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109 王 琦
王琦,男,漢族,1969年4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長春市軍隊離休退休幹部西安橋外休養所軍休幹部。
王琦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盲文並完成中醫針灸和按摩學習,成為一名軍醫。30多年來,他熱情為部隊官兵服務,為駐地群眾開展義診。
1986年,王琦在一場戰鬥中受到重傷,雙目失明,左耳震聾。他攻克生活自理難關,克服病痛影響,刻苦學習盲文,考入長春大學特教學院學習中醫針灸推拿專業,出版了【傷筋錯骨臨癥推拿】【軟組織傷病】兩部醫學專著,研制的野戰便攜式軟組織損傷治療儀和智能型語音導航治療儀獲得兩項國家專利,並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
作為一級傷殘軍人,王琦可以住進榮軍院,但他主動放棄了相關優撫待遇,選擇到幹休所工作,熱情為部隊官兵服務,為駐地群眾開展義診,累計為5萬余名官兵和群眾解除病痛。他堅持學習心理保健知識,在針灸按摩的同時開展心理疏導。盡管身體內殘留的7塊彈片導致王琦頭疼發作的頻率越來越高,嚴重時每晚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但他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每天奔波在為患者治病的路上。
王琦不斷為殘疾人群體奔走呼籲,他倡議地方醫院免費為盲人體檢,推動全省建設10家「光明影院」,開展盲人聽電影、聽書等活動,幫助2000余名盲人圓了夙願。他發起成立了全國首家盲人公益性組織「長春市盲人誌願者服務站」,累計為福利院老人、勞動模範等義診按摩1500余人次。他義務為無業盲人開辦培訓班,定期傳授按摩和針灸推拿技術,協助180余名盲人就業。他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生活比較困難的盲人家庭及殘疾人、低保戶家庭渡過難關。王琦還關心國防建設,多次應邀到學校、軍營作報告,用自己的成長經歷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築夢軍營。
王琦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吉林楷模」等稱號。
110 王黎君
王黎君,男,漢族,195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經濟開發區潤澤糧油有限公司經理。
王黎君堅持投身慈善事業,先後拿出1200余萬元愛心助學、扶貧幫困,累計幫扶20余所學校、5000余名貧困學生,資助困難群眾2000余戶,以愛心善行譜寫中華傳統美德之歌。
1996年,固原地區遭遇旱災,原州區彭堡中學20名貧困學生面臨輟學。王黎君聽到訊息後,第二天就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給每個孩子送去學雜費和學習用品,孩子們新學期如願返回了教室。在寧夏育才中學,他一次就資助200名貧困生,對考上大學的學生還持續資助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還準備慰問金和文體用品去看望周邊農村的孩子。40余年來,王黎君持續資助固原23所中小學校5000多名學生。2018年9月,他對涇源縣、隆德縣、彭陽縣和原州區等62名環衛工人家庭的大學生進行資助。王黎君不僅大力幫助自治區的貧困孩子,還把愛心傳遞到其他地方。廣西運賴小學校長聽說王黎君是助學幫困的「熱心人」,便打來求助電話,他先後與該校42名貧困學生建立長期資助關系。日常生活中,王黎君也樂於助人,在醫院看到原州區官廳鄉一個農民的孩子得了急病,湊不齊住院費,便替這個素不相識的人交了費。
2007年底,王黎君當選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閆堡村村委會主任後,自掏腰包為村裏打機井、修水泥路、蓋戲樓、安裝自來水,為住在危房中的孤寡老人蓋新房。他每年春節都要到貧困戶家中慰問,累計達3000余戶次。如今古稀之年的王黎君,紮根固原,把大部份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公益事業上,多年來一直過著儉樸生活。
王黎君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寧夏回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寧夏回族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11 鄧小嵐
鄧小嵐,女,漢族,1943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馬蘭村音樂教育誌願者。
鄧小嵐始終把馬蘭村當作自己的故鄉,退休後奔波在北京和馬蘭村之間,進行義務支教。18年間,她為村裏修建了校舍,教山裏娃學音樂,帶領孩子們走出大山,登上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大舞台。
2003年,鄧小嵐回馬蘭村掃墓,開始關註那裏的兒童音樂教育。2004年,61歲的鄧小嵐號召兄弟姐妹捐款4萬元,把村上4間破舊的小學教室翻蓋成7間新校舍,還從親朋同事那裏募集樂器,義務擔任馬蘭村小學專職音樂老師,教孩子們唱歌、彈奏樂器。孩子們的命運就此改變。2006年,馬蘭小樂隊正式組建,鄧小嵐領著孩子們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3年,70歲的鄧小嵐在馬蘭村成功舉辦了首屆馬蘭兒童音樂節;2015年,鄧小嵐親自設計、自籌資金,把小學旁邊的荒土坡打造成了一座三層的夢幻小城堡。山裏娃的夢想化作鄧小嵐的堅持,她先後培養了200多名學生,很多讀了大學,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學學習藝術專業或畢業後從事藝術教育。
鄧小嵐十幾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改變了大山孩子們的成長軌跡。2021年9月,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相關負責人到馬蘭村小學選拔合唱隊員。從接受任務到開幕式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鄧小嵐與孩子們一起學演唱、學希臘語,每天進行5個多小時的高強度合唱訓練。舉世矚目的冬奧會開幕式上,44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以純凈、空靈的天籟之音,用希臘語完美演繹了奧運會會歌【奧林匹克頌】。觀眾席上的鄧小嵐,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2022年3月19日下午,正在馬蘭村籌備音樂節的鄧小嵐突發腦血栓,經醫治無效,於3月21日23時48分平靜離世,享年79歲。
鄧小嵐榮獲河北省道德模範等稱號,被追授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
112 甘公榮
甘公榮,女,漢族,1959年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巾幗誌願服務協會副會長。
作為開國將軍甘祖昌和「老阿姨」龔全珍的女兒,甘公榮身上鐫刻著父母偉大人格的深深烙印。她不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業中,還帶動家人積極參與其中,用實際行動傳承好家風。
初中畢業時,甘公榮把上高中的機會讓給別人,自己選擇務農。後來,她被分配到縣電影隊工作,她跟著放映隊跋山涉水、走村入戶為群眾送去精神食糧。在縣工商銀行做儲蓄員的10余年間,她經手了數億元人民幣,從未出現差錯。2001年,全國金融系統改制,她向組織提出內退,回家做起家庭婦女。2011年,龔全珍工作室成立,甘公榮一邊協助母親與群眾談心解惑,一邊帶領誌願服務隊開展活動,還設立陽光小屋,關愛60余名留守兒童。2013年底,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成立,甘公榮積極參與愛心救助基金會的日常管理、幫扶群眾等各項工作,並積極推動基金會幫扶困難大學生。截至目前,愛心救助基金會共籌集資金170余萬元,幫助困難群眾1000余名。
甘公榮把公益事業當作人生的第二個戰場。除了參與龔全珍工作室和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的各項事務,甘公榮個人幫扶資金達15萬元,累計推動籌集「紅領巾營地」「愛心幫幫團」等助學扶困專案資金達400余萬元。她關愛留守兒童,扶助困難家庭,在蓮花縣建立了10個「童伴媽媽」專案點。她帶動家人加入誌願者隊伍,開展紅色宣講,用實際行動傳承好家風。2013年起,甘公榮擔任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外聘教師,講述父輩感人事跡千余場;被南昌大學聘任為龔全珍研究生支教團指導老師,擔任「贛鄱紅色娘子軍」「江西好人示範宣講團」成員。
甘公榮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持旗手標兵、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江西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113 古清月
113 古清月
古清月,女,漢族,1980年4月生,中共黨員,空軍工程大學某學院副教授。
古清月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起成立「金色哈達」愛心助學團隊,連續16年幫扶青海省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成長成才,將捐資助學、幫教帶教、軍民共育融合推進,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高度贊譽。
搭建捐資助學連心橋。2007年,古清月來到青海,看到孩子們艱苦的學習條件,心裏百感交集,從此埋下了愛心募捐的種子。她發動親友同事一起資助少數民族群眾,開展宣傳倡議和募捐活動20余次,捐資50余萬元,結對幫扶特困學童100余名,捐贈桌椅床櫃、教具文具、被褥衣物3000余件(套)、電腦20多台,捐建電教室1間、取暖鍋爐2套,改善當地教學條件。2015年,古清月積極協調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為罹患先天性「脊髓低位栓系」疾病的12歲藏族女童實施手術治療,並透過募捐解決全部醫療費。
傳播扶誌強智正能量。古清月先後邀請20余名藏族師生走進軍營實地交流學習,組織官兵錄制千余期漢語紅色故事,為藏族學生營造良好語言學習環境。2018年起,她每年培訓2批研究生、青年教員赴藏區小學幫教帶教。10年間,幫助69名藏族青少年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其中63人取得大專以上學歷,讓讀書改變命運成為當地藏族同胞的普遍共識。
探索軍地聯動新模式。古清月積極促成幫扶的藏族建設塘小學與西路軍紅軍小學聯合,共建紅色教育、師德師風培育「雙基地」平台,使「金色哈達」成為空軍工程大學思政課程建設的特色名片。近年來,她組織專家教授、人大代表赴多地藏區開展國防教育、科普講座50余場次,組織受助學生參加「傳承紅色基因大家談」、「放飛藍天夢想」春蕾夏令營等活動,在學生心中深植愛國崇軍情懷。
古清月榮獲全國擁政愛民模範等稱號,被空軍評為擁政愛民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114 左允甘
左允甘,男,漢族,1943年10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紀委原副書記。
左允甘熱心慈善事業,義賣書畫作品,傾力助學助殘,幫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助殘疾人家庭圓「安居夢」,以一顆熱情的心和一次次行動,盡己所能感化、帶動周圍的人。
2006年,即將退休的左允甘思考著如何做到對學生的資助「長流水,不斷線」,愛好書畫藝術的他,想到了書畫義賣捐資助學。2007年,他推動成立了「寧德蕉城樂善助學促進會」。助學促進會成立以來,左允甘將創作的800多幅書畫作品進行義賣,募集善款近700萬元,共資助寧德市蕉城區、周寧縣1775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幫助20多名特困學子解決困難。左允甘的赤誠之心吸引、感染了許多愛心人士,許多企業家或出錢或出力,紛紛對貧困學子伸出援手。
左允甘曾擔任福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牽頭實施了農村貧困殘疾人「安居工程」。2015年,因年齡原因,他不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以愛心誌願者身份繼續參與「安居工程」。為了摸清農村殘疾人無房戶實情,多渠道籌措資金,2007年以來,他和基金會其他成員一起,不辭辛勞,深入福建省50多個山區縣、400多個鄉鎮村,了解殘疾人家庭困難情況。左允甘為殘疾人「安居工程」建設捐獻了600多幅書畫作品,多次組織動員福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積善書畫院的書畫家創作,先後8次在福州、香港等地開展義賣活動,共募集善款860多萬元。10多年來,幫助9500多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圓了「安居夢」。左允甘還牽頭組織開展關愛殘疾兒童行動,每年「六一」兒童節向殘疾兒童發放學習生活用具、營養食品等「愛心大禮包」。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左允甘克服視力障礙和腰痛困擾,創作了60多幅書畫作品,發動義賣,在大家的支持下,最終籌措了20萬元善款捐贈給了抗疫一線。
左允甘榮獲福建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115 葉德奕
葉德奕,男,漢族,1969年9月生,中共黨員,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周寧縣供電公司裝表班班長。
從普通電力職工到全國勞動模範,在助人為樂路上,葉德奕堅持「長跑」,勇毅前行,用真情抒寫人間大愛。
從1992年至今,葉德奕先後為80多個孩子提供免費吃住。這些孩子中有來自單親家庭的,有家庭困難的,有留守的,也有的是孤兒。最多時,家裏同時住著11個孩子。葉德奕先後資助了60多個學生,其中有30多個是外地學生。在葉德奕陳設簡陋的家中,有一個裝滿他30年來各類助學匯款單收據的抽屜,這些匯款單少則幾十元,多則數千元,而匯款物件都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對這些孩子疼愛有加、慷慨解囊。
生活上,葉德奕對自己十分「摳門」。他全年穿著工裝,唯一一套西服還是10年前為了去北京領獎而買的。他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卻舍不得買運動鞋,經常光著腳跑步,朋友們稱他為「赤腳大仙」,他卻說:「一雙長跑運動鞋動輒幾百元,光腳跑可以省下不少錢,就可以再多資助一些學生。」
2004年,在為周寧縣李墩鎮黃埔敬老院檢修路線時,葉德奕遇見了年過八旬、生活不能自理、曾有過輕生念頭的葉誌岱老人。從此以後,葉誌岱和敬老院裏的其他老人成了葉德奕心頭的牽掛。閑暇之余,葉德奕常到敬老院陪伴老人,給他們按摩、做飯。為改善老人們的生活條件,葉德奕自費為敬老院添置了洗衣機、電視機、電熱毯等物品。在敬老院,只要提及葉德奕,老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
「大‘家’好了,小‘家’才會更好」是葉德奕從事誌願服務秉持的初心。自2003年註冊成為誌願者以來,他盡全力助人,工作以來僅有的兩次請休年假,都是因為他要以誌願者的身份趕赴災區救災。在葉德奕的影響帶動下,國網寧德供電公司專門成立了「德奕誌願服務隊」。
葉德奕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福建省道德模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6 田麗超
116 田麗超
田麗超,女,漢族,1986年10月生,無黨派人士,天津市寶坻區陽光福樂多養老院院長、陽光福樂多助殘就業基地院長。
田麗超先後創辦助殘就業基地、「愛心助殘幫幫團」,幫助智力殘疾的孩子學會自理,鼓勵他們自食其力、自立自強。她就像冬日的暖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溫暖著這群「折翼天使」的心田。
2019年,田麗超積極籌建陽光福樂多助殘就業基地。她與寶坻區博愛學校(特殊教育學校)聯系,每年從畢業生中選取家庭困難的孩子,挨家挨戶走訪,有計劃地接收這些孩子到基地。基地對這些孩子實行全天候照料、免費服務,有效減輕了孩子們家庭的負擔;定期請來培訓老師,免費訓練技能,提高孩子們自立能力。為促進孩子們的成長,田麗超先後在天津市寶坻區口東鎮老莊子村、新開口鎮江石窩村、潮陽街道喬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洗衣和理發兩個免費服務專案,推廣以殘助殘,引領這些殘疾孩子為孤寡殘疾老人和失獨群體免費洗衣、理發,在勞動中收獲成就感和滿足感。她還推動成立「愛心助殘幫幫團」誌願服務社,組建了25支隊伍,開展多項誌願服務活動。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們接觸了不同的社會環境,探索了更多的領域,內心更加積極陽光,生活也更有奔頭。
不論是洗衣房還是手工工作室,總能看到孩子們忙碌的身影;不論是拖布加工還是洗衣粉包裝,孩子們總是在認真勤懇地做著這些細碎的工作。時間久了,大部份的殘疾孩子都掌握了一技之長。田麗超經常從早上5點半起床開始忙碌,一直到半夜12點才能休息。但她總說,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臉,聽到孩子們親切地叫「大姐」時,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田麗超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天津市道德模範等稱號。
117 尼瑪次仁
尼瑪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洛康薩社區副主任。
尼瑪次仁積極投身社會福利事業,成立兒童福利院,先後收養27名孤兒,教導他們報效祖國、關愛他人。他常年開展黨的政策、健康科普和環保理念宣傳,慰問幫扶困難群眾。
尼瑪次仁年少時父母相繼離世,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左鄰右舍的幫助下長大成人,深知孤兒需要社會更多的幫助和關愛。2007年,經營了幾年旅遊客棧的尼瑪次仁,決定將日喀則需要幫助的孤兒接到自己家中撫養。他騎上摩托車,深入偏僻的農村和高海拔牧區,尋找並陸續收養了27名來自桑珠孜區、江孜縣、仁布縣等地的孤兒。2008年,經日喀則市民政局批準,尼瑪次仁成立了日喀則諾倍兒童福利院,孤兒們受到了良好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16年來,一批批孤兒從福利院走出來,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光和熱。
尼瑪次仁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3年至今,他的宣講足跡遍布日喀則18個縣區、上百個鄉鎮。尼瑪次仁發起成立西藏自治區防治愛滋病協會,開展關愛愛滋病感染者工作,作了數百場防治愛滋病科普宣講。2023年,在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尼瑪次仁發起成立日喀則市年楚河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並自籌資金開展了多項環保公益活動。他在每年春節、藏歷新年等時間節點,積極募集各類生活物資慰問幫扶困難群眾,累計投入資金達50余萬元,受益物件3000余人次。
尼瑪次仁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西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18 呂明玉
呂明玉,女,漢族,1974年4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威海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五級職員。
呂明玉在半年內先後捐獻造血幹細胞和淋巴細胞,從救助一個人到幫助一群困難學生,愛心之旅從自發到自覺。她帶起一支共產黨員服務隊,傾情關愛老人,幫扶困難家庭,用愛心和行動潤染生命底色、黨員本色。
2011年1月14日,呂明玉接到威海紅十字會的電話,被告知她的血樣和江蘇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呂明玉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捐獻。在山東省立醫院,呂明玉的血液在體外迴圈1.1萬毫升,相當於將全身血液在體外迴圈了3遍,才最終采集了110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采集過程近5個小時,由於鈣流失嚴重以及抗凝劑的作用,呂明玉的多個部位出現了麻木抽筋的癥狀。2011年9月29日,呂明玉再次接到醫院電話,被告知那位江蘇患者的免疫力突然下降,急需淋巴細胞來救命。此時,呂明玉還在康復期,間隔時間不久連續捐獻,家人十分擔憂,她也有些猶豫,畢竟孩子還小,兩邊的老人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思索再三,呂明玉毅然決定——「救人救到底」。她再次說服家人,第二次趕赴濟南,為那位陌生人捐獻了64毫升淋巴細胞混懸液。
2016年初,呂明玉得知女兒同學牛煜森的爸爸因意外事故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癱,媽媽離家出走,奶奶患病癱瘓在床,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從此,呂明玉把牛煜森當作兒子一樣看待,從小學到初中,每次家長會,她都是代表兩個孩子的家長,平時買學習用品、衣物、零食,都是雙份的。多年來,呂明玉透過捐款捐物、傾情陪伴、心理疏導,幫助8名家庭困難的孩子走出困境、完成學業,並帶動同事、誌願者們幫助290個孩子圓夢。
2021年,呂明玉擔任國網威海供電公司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在工作之余,她帶領635名隊員收集獨居、空巢、失能老人資訊2858條,並建立助老檔案,與其中的困難老人結成幫扶對子,先後600余次為46家敬老院、233個困難家庭送溫暖、送知識、送健康,惠及老人4萬余人次,實作了老年人需求與助老服務的高效對接。
呂明玉榮獲山東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119 劉秀祥
劉秀祥,男,漢族,1986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教師。
劉秀祥曾因「背著母親上大學」的事跡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鄉教書育人,紮根山村10余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各界對他的關愛。
劉秀祥4歲時父親病故,哥哥姐姐不堪重負先後離家出走,母親因無法承受家庭變故罹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他一邊不離不棄照顧母親,一邊打工求學。經過不懈努力,2008年劉秀祥考上了臨沂師範學院,帶著母親繼續自己的求學路。畢業後,許多企業聽聞他的事跡,向他敞開大門,但劉秀祥選擇回望謨縣做一名鄉村教師。劉秀祥說:「一個人好並不算好,讓家鄉更多的弟弟妹妹改變命運,走出大山,擺脫貧困,那才叫作真的好。」
回鄉後,為解決「弟弟妹妹」沒錢上學的後顧之憂,劉秀祥發起了「助學走鄉村」公益行動,利用周末和假期,騎著摩托車走村串寨,四處勸學。10余年間的家訪,劉秀祥騎壞了8輛摩托車,摔倒摔傷了無數次,走遍了望謨縣所有的村莊,先後將1800余名孩子勸返回校。劉秀祥聯系各界愛心人士捐資助學,建立資助對接檔案,為貧困學子消除後顧之憂。
2013年,劉秀祥開始擔任班主任。有一年,中考總分是700分,而這個班級進校最高分僅258分。面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堅持「一個都不放棄,一直都不放棄」的原則,帶領全班47名學生全部考上了大學。2018年,劉秀祥調任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當時該校本科上線只有50多人,經過5年努力,本科上線達到658人,上線提升率居黔西南州第一。孩子們考上了大學,劉秀祥又繼續為他們奔走籌款,解決他們大學期間的生活費用,幫助他們繼續完成學業,畢業以後近半數返鄉成為大山的建設者。
劉秀祥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最美教師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20 劉春芝
劉春芝,女,漢族,1940年12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桃林村村民。
劉春芝心懷大愛,義務到興壽鎮桃林村烈士陵園守陵,她美化陵園環境,挖掘烈士史料,講述革命烈士光榮事跡,將英烈精神深深鐫刻在每位參觀者的心中。
桃林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三個不同時期,出現過18位元烈士,他們中年齡最大的23歲,最小的只有17歲。1990年,劉春芝擔任桃林村黨支部副書記,她註意到烈士紀念碑年久失修,就向村黨支部書記建議修建烈士陵園。在原昌平縣民政局幫助下,遷移烈士紀念碑,並修建了桃林村烈士陵園。2007年,劉春芝年事已高,不再擔任桃林村黨支部副書記職務,主動申請負責烈士陵園的看管、維護和講解工作。為了提高講解水平,劉春芝查閱了許多書籍資料,悉心搜集整理烈士資訊,並走訪村民了解桃林村革命歷史。每到清明、「七一」、「八一」、國慶等重要節日,劉春芝都提前做好接待準備工作,為大家參觀烈士陵園、學習烈士事跡營造良好的環境。她接待過的祭掃者中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只有6歲。這些到陵園祭奠烈士的人年齡、身份都不一樣,想聽的內容也不一樣。年長者願意回憶過去,年輕人喜歡聽戰鬥故事,小朋友喜歡多問幾個為什麽。針對不同的聽眾,劉春芝設計了不同版本的講稿,讓講解內容和風格精細化,更好適應他們的需求。劉春芝每天守著烈士們的英靈,向人們一遍一遍地講述他們的英雄事跡,仿佛一次次在和他們對話,講到動情處,劉春芝經常熱淚盈眶。
10多年來,劉春芝已為5萬余名參觀人員進行了義務講解,被年輕黨員親切地稱為「昌平黨史活字典」。隨著年齡的增長,劉春芝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為了讓烈士事跡代代傳承,她手把手培養接班人,慢慢交出了義務講解的接力棒。但是只要陵園有需求,劉春芝就會毫不猶豫前來講解。
劉春芝榮獲首都道德模範等稱號。
【 人民日報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