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為占領中國的巴瑞加斯地區,僅4年時間,印度發動了14次軍事入侵

2024-07-28軍情

前言

中印邊界向來沖突不斷,為侵占中國領土,印度時常蓄意挑釁,令邊界地區始終不得安寧。

而在中印邊界中,巴瑞加斯地區尤為特殊,為了占領此地,印度在4年間,先後發動了14次軍事入侵,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後來,在我軍的奮勇反擊之下,印度軍隊落荒而逃,侵占的土地也被悉數吐了出來。

但取得戰爭勝利後,我軍後撤,給了印度重新入侵的機會,至今,巴瑞加斯仍有450平方公裏的土地,被印度非法侵占。

那麽,印度為何如此執著地侵占巴瑞加斯地區?我軍是怎麽打敗印軍的?戰鬥結束後,我軍又為何主動後撤?

戰略價值極高,印度虎視眈眈

巴瑞加斯總面積約為1900平方公裏,隸屬於中國西藏阿裏地區噶爾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西藏解放後,中國邊防部隊即沿著傳統習慣線守邊巡邏。

巴瑞加斯地區地形陡峭、氣候嚴寒、人煙稀少,然而,它卻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從地圖上來看,巴瑞加斯與印屬克什米爾相近,是西藏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一條重要通道。

克什米爾我們都知道,是喜馬拉雅山脈附近的一處峽谷,西鄰巴基斯坦,南接印度,還與阿富汗接壤,占據中亞地區的樞紐位置,長期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和巴基斯坦搶奪克什米爾,印度挑起了兩次印巴戰爭,將此地變成火藥桶,最終,印度控制了60%的面積,以及四分之三的人口。

可見,印度對克什米爾極為重視,於是,巴瑞加斯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長期被印度覬覦。

巴瑞加斯與克什米爾相連線,主要靠的是一條河谷,即印度河上遊的獅泉河河谷,要知道,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都是險峻的高峰,兩者相互隔絕、難以通行。

但就在獅泉河河谷一帶,兩座山脈呈平行之勢,反而形成了一個海拔較低的斷陷帶,從而成為西藏通往克什米爾,乃至整個中西亞地區的絕佳通道。

隋唐時期,吐蕃向西擴張,走的便是這一條通道,後來,伊斯蘭教向東傳播,也是由獅泉河河谷通行。

佛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甚至在此處展開激烈交鋒,為巴瑞加斯地區平添了幾分歷史底蘊。

近代以來,隨著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巴瑞加斯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完全掌控印度後,英國殖民政府又從巴瑞加斯入手,幹涉中國西藏地區,並迫使西藏當局開放商埠。

新中國成立之後,逐漸奪回領土,但印度陰魂不散,不時對中國進行騷擾,試圖侵占中國土地。

巴瑞加斯地區距離阿裏的核心地帶獅泉河鎮不到60公裏,一旦印軍來襲,這就是雙方交戰的前沿陣地,也是保障獅泉河鎮的重要屏障。

得寸進尺,屢次侵占

1955年5月,印度便對巴瑞加斯虎視眈眈,甚至罔顧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直接出兵占領,直到10月份,中國邊境工作群組人員抵達巴瑞加斯,印度才撤回。

不過,印度從未放棄對巴瑞加斯的爭奪。

幾個月後,印度又在巴瑞加斯南部設立崗哨,駐紮兵力,與中國的邊防小隊對峙,距離最近時,雙方相距僅600多米。

在印軍的不斷挑釁下,兩軍險些擦槍走火、釀成流血沖突。

1956年3月,印度方面又派出軍人,喬裝打扮成平民,偷偷溜到巴瑞加斯,想要開拓土地,不過,此舉很快被我軍識破,印軍被迫灰溜溜地離開。

同年7月,印度故技重施,又一次潛入巴瑞加斯境內,甚至在山腳下修建了7間營房,但還是沒有避免被我軍驅逐出境的命運。

1957年,印度方面派出了更多兵力,在巴瑞加斯設定哨卡,蠶食了一些土地,而這,只是印度展開侵略的開始。

在1956年到1960年短短四年內,印度累計發動了14次軍事入侵。

不僅如此,印軍到來後,還在巴瑞加斯地區燒殺搶掠、欺淩百姓,對邊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在巴瑞加斯建立基地後,印度又躍躍欲試,試圖將侵占行為向阿裏地區擴散。

1961年後,印度儼然已經將巴瑞加斯視作本國領土,在上面大肆修建哨卡,還定時派出巡邏隊巡邏,發現中國人後,直接進行暴力驅逐。

侵占巴瑞加斯的行為,其實只是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大印度聯邦」設想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印度非法修改官方地圖。

采取了一系列違反國際法的措施,侵占了中國高達12.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約等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要知道,50年代初期,中印一度有過很長時間的蜜月期。

1951年,印度爆發旱災,糧食短缺,中國糧食雖然也不充裕,但還是勒緊褲腰帶,給印度支援了66萬噸大米。

後來,周總理連續4次前往印度存取,尼赫魯也投桃報李,邀請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雙方關系日益親密。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印度國內危機平緩以後,尼赫魯做起了擴張夢,而他的第一個目標便是中國。

1962年初,他還大言不慚地表示,希望「中國能夠將這12.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劃給印度」,直接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怒火。

掀起自衛反擊,迅速制服印軍

1962年4月,印軍在兩國邊境,尤其是巴瑞加斯地區設定了大量軍事據點,總數達到43個,其規模甚至遠超英帝國主義時期對中國發動的戰爭。

印軍為此誌得意滿,公然在國內宣傳已將中國軍隊向後趕了兩英裏,還稱尼赫魯的決策是「拿破侖式的勝利」。

尼赫魯也有些得意忘形,在中國政府主動談判,要求和平解決問題時,他斷然拒絕,還表示武力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公然幹涉中國內政,在中國搗毀了印度陰謀後,印度索性扯下了中印友好的旗幟。

1962年10月,尼赫魯更是變本加厲,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印度方面決定以軍事力量解決中國問題」。

在對方不斷挑釁、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中國也開始為反擊做好準備,中央軍委召開會議,為政治動員、後勤保障、兵力調動等做出部署。

9月20日,印度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侵入中國領土,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勢。

到10月20日,印度已經在東西兩端集結了2.1萬兵力,全面進攻由此打響。

在中央軍委的指揮下,中國邊防部隊利用印軍部署頭重腳輕、側翼暴露等缺陷,采取迂回、包抄等戰術,將對方打得抱頭鼠竄。

第一階段的反攻僅僅持續了8天,便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部份領土,還拔除了印度據點37個,挫敗了印度的全面攻勢。

很快,中國發表聲明,表示願意與印度談判,但尼赫魯還是不死心,他一邊拒絕中國友好的提議,一邊在國內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動員。

截止11月11日,印度前線的兵力又增加到3萬多人,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可笑的是,印度募集一切力量的攻勢,還是被中國邊防部隊輕易化解。

19日,邊防部隊便攻克了重點地區邦迪拉,21又清除了西山口一帶所有的印軍據點。

11月21日,戰爭以我軍的大獲全勝告終。

這一戰,中國軍隊累計殲滅印軍4800余人,俘虜3900多人,其中還包括印度名將、62旅旅長辛格準將。

主動後撤,歸還俘虜

按理說,在取得這樣酣暢淋漓的大勝後,中國應該趁熱打鐵,奪回包括巴瑞加斯在內的所有被印度侵占的領土,徹底澆滅印度的囂張氣焰才對。

畢竟,當時中國的先頭部隊與印度首都新德裏的距離不到300裏。

然而,從1962年12月1日開始,中央軍委卻下令,主動後撤20余裏,並且歸還了印度全部的裝備及俘虜。

那麽,中國為何要在這個時候後撤呢?

首先,這與當時中國的外部環境有關。

自1953年史太林去世、赫魯曉夫接任以來,中蘇關系逐漸產生變化。

除了蘇聯,美國對中國同樣虎視眈眈,印度潰敗後,尼赫魯獨自前往美國,尋求時任總統堅尼地的幫助,甚至要求派遣轟炸機轟炸中國。

美、蘇、印三大國都與中國關系緊張,在這一環境下,倘若繼續出兵,到時候,腹背受敵、多線作戰,形勢很有可能失控。

其次,中國在經過了十來年的高速發展後,經濟與工業等方面需要考慮下一步的發展。

正因如此,在取得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全面勝利以後,我軍沒有痛打落水狗,而是選擇主動後撤,休養生息。

然而,中國的友好行為,卻成了印度得寸進尺的借口。

就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印度再一次非法侵入巴瑞加斯東南部地區,強占了450平方公裏的土地。

中印長期對峙,邊境涇渭分明

至今,巴瑞加斯地區仍然充滿火藥味,印度也始終沒有歸還中國的固有領土,雙方軍隊長期對峙,令巴瑞加斯邊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巴瑞加斯最大的邊民聚居區叫做典角村,恰好分布在中印對峙的邊界線附近,於是,典角村也就分為了印控典角村和中控典角村。

在中國這一邊,典角村和國內其他地方的村莊別無二致。

兩層的樓房、平坦的公路、優質的牧場是典角村的基本面貌,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從高處俯瞰的話,整個村莊的布局,恰似一個「國」字。

反觀印度那邊,情況截然不同,村莊裏幾乎無人居住,全是印度軍隊設定的崗哨。

不僅如此,印度還擅自拆除了原來村民的房屋,轉而修建成一條盤山公路,還建造了大量軍事設施,包括半山腰的碉堡,槍口正好對準了中國這邊的典角村。

可見,印度強占這片土地,根本不是為了國內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完全是服務於地緣政治競爭的需要。

因此,來自印度軍方的威脅,一直是籠罩在典角村村民頭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主動前往邊區定居、放牧,宣示中國主權,國家對此地也非常重視。

從2006年開始便投入了大量資源,修建了包括光伏電站、活動廣場、健身區、農家書屋在內的基礎設施,進一步保障了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需求。

結語

有人說,「中國對印度先禮後兵這種策略,無異於對牛彈琴」。

近代以來,印度的種種騷操作都表明,這個國家貪婪、狡詐、背信棄義,完全不值得信賴,一直恪守和平、共贏等原則的中國,只會處處掣肘。

如今,中印邊境沖突不斷,印度也日漸猖狂,巴瑞加斯地區的局勢將何去何從,恐怕還要等待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