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20產能再創新高,國產重型戰機數量已破千,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2024-10-16軍情

上周左右我在【中國軍號】上看到一篇報道,裏邊提到了種子教官趙永飛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兄弟部隊前來改裝殲20的飛行員,有原來飛二代機的,也有原來飛三代機的,人員底數各不相同。

發現沒有這句話裏隱約透露出,我們空軍現在裝備的五代機數量之多,都已經產生了飛行員缺口,開始從其他戰鬥機身上提拔飛行員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殲20年產近百架的傳聞是真的。咱們空軍讓二代機飛行員,跳躍式的換裝殲20,擱在以前那都是不可能的。以前飛行員要先換個殲10或者殲11、殲16過渡一下,最後才能開殲20戰鬥機。畢竟二代機跟五代機之間的技術差距在那裏擺著,飛行員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可能直接坐上殲20駕駛艙的。

如果咱們殲20產能繼續提升的話,未來說不定咱們空軍的飛行員,會人手一架殲20呢。對此事我除了感到開心以外,其實也對一件事感到好奇。因為數百架的殲20加入空軍作戰序列後,中國空軍的重型戰鬥機數量名列前茅,甩出美國與俄羅斯老遠。咱們究竟是怎麽組建起全球最強重型戰鬥機部隊的?今天咱們就結合著歷史資料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縱觀全球能像我們這樣裝備五代隱身戰鬥機的國家,目前還不存在。美國吧,屬於是自廢武功,唯一有些看頭的F22生產線都給拆了,就剩那麽幾十架的F22成了大寶貝。F35戰鬥機雖說用了單發大推,但各方面效能都沒法算作是一款重型戰鬥機,無法跟殲20相抗衡。

俄羅斯呢搞的有蘇57隱身戰機,但是搞了N多年,產量一直都上不去,年產也就兩三架的數量,很難追上我們的殲20。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咱們殲20真的是一騎絕塵,以年產近百架的產能,獨居隱身五代機第一的寶座。

並且值得註意的是,有了空軍手中的兩百多架殲20,再加上殲11B與殲16合計的700多架,咱們空軍手裏的重型戰鬥機數量已經近千架。如果再算上早年生產的殲11A以及引進的蘇35,咱們空軍重型戰機數量妥妥的超過了一千架,穩超美國與俄羅斯一頭。而我們從落後到超越,也不過才用了30多年的時間。

咱們空軍在這麽短時間脫胎換骨,跟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脫不開幹系,或者說是當年美國空軍的資訊化作戰,讓空軍意識到自己不能只是陸軍的輔助兵種。在未來的戰爭當中,空軍是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兵種,所以空軍發誓要將自己打造成獨立且具有戰略意義的空軍。如果仔細研究過海灣戰爭,你就會發現其實伊拉克的軍事實力真不弱。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要想取勝,單純只靠地面單位橫推是行不通的。伊拉克陸空部隊數量眾多,裝備也不差。但多國部隊能夠輕易拿下伊拉克,關鍵一點就在於確立了以空中突襲為主的作戰方式。大量空中作戰單位,在開戰前夕就摧枯拉朽般幹掉了伊拉克的防空體系以及指揮系統,制空權完全被多國聯軍掌握,那伊拉克地面部隊人數、坦克數量再多,也沒辦法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跟美國陸軍相抗衡。

自海灣戰爭以後,很明顯就能感受到解放軍的發展重心,從原本的陸軍為主、空軍輔助,海軍不顯眼的發展道路,變成了空軍為主,陸軍為輔,海軍依舊不顯眼的發展道路。空軍看著美空軍的F15以及F16等先進戰鬥機的空戰能力與多用途能力,直流哈喇子,這些先進的空戰裝備,無論是從機動效能還是超視距作戰能力,甚至是航電系統,都要優於咱們空軍當時的空戰裝備。

所以當時的空軍要說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好在空軍沒選擇擺爛,而是在國家支持下,積極推進自主戰鬥機的研發步伐,同時與國際大國接洽,商談引進先進戰機相關的技術與裝備。在我看來這是確立了中國空軍裝備發展自主研發的基礎,並且我們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戰機技術。

像殲10戰鬥機是國產自主研發先進戰機的代表作,而殲11則是引進吸收國外空戰裝備技術後的盛世名作。雖然很多軍迷詬病空軍的殲11以及殲16有抄襲之嫌,但不可否認這些引進的先進戰機技術,讓中國戰鬥機整體技術先進性以及資訊化程度,足以比肩國外的空戰強國。

咱們曾先後引進過蘇27與蘇30戰鬥機,其中對我們幫助最多是蘇27,我們不僅引進了多架,甚至連生產線我們都一並引進。透過自主生產蘇27,來進一步吃透速27一體化翼身布局以及大面積機動襟翼等等,能夠提高戰鬥機機動能力與升力的先進技術。沈飛基於這些吃透了的技術,開足馬力研究並生產出了擁有極高國產化率的殲11系列戰鬥機。

至於我們後來引進的蘇30戰鬥機,沈飛在借鑒了部份與之相關的技術,以殲11為藍本,打造出了現在享譽盛名的炸彈卡車殲16。無論是殲11還是殲16,都成為空軍守護廣袤空域的底氣,沒人能在數百架的殲11與殲16面前討到任何好處。空軍開始強有力的回擊那些來犯敵人,基本也是從殲11與殲16開始的。

二者加起來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殲10戰鬥機,其實殲10也很優秀,但是咱們空軍需要守護的空域非常巨大,以單發為主的殲10很難滿足空軍的需求。而殲11以及殲16作為雙發重型戰鬥機,作戰航程以及載彈量是他們的優勢。2010年左右那會,起飛驅離敵機的大部份都變成了殲11或者蘇30、蘇27等機型。單發殲10已經逐漸從遠距攔截任務裏結束,目前主要負責局部空域巡邏等任務。

不過我對成飛一直都是贊賞的態度,他們在發現殲10的效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時候,選擇繼續強化殲10的效能,使之能夠承擔更多的任務。比如說殲10早期主要負責空優作戰,後來殲10也能承擔一些對地打擊任務,這都是成飛堅持不懈的對殲10進行改進的成果。

由此也能看出成飛能幹大事,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為殲20就是出自成飛之手。該機給咱們空軍帶來的是革命性的影響。現在隨便找哪位70或者80後軍迷,問問他們當時第一眼見到殲20的感覺,清一色的都是不敢相信那是當時空軍能裝備的戰鬥機。主要是殲20的跨時代感覺太強烈,在有鴨翼的情況下,隱身效能依然能跟美國最先進的F22掰掰手腕,它還具備對地對海打擊的能力,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讓我們空軍作戰模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相互配合下,更是可以形成十分強悍的體系作戰能力,這不是簡單的1+1大於2的事情,體系化作戰是比當年資訊化作戰更先進的作戰模式。

有了殲20以後,完全可以說咱們空軍的作戰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今殲20的數量不斷提高,殲16的數量也屢創新高,中國空軍儼然具備成為全球最強空軍的實力。如果單論重型戰鬥機的話,咱們空軍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

而近幾年六代機概念興起,或許會成為咱們空軍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我不擔心我們空軍會走下坡路,在這麽多軍工科研工作者的支持下,中國空軍會朝著世界第一發起沖擊。引領全球戰鬥機發展的那一天,我想很快就會到來。對此要感謝咱們每一件空戰裝備背後的科研工作者們,也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裏的軍迷朋友,謝謝,咱們後會有期。