地區,保持一艘航母的常態化巡航。
就需要在日本,永久部署兩艘航母。
盡管如此,中美兩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航母數量對比,仍將保持在3:2。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
美軍今年以來,一直在西太平洋地區保持三艘航母的存在。
值得註意的是, 在航母建造技術方面,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各有優劣。
核動力航母,雖然續航能力強。
但其最大的缺點是維護周期長,往往以年計。
而美國目前,只有一個能夠大修航母的船廠,還位於東海岸。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國航母的實際可用數量。
中國一再強調「和平崛起」的理念,表明其海軍發展的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而非謀求霸權。
2024年,中國的「福建」艦成功完成海試。
它標誌著,中國已經邁入了世界航母強國的行列。
這一成就,讓我們不禁想起了一個世紀前中國海軍的窘境。
那時的中國,在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如今,中國能夠自主建造如此先進的航母,實在是滄海桑田的變化。
為了和平,而非謀求霸權
然而,這一成就似乎讓美國有些坐不住了。
【國家利益】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註。
文章作者勸說,中國不要效仿美國,不要擁有太多航母。
文章以美國的「福特」號航母為例,指出過於先進的技術,可能會適得其反。
「福特」號,雖然采用了最新技術。
卻因為技術過於復雜,而遲遲無法形成戰鬥力。
美國學者建議,中國在擁有第三艘航母後可以放慢腳步,這種說法背後可能有多重考慮。
它可能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海軍快速發展的某種憂慮。
從6萬噸級,基於蘇聯的「瓦良格」號航母續建的遼寧艦,到中國自主設計、研發、建造的第一艘山東艦。
再到8萬噸,電磁彈射技術的福建艦。
中國的每一步,都穩紮穩打。
文章還指出,一個國家擁有一到三艘航母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不能在戰爭中獲得相應的利益,維護航母艦隊將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還舉例, 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都曾投入大量資源建造超級戰艦。
但最終這些龐然大物,並未能改變戰爭的走向。
相比之下,美國的航母戰略卻取得了巨大成功。
文章還提到, 作為一個自稱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將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
這種說法頗具爭議。
回顧中國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由於海防力量的薄弱,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遭受了百年屈辱。
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實作民族復興。
強大的海軍,無疑是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
文章,似乎忽視了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幾支航母編隊的維護。
這種財力的增長,正是中國幾十年來堅持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
文章中隱含的,對中國發展的擔憂,也反映了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
一些國家,開始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
中國多次強調,發展是和平發展,不會走西方國家崛起時的老路。
航母的建造,更多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而非謀求霸權。
文武兼備,才能長治久安
【國家利益】雜誌,說中國造更多航母可能會帶來安全問題。
這讓人,想起了歷史上的一些事。
一百多年前,德國開始大造軍艦,想要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
結果呢?
這反而讓英國更加警惕,最後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在有人擔心,中國造航母會不會也引起周邊國家的不安,大家都開始造更多武器。
文章說, 中國有1.4萬裏長的海岸線,想要有大國的航母很正常。
但是中國周圍的安全形勢,很復雜。
如果中國的航母太多了,可能會讓鄰國感到害怕。
大家都開始多造武器,這樣反而會讓中國周圍變得不太安全。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道理,但也有人不同意。
他們說,真正讓地區不安全的其實是美國。
美國的軍隊去到哪裏,那裏就容易出亂子。
相比之下, 中國造航母是為了保護和平,讓這片海更安全。
從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到近代列強的爭奪,再到當今日新月異的發展。
亞洲,始終是世界的焦點。
然而,縱觀當今世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
盡管中亞和亞太地區,聚集了眾多國家,各有利益訴求,卻鮮少爆發大規模沖突。
這一局面的形成,與中國密不可分。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和為貴」、「以和為美」的理念,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漫長的封建時期,中國雖然也曾發動過對外戰爭,但更多時候是采取和平共處的政策。
即便在國力強盛時期。
中國也很少主動對外擴張,而是致力於維護周邊的穩定。
然而,和平並非軟弱。
中國古語有雲: 「止戰之武」、「能戰方能止戰」。
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當代中國的國防政策中。
中國在謀求和平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國防實力,包括發展航母等先進武器裝備。
正如古人所言: 「修文德以來之,武備以防之。」
只有做到「文武兼備」,才能真正實作長治久安。
總的來說, 中國在亞洲扮演著「穩定器」和「壓艙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